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上OpenAI的大腿,立訊精密還是代工命
文源:源Byte
作者:柯基的柯
立訊精密,漲瘋了。
9月24日,“果鏈一哥”立訊精密尾盤拉升,截至收盤漲6.85%,報收70.20元/股,總市值首次突破5000億元,續創歷史新高。
此前一天,立訊精密發布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稱,公司股票于9月19日、9月22日、9月23日連續三個交易日內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達到24.24%。
市場的普遍解讀,將這場狂歡歸因于蘋果,iPhone 17首發銷量超預期,帶動整個供應鏈起飛。
“果鏈一哥”跟著蘋果水漲船高,邏輯上,無瑕疵,順理成章。
但好事者刨根問底般的尋找答案,發現事實遠比外界看到的要更為復雜。
資本市場之所以狂歡,并非完全因為“果鏈”的復興,而是看到立訊精密找到了蘋果之外的另一個“大腿”——OpenAI。
這標志著,“果鏈”企業不僅可以跳出蘋果,更能承接來自AI算力方面的需求。畢竟,在當下的科技行業之中,AI算力幾乎就是未來科技的代名詞。
01
與蘋果無關
“人工智能巨頭OpenAI已與中國‘果鏈’龍頭企業立訊精密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開發一款面向消費級AI設備。”
這則大瓜消息一出,直接點醒行業。
產業鏈人士隨后向媒體證實,OpenAI已就具體項目與國內供應鏈展開深度合作。立訊精密,將負責“至少一款”OpenAI消費級AI硬件的組裝工作。
產品形態,可能包括智能眼鏡、數字錄音筆和可穿戴徽章。預計,2026年底或2027年初,就會正式推向市場。
對于立訊精密而言,這筆合作達成,意味著AI硬件/可穿戴/智能終端等新類別產品的大門向它敞開,開啟“后蘋果時代”的增長曲線,深度合作可能還意味著能從“代工廠”、“模塊+整機裝配商”的身份轉向“AI硬件制造商”。
相比之下,“果鏈”這條老路,不僅越來越難走,且還沒有什么新故事可講。
立訊精密創始人王來春的發家史,是一部典型的中國民營經濟的傳奇:21歲,她還是深圳富士康流水線上的一名女工;37年后,她以1315億元的身家,登頂潮汕女首富,親手打造出蘋果供應鏈“三巨頭”中轉型最激進的企業。
她的成功,離不開對蘋果的深度綁定。
2011年,她斥資5.8億元收購昆山聯滔,借此切入蘋果供應鏈,首次嘗到“果鏈”甜頭。此后,通過連續收購,她拿下了蘋果AirPods的訂單,并最終在2020年,以33億元收購緯創在內地的iPhone制造業務,成為內地首家蘋果iPhone整機制造商。
成也蘋果。
但,也可能敗也蘋果。
外部的壓力,來自地緣博弈,特朗普政府的加稅政策,加重業績的不確定性。根據投行摩根士丹利的測算,對華加征關稅將使蘋果公司每年增加約85億美元的成本。如果這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一部iPhone 16 Pro Max在美國的零售價,將從1599美元,飆升至2300美元。
蘋果自身,才剛剛依靠iPhone 17的暴走打了次翻身仗。在iPhone 17正式發售之前,外界并不是特別看好。根據Counterpoint的數據,2025年第二季度,蘋果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僅為13.9%,慘淡地排到了第五名。
圖片來源于Counterpoint
華為、vivo、OPPO、小米,都排在它前面。
能否繼續保持強勢,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對于立訊精密來說,對蘋果的“依賴癥”,已深入骨髓。
根據其財報,來自蘋果的營收占比,仍高達70%,這在太平歲月是增長引擎,但在貿易戰背景下就成了暗雷。
在歷史上,有歐菲光與歌爾股份的前車之鑒,一旦蘋果撤單立訊精密,勢必將蒙受重大損失。
更致命的是,代工模式的瓶頸顯而易見:缺乏核心技術,議價能力弱,利潤空間始終有限。資料顯示,2018年至2024年,立訊精密毛利率分別為21.05%、19.91%、18.09%、12.28%、12.19%、11.58%、10.41%。
即便跳出“果鏈”,找到了小米、華為這樣的“米鏈”“華鏈”作為對沖方案,也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一方面,“米鏈”“華鏈”發育得相對完善,都有自己長期合作的供應商體系,新進入者想要分一杯羹,難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米鏈”“華鏈”的利潤空間,可能不如“果鏈”豐厚。國產手機品牌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對供應鏈成本的控制也更加嚴格。這意味著,即使成功進入“米鏈”“華鏈”,立訊精密也可能面臨利潤率下滑的挑戰。
因此,跳出固有的業務框架,承接AI算力需求,或許是一條新的解題思路,
02
OpenAI瘋狂“造”需求
OpenAI的野心,不會甘心做一個純粹的AI大模型公司。
這家公司近期的一系列操作,正在不斷釋放需求。
9月22日,英偉達宣布,計劃向OpenAI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雙方將共建一個規模至少為10吉瓦(GW)的AI數據中心。
10吉瓦是什么概念?
