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年報看家電三巨頭:美的不僅是當下的巨頭,更是未來的贏家
文/劉工昌
近日,家電三巨頭美的集團、海爾智家、格力電器先后披露半年報。2025年上半年,三家企業營收依次為2511.24億元、1564.94億元、973.2億元,同比增長15.58%、10.22%及-2.46%;同期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60.13億元、120.33億元、144.32億元,同比增長25.04%、15.59%、1.95%。截至2025年9月,美的集團總市值約5800億元; 海爾智家總市值約2400億元; 格力電器總市值約2300億元。
圖源:AI
可以看到,無論是營收規模、凈利潤、還是市值,美的集團都是“以一敵二”,吊打兩競爭對手。在白電三巨頭中,一騎絕塵。
相比之下,2025年上半年,海爾智家營收1564.94億元,同比增長10.22%;歸母凈利潤120.33億元,為三家中最低,但同比增長15.59%。對海爾的描述是增長穩健,也可圈可點。
格力呢,上半年,格力電器營收973.25億元,同比下滑2.46%;歸母凈利潤144.32億元,同比增長1.95%。無論規模還是增速表現,均弱于前兩家。
對其描述是,自2021年以來,格力電器半年報營收增速開始逐年放緩,今年增速正式轉負;同期,公司凈利潤增速同樣一路下滑,如今也已經逼近轉負階段。①
上半年營收美的增幅最大,得益于美的白電穩定的基本盤和B端業務的高速增長。
分產品看,智能家居板塊依舊是美的最大收入貢獻單元,上半年完成收入1672億元,占比超過66%,增長13.3%;其次是商業工業解決方案板塊,實現營收645億元,增長20.8%,占比25.6%;其他業務也有206億元收入,增長19%,占比8.2%。美的的這份成績單表現出其多年來對科技的堅定投入和對“第二曲線”的前瞻布局。
先看智能家居。前不久美的集團發布了全新的“全屋智能”戰略,構建了AI Agent能力、智能家居·家電融合矩陣和“人·車·家生態”三位一體的新智能版圖。依靠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和強大的品牌力,今年上半年美的智能家居海外業務在全球眾多區域市場攻城拔寨:南美與埃及——家用空調銷售額行業第一;馬來西亞——冰洗產品銷售額行業第一;泰國——冰箱銷售額行業第一;日本——微波爐銷售額行業第一;沙特——大烤箱及洗碗機銷售量行業第一……
美的現在是精準切入了智能化和中國企業出海,兩個黃金增長點,通過智能家居生態的構建,增強用戶粘性。一旦消費者選擇接入美的的智能生態系統,后續的換新、升級、服務都會更加依賴美的平臺。這不僅提升了復購率,也為美的未來的增值服務打開了想象空間。
再看第二板塊商業工業解決方案板塊,也就是TOB業務。2025上半年,美的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業務收入達22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8.6%;智能建筑科技業務收入19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4.2%;機器人與自動化業務收入為151億元,同比增長8.3%。
由傳統家電向智慧生活解決方案轉型,再到“新能源+智能樓宇+機器人”的B端生態,“第二增長曲線”越來越清晰,其定位不再是一家中國領先的家電企業,而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集團。
從制造到智造,從家電到科技,從國內到全球,從單一產品到生態閉環,美的用實際行動保持了增長的可持續性。②
被稱為表現穩健的海爾呢?2025年上半年業績增長主要依靠高端品牌如卡薩帝等支撐。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海爾智家SKU組合效率提升13%。卡薩帝依然是海爾智家高端市場的“定海神針”,具體表現為:卡薩帝通過深度融合AI技術提升產品體驗,聚焦高端價位段爆款策略,實現收入同比增長超20%。其中卡薩帝冰箱在1.5萬元以上價位段份額超50%;中子·融朗洗烘護一體機上市2個月后,在2萬元以上價位段份額占比突破95%;致境套系廚電線上6000+價位段份額領先。 報告期內,“小紅花”“麥浪”Leader等明星套系產品帶動零售銷售額同比增長18%。
