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押注與寧德時代相反的技術路徑,400億市值的格林美任命19位副總經理
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段楠楠
編輯 | 馮羽
美編 | 倩倩
審核 | 頌文
10月15日,為了推動產品進入歐美市場,并減少資本開支,格林美決定對旗下子公司進行增資擴股。
過去幾年,在新能源車持續爆發的背景下,格林美瘋狂擴產三元前驅體材料產能,此外公司也在加大鋰電池金屬回收布局,公司產品出貨量及營收快速上升。
但在磷酸鐵鋰電池擠壓下,三元前驅材料市場規模增速放緩。在此背景下,公司三元前驅體材料銷量下滑。在此影響下,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經營利潤表現并不理想。
在核心產品銷量及價格雙雙下滑的背景下,格林美計劃募資加大金屬及鋰電池回收產能布局。若能成功赴港上市,對于三元前驅材料收入下滑的格林美而言無疑是較大的利好。
1、核心產品收入下滑,利潤增長靠金融工具投資
在“雙碳”政策刺激下,過去幾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上升,作為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的鋰電池出貨量也快速上升。
弗若斯特沙利文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鋰電池出貨量為262.7GWh,2024年上升至1386.1GWh,年復合增長率高達51.6%。

鋰電池最關鍵的零部件為正極材料,而根據金屬元素不同,正極材料主要分為三元材料、鈷酸鋰及磷酸鐵鋰。
目前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電池企業,選擇的便是磷酸鐵鋰電池。與寧德時代不同的是,格林美選擇的三元材料。而三元材料鎳、鈷的占比要遠高于鋰占比。
由于自身鈷、鎳等原材料豐富,格林美發展之初便將三元材料定為發展方向。但由于寧德時代、比亞迪將磷酸鐵鋰電池作為主流電池,因此過去幾年三元材料電池增速相較于磷酸鐵鋰增速極為緩慢。
弗若斯特沙利文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三元正極材料出貨量分別為1058.5千噸、1018.7千噸、1011.3千噸,出貨量幾乎沒有增長。同期,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出貨量分別為1450千噸、1650千噸、2450千噸。

2025年上半年,三元材料電池裝機量更是出現下滑。動力電池聯盟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三元電池裝機量為55.5GWh,同比下降10.8%。而磷酸鐵鋰為244.0GWh,同比大增73.0%,進一步蠶食三元電池市占率。
在此影響下,格林美三元材料三元前驅體銷量出現下滑。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三元前驅體銷量為8.2萬噸,2024年上半年則為10.17萬噸。在此影響下,公司來源于三元前驅體收入也由2024年上半年的81.06億元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67.96億元。
由于銷量下降,公司三元前驅體產能利用率出現下滑,2025年上半年該產品產能利用率為82.4%,2024年上半年則為106.8%。
產能利用率下滑帶來的結果,便是該產品盈利能力減弱,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三元前驅體毛利率為14.14%,較2024年上半年的15.5%下降1.36%。在此影響下,公司整體毛利率也從2024年上半年的13.51%下降至12.48%。
因此,格林美實際經營利潤并不理想。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實現營業收入175.61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7.99億元,同比增長13.91%。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歸母凈利潤增長與公允價值變動與投資收益有很大關系。
2024年上半年,由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公司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為-2.28億元,2025年上半年則為-5969萬元,較2024年上半年少虧超1.68億元。
此外由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價格上漲,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投資收益高達1.66億元,較2024年上半年增長超1.63億元。這也意味著,僅2025年上半年投資收益和交易性金融資產,便較2024年上半年增長超3.3億元。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此外,由于信用減值的沖回,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信用減值較2024年同期增長近7000萬元。
僅此三項便為格林美帶來近4億元利潤。同期,公司歸母凈利潤增長不足1億元。
對此,「子彈財經」試圖向格林美了解,2025年上半年,三元電池裝車量同比下滑超10%,公司是否還堅信三元電池市場前景依舊廣闊?
此外,公司三元前驅體銷量下滑幅度遠超行業下降幅度,是否意味著公司三元前驅體市場份額正在丟失?
