美的“大象轉身”,方洪波的漫長考驗
這是一場關乎生存與未來的深刻轉型。
當美的集團在2025年第三季度交出一份營收超3600億元、凈利潤近380億元的財報時,數字背后卻暗流涌動。這家中國家電巨頭,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節點——傳統優勢的智能家居業務增量已經缺乏想象力,新興的B端業務尚在投入與等待期,海外市場回報仍需等待。
在美的核心業務的智能家電領域,公司開始出現“不減價就丟市場,減價就損利潤”,小米等新勢力發起的價格戰,持續侵蝕著行業的利潤空間。
為尋求突破,美的正奮力撕下“家電巨頭”的標簽,向科技集團加速蛻變。新能源、機器人等B端業務已成為新的增長引擎。不過,這些業務也面臨著“增收難增利”的成長陣痛與行業巨頭持續擠壓。
某種程度上說,美的當下的處境,是中國制造業在存量時代尋求轉型的一個縮影。前方的道路,注定是一場關于戰略、耐心與核心競爭力的漫長考驗。
一、智能家電,出現兩難
10月29日,美的集團交出了2025年第三季度的成績單。
今年前三季度,美的營收3630.57億,同比增長13.82%,歸母凈利潤378.83億,同比增長19.51%。第三季度,美的營收同比增長10.06%,達到1119.33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8.95%至118.7億。相比第二季度135.91億的凈利潤,當季凈利潤增速有所放緩,環比下降12.67%。
亮眼的營收數字背后,美的也面臨著轉型期傳統增長“引擎”勢能衰退的挑戰。美的傳統優勢板塊的智能家居業務,在今年三季度遭遇增長瓶頸——前三季度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3%,增速顯著落后于公司的To B業務。
當前國內家電市場已整體從“增量擴張”邁入“存量博弈”的階段,競爭白熱化肉眼可見,國補調整也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行業洗牌。此時,美的不僅要與格力、海爾等老牌巨頭爭奪寸土寸金的市場,還要迎戰小米、華為等跨界而來的新勢力,戰場愈發復雜。
2025年上半年,美的系家用空調在國內線下市場的份額有所提升,線上則出現一定程度下滑,但線上線下市占率仍雙雙保持行業第一。不過,同一時期小米空調業務正以超60%的同比增速迅猛擴張——其7月線上市占率已達16.71%,超越格力,躍居行業第二,緊隨美的。
美的這位昔日的盟友,似乎正以黑馬之姿步步緊逼。
“個人觀點看,目前誰進來家電行業,在戰略上已經輸了。”先前,美的集團曾在廣東佛山召開2024年度股東大會,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也正面回應與小米競爭。方洪波認為,當前無論怎么“打”,即便成為勝利者,“勝也是一場巨大的消耗戰”。
今年上半年,方洪波讀了十幾萬字的小米研究報告,并表示,“我們所有的領域小米都進入了,空調、洗衣機全做了。戰術上我重視小米,但戰略上我并不害怕小米進來。”同時,美的要改變策略,往下走。“我不能坐視小米蠶食這個市場而不反應,我要往下走,拼成本,要跟他們干”。
時至今日,一場由小米在2023年底發起的價格戰,已持續近兩年。當時,雷軍高調宣布要以“極致性價比”重構家電行業格局,借助國補政策將1.5匹變頻空調價格打至1290元的歷史低點,倒逼美的等傳統巨頭不得不被動迎戰。
2025年,奧克斯推出疊加補貼活動,海信通過“線上直降+線下體驗店滿減”組合拳,將中端機型均價下拉。自4月以來,美的主品牌也加入戰局,旗下“酷省電Pro”1.5匹機型價格從2899元降至2199元,矛頭直指小米的“巨省電”系列。
在這場價格戰中,盡管美的通過全產業鏈布局保持了利潤,但公司的毛利率已出現下滑趨勢。
財報顯示,2025年第三季度,美的集團毛利率為25.87%,較去年同期減少0.88個百分點。美的智能家居業務毛利率同比下降至28.52%,主因是高性價比產品占比提升,價格戰影響持續顯現。
在高端市場,美的也難言輕松。盡管美的通過COLMO與東芝雙品牌戰略,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零售額同比增長超60%,但其整體高端市場份額依然偏低。在萬元以上冰洗市場,美的品牌認知度僅為海爾的1/3,高端突圍之路依然漫長。
此外,共享經濟的興起與年輕一代“使用優于占有”觀念的普及,正悄然改變家電消費生態。租賃與共享服務的走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實體家電的需求。在供給過剩與需求疲軟的雙重擠壓下,美的似乎陷入了“不減價就丟市場,減價就損利潤”的兩難境地。
二、美的B面:增長與等待
美的迫切想要撕下身上那張貼了數十年的“家電巨頭”標簽,以尋求加速向科技集團的改變。
2025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團to B業務同比增長18%,高于to C業務13%的增速,已成為集團增長的新引擎。其中,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收入306億元,同比增長21%;智能建筑科技收入281億元,增長25%;機器人與自動化收入226億元,增長9%。
新能源業務一直被美的寄予高度期望。美的集團副總裁衛昶此前透露,該業務目前約占集團總營收的10%,而未來的藍圖,是將其提升至近三分之一。
只不過,亮眼的增長下,美的向能源領域進軍的道路不算輕松。
