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主喊貴,險企求變!千億級新能源車險市場或迎拐點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曹楊
10月13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最新市場數據。從零售情況來看,9月全國乘用車零售224.1萬輛,同比增長6.3%,環比增長11.0%。今年以來累計零售1700.5萬輛,同比增長9.2%。
在乘用車市場整體向好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進一步提升。自今年3月以來,其市場滲透率已連續7個月超過50%,9月國內零售滲透率更是升至57.8%,這意味著每賣出2輛汽車,就有超過1輛是新能源汽車。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增多,“新能源汽車車險過高”的話題再次被消費者熱議。
在社交平臺上搜索“新能源車險”,“新能源車險為什么這么貴”位列搜索結果首位;與此同時,“新能源車險怎么買劃算”“新能源車險必買項目”“新能源車險保費上漲”等與價格、投保策略相關的話題緊隨其后,成為用戶關注的焦點。不少消費者甚至為其貼上“車險刺客”的標簽。
社交平臺新能源車險相關話題 時代周報記者截圖
在新能源車險領域,“叫苦”的并非只有消費者,保險企業同樣面臨不小壓力。當前,新能源車險呈現出“高增長”與“高賠付”并存的顯著特征,而這一特征直接導致保險行業在承保新能源汽車相關業務時,陷入了尷尬境地。
15萬元的車,6500元的險
同價位的新車,新能源車險比燃油車險貴,已成為不少車主詬病的焦點。
2025年7月,購買了某新能源車的賈先生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自己的車輛首年保費是6500元。”
通過查看賈先生發過來的車險報價單,時代周報記者發現,這輛成交價不足15萬元的新能源車,6500元的保費中除了交強險和駕乘險,還包含車損險、第三者責任險、車上人員責任險等一些基礎商業險項目。
賈先生提到,購車時4S店告知自己車險只能在店內投保,“如果能自主選擇保險公司,保費應該會相對便宜一些。”
一位保險從業人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以市場關注度較高的25萬元價格區間車型為參照對象,從保費金額層面來看,該價格區間內的燃油車與新能源車,在投保常規險種的情況下,年度保費大概都處于6000-7000元的區間范圍,在保費金額上并無太大差異。
“需要注意的是,燃油車需按國家相關規定繳納車船使用稅。而根據當前政策,新能源車可享受車船使用稅減免政策。也就是說,在保費總額看似無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新能源車險是在免繳車船稅的前提下,才勉強與燃油車險的費用持平。”上述保險行業從業人員進一步提到。
新能源車險保費偏高背后,一方面是新能源車的出險率遠高于燃油車。
同為保險從業人員的張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新能源車的出險率比燃油車高出10-15個百分點。此前,有數據顯示,在家庭用車車損險中,新能源車出險率是30%,而燃油車的出險率是19%。
另一方面,則是新能源車的維修成本顯著高于燃油車。這與“三電”(電池、電機、電控)系統成本高、維修技術復雜、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等因素密切相關。
張建解釋道,消費者對新能源車險保費高存在一個核心誤解——習慣用“車輛價格”這一單一維度對比燃油車與新能源車的保費,但保險公司定價的核心考量其實是“車輛維修成本”,即零整比。
“如今許多新能源車采用一體化壓鑄車身,并搭載大量昂貴的智能駕駛傳感器(如激光雷達、高清攝像頭)。這類車型即便發生一次看似輕微的追尾事故,也可能需要更換整個后車身總成或多個傳感器,維修費用動輒數萬元。”
與此同時,張建表述,新能源車維修高度依賴品牌官方授權維修中心,尤其是涉及“三電”系統的維修,第三方維修廠幾乎無法介入,缺乏市場競爭的格局直接導致維修價格被抬高。
車主未出險,保費仍可能上漲?