這相當于400座三峽電站的算力總和。其總投資將突破5000億美元。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OpenAI需要向英偉達購買400萬至500萬枚AI芯片,幾乎就是全球過去三年AI芯片出貨量的總和。
投資細節還在最后敲定,首筆100億美元將在協議正式簽署時到位。預計明年下半年,英偉達將向OpenAI交付首批Rubin GPU。投資節奏將以每吉瓦為里程碑,總金額最終達到1000億美元,建設的 AI工廠將幫助OpenAI滿足下一代AI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需求。
就在英偉達宣布這筆投資之后,其股價上漲了3.9%,市值增加約1700億美元,達到47000億美元,而OpenAI的估值已經達到5000億美元。
這種對上游半導體產業鏈前所未有的、顛覆性的需求,正是“星際之門”(Stargate)計劃的一部分。
這個由OpenAI、軟銀和甲骨文聯合發起的超級數據中心計劃,其規模與戰略意義,堪比二戰期間的“曼哈頓計劃”。
這個巨無霸級別項目的出現,也讓近期硅谷另一場大戲——“爆改”英特爾,找到最終的邏輯閉環。
9月18日,英偉達公司今日宣布計劃投資50億美元收購英特爾公司股份,作為兩家公司聯合開發新芯片合作協議的一部分。
加上此前軟銀、美國政府的入股,在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內,以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方式,完成了對英特爾的“爆改”。
軟銀、美國政府、甚至英偉達自己,之所以會聯手“攢局”,扶持一個衰落的英特爾,作為臺積電之外的制造備胎,其根本原因,就是OpenAI對可利用算力需求來驅動整個項目。
OpenAI,成了這個“芯片復仇者聯盟”最終的的“買單者”。
甚至因為“星際之門”,還能讓“爆改”英特爾與這場“世紀聯姻”形成了業務共振。
至少在理論上,那些高達上千億美元的需求,多少是有些機會轉換成最終的硬件組裝制造。
今年以來,OpenAI已經從蘋果招募了超過20名消費硬件方向的核心員工,其中不乏在蘋果效力超過十年的元老。
5月,OpenAI更是以65億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購了蘋果前設計總監、被譽為“喬布斯靈魂伴侶”的Jony Ive所創立的AI硬件公司io Products。作為交易的一部分,Jony Ive的得力干將Tang Tan,正式加入OpenAI,并擔任首席硬件官(Chief Hardware Officer)。
關于智能硬件的彈藥庫,已經備足。
03
“之一”的宿命
那么,回到立訊精密的視角。
抱上OpenAI這個新“大腿”,并非高枕無憂。
因為,從一個“蘋果的之一”,變成“OpenAI的之一”,這家中國制造業巨頭的身份,并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在蘋果的生態里,立訊精密早已是當之無愧的“果鏈一哥”。但即便如此,它也只是蘋果眾多供應商中的一個選項。
一部iPhone,有上千個零部件,來自全球兩百多家供應商。蘋果從不喜歡唯一的供應商,制衡與分散風險,是其刻在骨子里的策略。
一個經典的案例,是蘋果如何扶持臺積電,來制衡三星。
在智能手機時代的早期,蘋果處理器的核心供應商是三星。但兩家公司的關系,在經歷了短暫的蜜月期后迅速轉冷。三星不僅是供應商,更是最直接的競爭對手。
于是,庫克找到了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打動他的,是張忠謀那句著名的承諾:“臺積電永遠不會與客戶競爭。”
這個成功的歷史案例,為蘋果的“制衡術”,提供了完美的注腳。立訊精密,永遠只是一個可以被替代的選項。
如今,在新生態里,情況依然如此。
中國供應鏈當下的價值,在于OpenAI的新產品,需要最穩定、最高效的量產能力來快速推向市場。這是一個寶貴的“價值窗口期”。
但一旦產品成熟、銷量穩定,OpenAI完全可能像蘋果一樣,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更低成本、更具地緣政治優勢的“備胎”,屆時,中國供應鏈可能又會陷入新一輪的“被替代”循環。
至少,立訊精密還將陷入與一眾國內供應鏈公司的內卷之中。
OpenAI在接觸立訊精密的同時,也被曝出正在與另一家“果鏈”巨頭歌爾股份洽談,可能將為其供應揚聲器等零組件。
OpenAI的選擇,很多。
更何況,OpenAI所描繪的宏大硬件需求,本身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英偉達與OpenAI的千億合作,許多分析師都能看出來,這筆投資有循環交易的嫌疑,英偉達給奧特曼1000億美元,你再花錢買我的芯片,再結合星際之門項目中,OpenAI與甲骨文的協議,一幅左腳踩右腳上天的泡沫圖景便自然而然地浮現在大家腦海中了。
這類OpenAI側重大模型、云端布局的公司,對于硬件的理解程度,也備受市場質疑。
畢竟,Meta前腳就剛剛搞砸了AI眼鏡的發布會。
9月18日,在Meta Connect年度開發者大會上,眾目睽睽之下,Meta的新款科技單品,翻車了。
在展示“Live AI”實時交互功能時,佩戴者詢問Meta如何調制“韓式牛排醬”,眼鏡里的AI卻像卡了殼一樣,反復給出重復性的回答,最終導致演示草草收尾。
就連OpenAI自己,同樣在智能硬件上吃過癟。2023年11月,這家由前蘋果團隊創立、并獲得OpenAI CEO奧特曼投資的公司——Humane,發布了一款無屏可穿戴設備AI Pin。它主打語音與手勢交互,試圖取代智能手機。
AI Pin產品圖 | 來源:Humane
結果,面世即“翻車”。
續航拉胯、發熱嚴重、功能場景有限,再加上699美元的售價和每月24美元的訂閱費,讓這款產品的退貨率居高不下。最終,Humane以1.16億美元的“白菜價”被惠普收購。
況且,AI的商業化變現能力,尚未完全驗證。ChatGPT的廣告與訂閱收入,能否支撐千億級的算力成本和硬件投入,仍是未知數。
上述這些宏大的布局,要真正傳導到消費級硬件供應鏈,并形成足以取代或分流蘋果訂單的規模,培育期之漫長,可想而知。
在這期間,立訊精密,依然要靠“果鏈”來維持生計。
對于立訊精密和王來春而言,從一個“蘋果的之一”,變成“OpenAI的之一”,本質上,并未改變。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