公司利潤增長很大一部分來源于投資收益和壞賬的沖回,實際毛利率正在下滑,公司有無其他策略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截至發稿,未獲得格林美回應。
2、電池回收產能嚴重過剩,公司仍募資擴產
除積極發展三元材料外,格林美還在積極布局鋰電池回收及擴大旗下鎳資源產量。2017年,在原先從事報廢汽車回收的基礎上,格林美新增動力電池回收業務。
憑借此前在鎢回收積累的技術優勢,格林美在鋰電池回收上優勢較為明顯。截至2025年6月30日,鋰回收率>96.5%,鎳鈷回收率>99.5%,石墨回收率>95%,而行業平局鋰回收僅為90%左右。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率的上升,動力電池退役量也在日漸增長。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量約20萬噸,2023年已增至51萬噸,而2025年預計突破80萬噸。
這廣闊的市場空間吸引下,格林美也在加大動力電池回收工廠建設。截至2025年6月30日,格林美在國內建成6個動力電池回收廠,并在韓國、印尼、南非設立動力電池回收工廠。
(圖 / 格林美官網)
在大規模鋪設工廠的背景下,格林美金屬資源也名列前茅。2024年公司鎳回收量為2.03萬噸,是國內最大的鎳金屬回收公司,鈷和鎢回收量分別為1.01萬噸、0.65萬噸。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回收規模合計為2.24萬噸,同比增長37%。
此前,格林美曾表示,到2026年公司動力電池回收規模達30萬噸。為此,格林美也在持續擴大廢棄電池處理能力。此次IPO,格林美便計劃募資提升鋰電池回收處理產能,預計能處理10萬噸廢棄電池。
但與電池產能一樣,目前電池回收也面臨產能過剩的困境。研究機構EVTank與伊維經濟研究院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實際回收的三元鋰電池及廢料為24.9萬噸,磷酸鐵鋰電池廢料為36.3萬噸。
但全國156家白名單企業已建成的拆解名義產能高達379.3萬噸/年。這也意味著,行業名義產能利用率僅為16.4%。目前,各大企業仍在擴大電池回收產能。如寧德時代便表示,計劃未來將回收產能提升至100萬噸。
這也意味著,有限的市場空間將被眾多競爭對手所瓜分,格林美想要在2026年達成回收30萬噸的目標并不容易。
作為重資產行業,電池回收工廠建設投資巨大。按照行業的常規工廠投資標準,一個10萬噸電池規模的拆解廠投資金額約為10億元。
而為了提升回收能力,近幾年格林美也在瘋狂融資。
Wind數據顯示,近五年,公司通過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累計借款高達196.52億元。在此影響下,公司資產負債率也從2022年底的52.7%上升至2025年6月30日的66.01%。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在行業極度產能過剩的背景下,格林美仍斥巨資擴張電池回收產能,是否正確還需要時間驗證。
對此,「子彈財經」試圖向格林美了解,目前電池回收競爭日趨激烈,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極低,在此背景下,公司電池回收盈利能力如何?
在寧德時代等大型企業加大電池回收產能建設的背景下,公司又該如何開拓市場,避免被寧德時代等大型廠商擠壓?截至發稿,未獲得格林美回應。
3、一次會議23名管理人員變動,400億市值公司任命19位副總經理
與其他電池廠商相比,龐大的管理團隊是格林美的特色之一。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有1位總經理、7位高級副總經理以及11位副總經理。作為對比全球最大的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僅2位副總經理。
公司如此龐大的管理團隊源于今年3月份的一次調整,3月20日,格林美公布董事會決議,一次性任命了23位管理人員。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其中公司創始人、實控人許開華親自擔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將此前11位副總經理的7人晉升為高級副總經理。此外,又新聘任8位副總經理。此外還聘任財務總監、內審負責人、證券事務代表。
如此大規模的高管變動,在A股歷史上極為罕見,而市值僅400多億元的格林美也成為A股歷史上副總經理最多的企業之一。
從聘任的高級副總經理及副總經理來看,有不少人員負責格林美海外業務。如高級副總經理蔣淼還兼任日韓與歐美電池原料市場部總監。
高級副總經理彭亞光還兼任公司印尼青美邦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而副總經理王毅、許定邦、許鵬云3名副總經理直接負責格林美印尼業務。
從此次人員組成來看,也反映出格林美重點加碼海外業務的決心。如在印尼,格林美已經建成共15萬金噸/年鎳資源產能,此外還在印尼總投資21.49億元建設5萬噸三元前驅材料。在韓國、南非等地格林美也有電池回收工廠。
在海外不斷拓產的背景下,格林美海外營收占比從2021年24.82%上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1.50%。此次IPO,格林美仍計劃擴大全球銷售及營銷網絡。任命海外業務的負責人為公司高級副總經理、副總經理也反應出格林美全球化的野心。
但即便如此,是否需要任命如此多的副總經理值得商榷。從組織架構來看,目前格林美不少高級副總經理,副總經理兼任的是公司部門總監及二級子公司負責人。
如副總經理宋巍是公司戰略采購控制調度中心主任,華文超則是創新驅動管理中心主任、總經理辦公室主任、人力資源部總監。而王毅、許定邦只是兼任格林美旗下公司的副總經理。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在其他公司,上述人員兼任的職位,只是大型公司的中層,但在格林美卻大規模兼任公司高管。
對此,「子彈財經」試圖向格林美了解,此次提拔的眾多高管實際兼任的職位只是部門負責人及旗下公司高管,在其他公司只是中層,為何在公司會被提拔成公司高管?
全球最大的鋰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僅有2位副總經理,而公司高級副總經理、副總經理卻多達19位,為何公司要設置如此多的副總經理,是否會影響公司決策效率?
新晉升的高級副總經理與此次相比薪酬是否會有明顯提升,高管過多是否會導致管理層薪酬明顯上漲,從而導致管理費用大幅上升?截至發稿,未獲得格林美回應。
對于格林美而言,其重金布局的三元前驅材料在磷酸鐵鋰的擠壓下,銷售出現下滑。重點打造的第二增長曲線電池回收業務也面臨慘烈的行業產能過剩沖擊。在此背景下,公司大規模任命海外業務負責人擔任公司高管,希望進一步提升海外收入。
在此背景下,格林美赴港IPO,希望募資拓寬海外銷售和營銷網絡。但在公司核心產品三元前驅體銷售下滑的情形下,格林美能否成功上市,「子彈財經」將持續保持關注。
*文中題圖來自:格林美官方公眾號。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