通常而言,出險率高會對保費產生正向推動作用,但現實中卻出現了部分車主“新能源車未出險保費也上漲”的情況。
劉女士在2021年底購買了一輛某品牌新能源車,她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24年愛車在沒有出險的情況下,保費比2023年上漲了1000多元。
另一位在2024年買了某熱門品牌新能源車的網友同樣在首年沒有出險的情況下,次年保費達到了10000多元。“此前也有保險公司報出了6800元的價格,但到了實際操作時,卻告訴我出不了單子,上不了。”
對此,眾安保險車險事業部負責人焦英俊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道,影響新能源車險價格的因素相對更加復雜,并不能簡單從“是否出險”單一維度進行評判。
“保險公司會根據所有同款車型的理賠數據,定期重新校準該車型的“風險系數”。比如,如果數據顯示,某款車型在過去一年里普遍出現高頻維修、維修費用高昂,那么保險公司就會在續保時整體上調該車型的基準保費。個人車主的良好記錄無法完全抵消車型系數上漲的影響。”
焦英俊補充道,除此之外,車主所在城市或區域的整體交通事故率、自然災害(如暴雨、洪水)索賠案件增加,也會導致該地區的保費系數上調,從而影響到所有該車型的車主。
保費上漲使得消費者在為新能源車投保時,不得不花費更多精力“貨比三家”,但此時有車主發現,不同保險公司給出的報價差距懸殊。
在社交平臺上,有網友吐槽:“同一家保險公司,月初報價5800元,到了月底再咨詢,保費就漲到了7225元;換另一家保險公司詢價,直接報出11300元的高價。”
對于不同保險公司之間的保費差異,焦英俊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這主要由保險公司的風險偏好和風險評估模型不同所導致。”
“部分保守型保險公司,會根據自身掌握的數據,判斷某款新能源車型賠付率過高、維修成本過大,將其歸為‘虧損車型’,這類公司會報出較高的‘勸退價’,比如11300元。當然,若消費者愿意接受這個價格,保守型公司也愿意以高利潤為代價承擔相應風險。”焦英俊詳細表示。
“與之相反,激進型保險公司可能為了擴大市場份額,或是對自身的風控模型更有信心,會選擇以更低的保費價格吸引客戶。即便同為一家保險公司,也會因自身業務發展策略的調整以及監管要求的變化,在保費定價上出現一定差異。”
行業“陣痛”與“曙光”并存
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持續攀升的背景下,新能源車險高出險率與高額維修成本的特性,不僅讓車主為其貼上了“車險刺客”的標簽,也給保險行業帶來了顯著壓力。
據精算師協會和中國銀保信數據,2024年,我國保險行業承保新能源汽車3105萬輛,保費收入1409億元,提供風險保障金額106萬億元,承保虧損57億元。
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3年,保險行業承保新能源汽車虧損67億元,呈現連續虧損。
焦英俊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總的來說,新能源車車險目前正處在一個“陣痛”與“曙光”并存的關鍵轉折期。“行業整體因車輛本身的高風險特性而承壓,但通過嚴格的監管、科技的應用和產業鏈的協同,部分公司已經找到了盈利路徑。”
政策層面的有力支持,是推動行業邁向“曙光”的重要助力。2025年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從數據共享、維修標準、費率厘定、產業協同等多方面推動行業提質增效。
《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圖片來源:金融監管總局網站
在政策的引導下,各大保險公司迅速行動,結合自身優勢探索新能源車險業務的盈利模式。
中國平安在2025年中期財報中指出,聚焦新能源風險減量服務,協同車企挖掘出險場景、優化車型設計,通過好車主平臺精準推送安全指引與風險提示,提升經營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
中國太保則通過與主機廠合作來降低賠付成本,同時利用數據做好風險控制和精準定價。
焦英俊提到,眾安保險一方面開展對接各大新能源車企,通過車企大數據實現“千人千面”的精準定價策略。另一方面,配合行業協會,與品牌授權的新能源綜修廠進行深度合作,進一步降低維修單車均價。
在政策的護航與公司的積極行動下,險企的業績最終得到了顯著改善。
2025年上半年,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3家頭部險企合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6079億元。
其中,中國人保機動車輛險實現保險服務收入1502.76億元,同比增長3.5%;綜合成本率為94.2%,同比下降2.2%。中國人保副總裁、人保財險總裁于澤在2025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在境內市場,公司的新能源車險份額達到34.2%,超過燃油車份額2.7%。
中國太保新能源車險保費收入105.96億元,占車險保費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4.1%升至19.8%,服務車輛數超過536萬。俞斌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直言:“新能源車險已經進入盈利空間。”
中國平安實現承保新能源車575萬輛,同比增長49.3%,新能源車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17億元,同比增長46.2%,同時實現當期新能源車險業務承保盈利。
(文中張建為化名)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