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青:行業破局仍需聚焦“三新”探索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張汀雯
截至8月底,我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已達11.2億千瓦,2025年1月份至8月份同比增長達48.5%。
此前,國家能源局《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曾指出,2025年主要目標是全國新增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2億千瓦以上。且在綠色低碳轉型方面,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提高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在光伏裝機量持續攀升的背景下,行業焦點正向“系統平衡”進行轉變。10月17日,在2025年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期間,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青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產業面臨的核心新課題,是新能源消納與電網安全的協同平衡。如何讓電網更加安全穩定地發揮作用,已成為當前行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在苗青看來,破局之道仍需聚焦“三新”探索。“聚焦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的探索,其中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與零碳園區正成為關鍵路徑。”
“光伏行業自2005年以來已經歷了4~5個大周期,技術迭代持續加速,當前每輪技術紅利期僅約3~4年,遠短于預期”,苗青表示,“當前,在新型電力系統轉型下,有很多的新的場景應運而生。而場景創新的背后是技術與產品的持續迭代。”
針對當前行業所處的階段性低谷,苗青也進一步明確了破局的兩大核心方向:一是推進綜合能源互補,重視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協同發展;二是需避免一味從供給端出發,更應從用電端切入,拓展新的應用場景,不管是出海還是BIPV,都是新的場景。
在新能源場景拓展的具體路徑上,苗青提出兩點關鍵實踐方向:
一是零碳園區可以構成新能源的新載體、新路徑。可以通過虛擬電廠的技術,把現有的發電資源,比如光伏、風電以及儲能、充電樁,以及園區內用電的負荷、工商業用電載體等匯聚起來,通過智能化的調配做到園區內能源自平衡。在園區內可以最大限度消納新能源發電,減輕電網壓力,又有效降低用能成本。
二是城市更新與新城鎮建設。借助BIPV技術將光伏轉化為建材,通過高透納米膜彩色化技術可以讓光伏組件實現石材、金屬等外觀效果,可以在滿足建筑美學要求的同時賦予建筑發電功能。
以英利集團的實踐為例,苗青進一步介紹了BIPV技術的落地情況。英利集團旗下嘉盛光電推出的BIPV產品,將光伏組件轉化為兼具發電功能與建筑屬性,也對光伏產品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壽命需達50年,是傳統光伏組件的兩倍,且需滿足防火、防風等建筑標準。”在苗青看來,通過多年產品迭代,英利集團旗下嘉盛光電的BIPV解決方案已應用于全球200余座建筑,替代大理石、玻璃幕墻等傳統材料,賦予建筑綠色發電屬性。
對于未來 5-10 年光伏行業的競爭格局,苗青強調,核心在于 “找準場景、拓寬賽道、構建模式”。她認為,企業不能僅停留在產品供應商角色,而應轉向“能源綜合服務商”,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為此,英利集團構建了“光伏市場終端完整產業鏈”模式,實現“以點帶面、小切口大平臺”的協同發展格局。
“我們更應該幫助用電端在區域內實現最優的方案,讓它能用最低成本的電力來滿足需求”,苗青如是說。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