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伊利的成長煩惱
近期,伊利以營收619億元、扣非凈利潤猛增31.78%的“歷史最佳”中期成績,宣告著乳業巨頭的強勢回歸。
不過,強健的數據背后,同時也存在一幅更為復雜、甚至充滿矛盾的發展圖景:財務上,公司增收不增利、短期債務變得更高,業務側上,伊利的液態奶基本盤出現持續的松動,奶粉板塊則與飛鶴激烈沖突、暗流涌動,多元化業務尚未形成真正破局的第二增長曲線。
這些景象都揭示出伊利正站在一個充滿挑戰的十字路口:既需守穩乳業基本盤,又要迎戰來自競爭對手、消費者轉變和供應鏈重塑的多重壓力;既要在存量市場中突圍,又要在增量領域中摸索出真正可持續的路徑。
《從優秀到卓越》一書曾寫道:“卓越的公司之所以卓越,是因為它們能夠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而不是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它們專注于核心業務,剔除那些分散精力的事務,從而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保持清晰的焦點。”
歷經多年發展、枝葉繁茂的伊利,當下,要從強大邁向卓越這關鍵一步,更需考驗自己,如何在大體量之上實現新突破,在傳統優勢衰減前找到新引擎。
一、光環之下,暗流涌動
8月25日,伊利發布了2025年的中期成績單。
年中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伊利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619.33億元,同比增長3.37%;扣非歸母凈利潤70.1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1.78%。這也創下了自1996年上市以來同期的最高水平。
與幾年前業績大幅滑坡的黯淡時期相比,伊利這份中期成績單可謂揚眉吐氣,即便放在整個國內乳業賽道中也顯得格外出色。有消息稱,在報告期內,伊利三大主營業務——液態奶、奶粉及奶制品和冷飲,依然牢牢握緊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
一時間,“觸底反彈”成為不少市場觀察者口中的關鍵詞。
可光環之下,暗流涌動。過去數年,伊利的常溫奶增長見頂,低溫奶破局也需要時間。并且,如果撥開表層的光鮮,深入財報肌理,便會發現這家乳業巨頭正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2025年上半年,伊利集團營收雖實現了增長,歸母凈利潤卻同比下降4.39%,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中。
值得注意的是,財務結構上伊利也有不小的壓力——2025上半年,伊利短期借款高達446.7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也達到104.92億元,可公司賬上貨幣資金僅175.55億元,不能覆蓋短期債務,資金鏈壓力隱然浮現。
同時,伊利傳統優勢領域的液態奶業務,雖然依舊穩坐市場份額頭把交椅,但并非高枕無憂。
年中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伊利液態奶部分實現營業收入361.26億元,較去年同期368.87億元有所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伊利的基本盤,液態奶業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業績下滑:2024年伊利股份液態乳業務的營業收入約為750億元,相較于2023年的855.4億元,呈現雙位數下滑,減少超100億元。
相比之下,老對手蒙牛雖然在整體營收規模上仍落后于伊利,但它在液態奶業務上的追趕態勢愈發明顯。據報道,2024年蒙牛和伊利的液態奶銷售額分別為730億元和750億元,差距肉眼可見地縮小。
若拆解得更為細致,伊利面臨的挑戰更為清晰。例如,在細分的常溫奶市場,伊利和蒙牛共享雙寡頭格局,不過,在超級單品表現上,蒙牛的“特侖蘇”是年銷售額超過300億元的超級大單品,而伊利重要的高端品牌“金典”銷售額只在200億元級別,兩者貼臉競爭后,伊利所面臨的正面競爭壓力不容小覷。
更加細微又深遠的挑戰則來源于消費者觀念的轉變。過去幾年,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對“新鮮”品質的追求持續升溫,消費趨勢也正從常溫奶轉向營養價值更高的低溫鮮奶。
在這個蘊含更多增量的賽道上,蒙牛憑借“每日鮮語”搶占了先機,伊利則在加速追趕,上半年低溫白奶品類營收增長達到20%以上。
可在當前,低溫奶賽道仍然競爭激烈,相關報道顯示,2024年低溫奶品牌競爭激烈、差距較小,包括光明、君樂寶、伊利、蒙牛市四大品牌,市場占比差距不足4%,極為焦灼。
低溫奶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新鮮”、“活性”和“本地化”,這就使得區域性品牌更方便在“家門口”建立壁壘,而全國性品牌難以一時實現“大一統”的品牌覆蓋與市場擠壓。
例如,類似光明乳業在華東、新希望乳業通過并購在西南、華中、華北等多點布局,如“今日鮮奶鋪”、“24小時”系列;以及三元食品在北京,憑借多年的地域品牌信任、更短的冷鏈配送半徑和更靈活的市場反應,構建了強大的區域壁壘。
從這點上說,反觀伊利此類全國性品牌卻很難憑規模優勢快速復制:事實上,想要保持低溫奶的新鮮口感,需建設覆蓋全國的冷鏈網絡,成本高昂且管理復雜,在切入全國的區域市場時,搶占當地品牌市場份額所需付出的綜合成本將更加高昂。
二、伊利拿下第一,飛鶴不樂意了?