海爾智家海外市場收入增長11.66%。在美國市場,海爾智家增長了2.4%。在歐洲市場,今年上半年:海爾智家歐洲增長24.07%。在新興市場,海爾智家通過長期在本土化產品盈利、供應鏈布局等方面持續努力,在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的業務保持了非常好的發展,分別實現了18.29%、32.47%、65.42%的增長。③
而格力卻一片慘淡。在美的海爾穩步增長的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只有格力營收同比下降。二季度格力更是營收、利潤雙雙大幅下滑,歸母凈利潤甚至同比下滑10.07%至85.08億元。半年報發布后,格力電器股價猛烈下挫,市值蒸發逾200億元。截止9月5日,格力市值僅略超2300億元,低于海爾的2400億元,位列白電龍頭第三。
格力電器失速的主要原因是主營業務單一,而占主營收入近八成的、以空調為主的消費電器業務低迷,出現了5.09%的負增長。其次是發展地區單一,格力的海外業務始終低迷。在美的和海爾的海外收入占比均達到40%以上甚至50%之時,格力的外銷市場占主營業務收入僅約15%。④
美的看似一枝獨秀所,但也隱藏著致命問題。
“大而不強”,技術護城河缺乏絕對統治力:在單一高端品牌層面,它無法撼動海爾的卡薩帝;在空調核心技術層面,它不像格力那樣擁有壓縮機等核心技術的絕對話語權(雖然美芝壓縮機也很強)。這導致其利潤率天花板明顯,容易被貼上“性價比”標簽。
增長引擎乏力,陷入“內卷”困局:其最大營收來源——空調業務,面臨格力、小米甚至華為的激烈競爭和價格戰。小家電業務雖然市占率高,但賽道擁擠,極易被新消費品牌(如小熊、摩飛)和互聯網品牌(小米)分流。機器人業務(KUKA)受宏觀經濟周期影響大,波動性強。
品牌價值稀釋:美的品牌覆蓋從百元小家電到萬元大家電,品牌形象過于寬泛,缺乏高端心智占領。(編輯時此句標紅) 雖然有力推的COLMO,但其高端化之路遠比海爾培育卡薩帝要艱難和漫長。對全球宏觀經濟的脆弱性: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企業,全球地緣政治沖突、海外需求波動等因素對其業績影響最大。
總結下來,美的的風險在于,當行業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競爭,從拼規模拼效率轉向拼科技拼生態時,它可能因缺乏獨一無二的“尖刀”產品和足夠的技術護城河而陷入增長停滯。
對海爾來說,卡薩帝不僅是高端品牌,更是一個“現象級”的成功案例。但目前除了卡薩帝,另外推出的“三翼鳥”場景品牌,試圖從賣產品轉向賣解決方案(智慧廚房、智慧陽臺等),仍遠未撐起海爾的價值空間。如果剔除卡薩帝的貢獻,海爾母品牌的盈利壓力會非常大。
另外其熱衷于全球化擴張,整合的代價也大,像收購GEA等品牌后,海爾的管理費用一度高企,拉低了整體凈利率。還有就是,整體銷售費用比率,海爾在三巨頭中一向占比最高。
未來海爾未來的潛力不在于“沒有卡薩帝會怎樣”,而在于能否復制更多“卡薩帝”,能否在廚電、冰洗等其他領域孵化出新的高端增長極。
格力靠空調苦撐,還能挺多久?
盡管其在家用空調領域的技術積累、品牌口碑和渠道深度依然無人能及,是其穩定的“現金奶牛”,另外在壓縮機、電機等核心零部件上擁有自主研發和制造能力,是其最深的護城河。但面臨的嚴峻挑戰是:國內空調市場已高度成熟,是典型的存量市場。面臨的不僅美的海爾還有小米甚至華為的競爭。
多元化戰略全面受阻:手機、新能源車(銀隆)、小家電、芯片等多元化嘗試,至今未有一個能成為新的支柱業務。這不僅消耗了大量資金,也損傷了其專注于空調的專業化品牌形象。
渠道變革的陣痛:董明珠大力推動的線上化(直播)和渠道扁平化改革,動了傳統經銷商體系的“奶酪”,引發了內部劇烈沖突和陣痛。
國際化嚴重滯后:格力的海外收入占比遠低于美的和海爾,且主要以OEM代工為主,自主品牌出海進展緩慢,錯過了全球化最佳時機。
還能挺多久?格力憑借其強大的品牌和現金流,在可預見的未來絕不會倒下。但它的“挺”是一種“守成”,而非“進取”。如果一直無法在空調之外找到答案,格力的未來將是一個“緩慢衰落”的巨頭,市值和影響力可能會被另外兩家越拉越遠。
美的無論是整體收入,還是凈利潤,還是資本市值,差不多都是海爾的兩倍,但如果瀏覽一下中國的輿論市場,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眾多輿論系統,談美的相對公允,而談海爾,通常都是把能說的好話說給它。
為什么海爾成為了“榮譽收割機”和“概念之王”?