一方面,美的新能源業務整體盈利能力依然薄弱。以旗下合康新能為例,其收入嚴重依賴光伏EPC工程——一個技術壁壘不高,且毛利率極低的業務模式。雖然三季度報未披露,但在2025年上半年,合康新能營收增長163.06%,毛利率卻僅為8.91%,同比下滑超過7個百分點。這被外界認為部分業務仍處于“增收不增利”或微利狀態,難以貢獻可觀利潤。
另一方面,競爭策略也潛藏隱憂。公司旗下科陸電子曾采取激進的低價策略,例如其工商儲產品報價一度低至0.588元/Wh。這種依靠美的供應鏈優勢的降價策略能快速搶占市場,可容易被模仿,很難構筑起堅固的護城河。更不容忽視的是,在儲能這片紅海中,美的還需直面寧德時代、比亞迪、陽光電源等早已占據主導地位的頭部企業,競爭壓力不言而喻。
作為美的To B戰略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機器人業務同樣面臨挑戰。
2025年前三季度,美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收入226億元,同比增長9%,這一增速已遠低于集團整體營收增長。回顧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機器人與自動化收入甚至同比下滑9%,是當時美的集團四大主營業務中唯一下滑的板塊。
這背后,是整個工業機器人市場面臨的下游需求萎縮的行業難題。相關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下降到30.2萬臺,同比下降4.5%。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放緩、光伏及鋰電行業產能調整等因素,直接影響了工業機器人的市場需求。
為應對這一挑戰,美的正積極推進機器人業務的智能化轉型。9月底,美的庫卡發布了AI視覺智能體KUKA AI Vision等五大戰略級智能體產品,試圖構建從感知、決策到執行的全鏈路智能生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美的推出了工業應用場景的“美羅”和家庭用人形機器人“美拉”。
不過,這些創新產品目前仍處于市場導入階段,對整體營收貢獻有限。人形機器人從技術成熟到商業化落地仍需較長過程,難以在短期內成為業績增長點。
與此同時,機器人領域的市場競爭也在持續升溫。家電巨頭如格力電器通過全資子公司格力智能裝備,采取“自研、自產、自用”策略;海爾智家與樂聚機器人合作推出服務型人形機器人。同時,小米、特斯拉等跨界玩家也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積極布局,美的重注的機器人賽道,已是強敵環伺。
從收購庫卡、合康新能、科陸電子,到成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美的一直在積極探索家電主業外的增長空間。不過,第二增長曲線構建不容易:如何將營收增長轉化為可持續的盈利能力,如何將技術突破轉化為市場競爭力,這也是美的在轉型過程中繞不開的難題。
三、出海與定力
面對國內市場的存量競爭,海外業務已成美的增長的另一重要引擎。
根據財報數據,美的第三季度在海外市場實現中雙位數增長,10月以來訂單增勢依舊延續。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美的海外OBM(自主品牌)業務表現亮眼,自主品牌收入同比增速超過20%,占智能家居海外業務比重首次突破45%。
盡管美的OBM業務增長迅速,但整體海外收入中,似乎仍有較大比例來源于OEM(代工生產)業務。根據此前披露的數據,2023年美的海外營收中OEM收入占比仍高達61.59%,OBM占比不足40%。而相比海爾智家2023年海外自有品牌業務比例已超過80%,美的似乎仍有很長的路要追趕。
事實上,美的OBM想要走出去,既是個體難題,也是行業共同痛點。
一方面,在歐美成熟市場,消費者對本土品牌有較高的認同感,對中國品牌仍難擺脫“低價低質”的刻板印象。這使得美的在海外仍主要被視為“性價比之選”,品牌溢價能力受限,難以與惠而浦、伊萊克斯等國際巨頭在高端市場正面交鋒。盡管美的已通過收購東芝生活電器、推出COLMO高端品牌等一系列舉措積極破局,但在歐洲市場,其品牌認知度仍落后于博世、松下等傳統強手。
為提升OBM品牌影響力,美的在海外加大廣告投入以樹立品牌形象。不過,品牌建設非一日之功,這些營銷開支短期內難以轉化為顯著回報,反而推高了海外運營成本,考驗著企業的戰略耐心。
另一方面,產品質量問題也曾給美的海外品牌形象帶來沖擊。2025年6月,美的因“極端潮濕環境下排水設計適配不足,易滋生霉菌”,主動在美國和加拿大召回170萬臺U型窗機。這次大規模產品召回事件帶來了直接經濟損失事小,美的在海外市場努力建設的品牌形象受損事大。
與此同時,貿易壁壘也持續考驗著美的的全球運營智慧。為規避美方關稅影響,美的不得不加速在泰國、墨西哥等低稅率地區建設生產基地,以覆蓋美國市場敞口。不過,這一調整短期內仍難以完全規避貿易壁壘的影響,并且,也增加了操作過程中的運營成本和供應鏈復雜度。
縱觀全球商業史,大象起舞從來都不是易事。通用電氣、西門子等巨頭都曾經歷過轉型陣痛。如今,當美的集團站在類似的歷史轉折點上,要完成一次從“中國家電巨頭”到“全球科技集團”的轉型跨越,注定需要支撐起長久變革的源源不斷的戰略定力。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