相比液態奶業務面臨市場飽和與競爭加劇的壓力,伊利的奶粉業務卻在近些年逆勢上揚,一舉躍升為中國奶粉零售額市場份額的第一名。
伊利年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65.78億元,同比增長14.26%,零售額市場份額達到18.1%,較上年同期提升1.3個百分點,躍居全國零售額市場份額第一。
可有意思的點是,伊利拿下奶粉市場“第一”后,中國飛鶴卻不樂意了。
為此,伊利的老對手中國飛鶴,以連續六年穩居第一的姿態發起反擊,在“誰才是真正的第一”這個問題上展開了精彩博弈。
在統計口徑的博弈上,伊利依托收購澳優乳業后的綜合實力,強調零售額的全渠道領先,統計范疇為線上線下終端售價。中國飛鶴則堅守全渠道銷量冠軍寶座,涵蓋經銷商出貨量與消費者實際購買量。
并且,兩家公司選擇的認證機構也不同:伊利選用的是國內尚普咨詢,該機構為伊利頒發了“中國嬰幼兒奶粉銷量第一(2025年上半年)”的市場地位聲明書;而飛鶴則采用的是國際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認證報告。
賽道不同,王者各異,可“誰是老大”的命題事關顏面,更與未來消費者心智搶占直接掛鉤,雙方看似是執念爭奪,實際是為了銷量和市場,沖突一時已經無法調和。
但相比第一之爭,更值得警惕的,無疑是正在收縮的奶粉市場和愈加殘酷的競爭環境。
過去數年,隨著新生兒數量持續下降,中國嬰配粉市場已經進入“量減價增”的存量博弈階段。2025年上半年,行業整體零售量下滑6.3%,平均客單價上漲8.1%。
面對逐漸縮小的市場蛋糕,乳業巨頭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構建自己的壁壘。飛鶴憑借核心技術突破和高品牌勢能深入挖掘用戶價值,君樂寶則通過全產業鏈一體化模式和閉環直營產品,如優萃星越、旗幟幟萃等,在特定細分市場和渠道實現了產品差異化。
伊利在維持短期業績的同時,也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伊利既要加速填補可能的核心技術差距,另一方面,又需優化其傳統經銷體系,在存量市場中平衡渠道效率、經銷商利潤與價格體系穩定。
一時增長或許靠營銷策略,持續的領先卻必須憑借長久的信任。值得一提的是,伊利旗下的金領冠奶粉在業務高歌猛進的同時,在黑貓投訴平臺內也出現了數量不小、情況各異的質量投訴,這與其高端產品線高達35-50%的溢價率形成了現實對比。
三、多元化,是伊利基業長青良藥嗎?
五年前,伊利董事長潘剛曾提出“2025年進入全球乳業前三”的目標。對標的全球乳業巨頭如雀巢、達能,均是以乳業起家,通過成功的多業務線發展成為綜合食品巨頭,伊利無疑也渴望復制這種成功。
但目標日期將至,回望伊利在多領域的開拓步伐,業務較為分散、不算聚焦,實際效果呈現最終也不算理想。伊利年中報顯示,伊利股份的“其他產品”類目,實現營收3.86億元,同比下滑5.05%。
無糖茶飲作為伊利多元化戰略的代表作曾被寄予了厚望。有報道稱伊利曾表示其無糖茶產品動銷率達60%,電商轉化率高達7%。但整個賽道競爭異常激烈,數據顯示,2024年Q2至2025年Q1,農夫山泉的東方樹葉和三得利共同占據了超過85%的市場份額,留給其他品牌的空間十分有限。
此外,寵物食品領域同樣挑戰不小,伊利2021年推出的“依寶”品牌既要與國際巨頭爭奪貨架,又要應對渠道建設的高昂成本;即便在頗具潛力的藥食同源賽道,雖然舒化無乳糖猴頭菇牛奶等創新產品嶄露頭角,但仍有市場認知不足與供應鏈協同的難題需要克服。
多元化戰略需要長久的耐心,意味著巨大的前期投入,可回報往往會姍姍來遲。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伊利集團已為多元化投入的不少推廣費,據報道,為推廣伊刻活泉礦泉水,伊利付出了超過100%的費銷比,可這些新業務至今仍貢獻甚微。加上澳優并購帶來的30.4億元商譽減值,如何在短期投入與長期回報中尋找到真正平衡藝術,仍是伊利亟待回答命題。
如今的伊利既要守護乳業主板的穩定增長,又要培育未來增長的新引擎:如何承載起自己更大的業務版圖與發展野心,這一切,也許要在漫長的多元化征途中找到下一個平衡支點。
稻盛和夫曾以一家紡織巨頭因資源分散導致全線潰退為例,談到:“當企業同時涉足紡織、機械、電子等五個領域時,管理層不得不將有限精力切割分配。每個領域都需要獨立研發、生產、營銷體系,導致原本在紡織領域的核心技術團隊被抽調到新業務救火,最終所有領域都缺乏足夠資源支撐創新。”
以上討論,再次指向多元化并非企業壯大后還能延續發展的良藥。尤其當一家強大企業在多元化嘗試時,時常會不自覺面臨資源分割效應,一旦處理不慎,往往會讓企業陷入“樣樣通、樣樣松”的不良循環中。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