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元罰單背后的監管邏輯退市不是終點,追責方成常態
《電鰻財經》電鰻號/文
證監會近期連續開出多張罰單,其中包括過億元的罰單,劍指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惡性違法行為。這一系列雷霆手段傳遞出清晰信號:資本市場"嚴監管"時代已然到來,企業退市絕非責任豁免的終點,而是終身追責機制的開端。
從近年案例可見,監管層正構建全鏈條追責體系。昔日"保殼大戰"中常見的財務洗澡、關聯交易等套路已難逃大數據監測,部分典型案例證明,即便企業退市,相關責任主體仍要面對行政處罰、民事賠償乃至刑事追責的三重壓力。這種"秋后算賬"的監管邏輯,徹底打破了"一退了之"的僥幸心理。
億元罰單的威懾力遠超其經濟價值。當造假成本從"罰酒三杯"躍升至"傾家蕩產",資本玩家不得不重新權衡違法收益與代價。某被罰上市公司高管坦言:"現在造假的代價是職業生涯終結加巨額債務,這種終身追責機制讓所有人必須敬畏規則。"這種轉變正在重塑資本市場的價值坐標,將"合規經營"從口號變為生存必需。
追責常態化的深層意義在于制度重構。注冊制改革背景下,監管重心從事前審批轉向事中事后監管,通過建立"行政處罰+民事索賠+刑事懲戒"的立體追責體系,形成市場自我凈化的長效機制。就像古羅馬法學家所言"法律不保護權利上的睡眠者",投資者維權意識的覺醒與監管鐵腕形成合力,正在培育健康的市場生態。
資本市場如同精密運行的生態系統,億元罰單恰似定期修剪的園藝剪刀,看似殘酷卻維護著整體繁榮。當"退市不免責"成為深入人心的市場共識,資本才能真正流向創造價值的領域,中國股市也才能走出"劣幣驅逐良幣"的怪圈,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或許就是嚴監管背后最深刻的寓意——用規則的確定性,護航市場創新的無限可能。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