因為海爾是“敘事驅動”(Narrative-Driven) 的公司,講的是“自主創牌”、“本土化運營”的全球化故事。它擅長構建并傳播一個宏偉、先進、有情懷的故事,從而吸引資源(政府支持、人才、媒體關注)。聽起來比美的老老實實做產品故事更高級、更符合國家“品牌出海”的戰略方向,更容易獲得政府和學界的好感。海爾深諳輿論之道,其公關策略更側重于與政府、學界、主流媒體建立深度聯系,輸出思想和模式。
而美的的戰略核心是“效率驅動”和“全球運營”。這些東西非常硬核,對媒體和公眾來說,極其枯燥,缺乏傳播爆點。美的則是“績效驅動”(Performance-Driven) 的公司,它不關心故事是否好聽,只關心成本和收益的算式是否成立。
美的用“沉默的研發”和“極致的效率”贏得了財報;海爾用“超前的概念”和“精彩的故事”贏得了輿論。資本市場最終會為財報買單,而輿論場永遠為故事沸騰。
美的和海爾誰會成為中國未來家電真正的引領者?家電未來競爭的核心方向,是由C端轉向B端,也就是那些面對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的大單生意,現在成了兵家必爭之地。這方面美的一馬當先,新能源和工業技術收入220億,同比飆升28%;智能建筑科技195億,也增長24%;機器人自動化151億,上漲8%。這些加起來已經占到總盤子的四分之一強。
前不久,美的集團發布了全新的“全屋智能”戰略,構建了AI Agent能力、智能家居·家電融合矩陣和“人·車·家生態”三位一體的新智能版圖。 以AI驅動體驗,煥新“美的美居”App與用戶深度鏈接;智慧家居與智能家電深度融合,提供用戶全場景解決方案;毫無疑問,在走向未來可持續產業場景的選擇中,美的已大大領先于另二對手。
海爾呢,目前主要靠高端品牌的溢價和相對穩定的出口來維持所謂的循環。
二者在B端引擎的決定性差距,美的B端業務中的新能源、工業技術、機器人、智能建筑已達566億(220+195+151),且保持高增長,占總營收1/4強。這是一個質變的信號。這意味著美的已經成功打造了除C端家電外的第二、第三、第四增長曲線。這些賽道本身就是黃金賽道,空間遠超傳統家電。
而海爾在B端布局的廣度和成熟度上,已被遠遠甩開,甚至目前沒有公開的信息證明其在這方面的創見。海爾模式的“虛幻”風險:卡薩帝的成功能否被復制?高端市場的容量是否有上限?當整個家電大盤增長放緩時,海爾是否過于依賴單一的高端敘事?“三翼鳥”講了多年,但其對營收和利潤的實際貢獻,與美的B端業務的體量和增速相比,相形見絀。
未來的競爭不再是單純的家電競爭,而是三個維度的綜合比拼:
B端轉型的深度與廣度:誰能在工業技術、ToB解決方案上建立壁壘,誰就擁有了穿越經濟周期的能力。美的毫無疑問已取得絕對領先。
AI與生態的整合能力:未來的智能家居是“AI驅動”而非“產品堆砌”。誰擁有更強的AI技術、更開放融合的生態(尤其是跨界如汽車)、更全的產品矩陣來落地,誰就能定義標準。美的憑借其全品類優勢和此次發布的戰略,已經展現了極強的統治力。
全球運營與品牌矩陣的效率:這方面美的和海爾路徑不同(美的更側重效率與協同,海爾更側重本土化品牌),但目前美的的財務結果顯然更優。
站在今天這個時間點,美的(Midea)不僅是當下的巨頭,更是未來最有可能贏得勝利的玩家。它展示了驚人的戰略前瞻性和執行力,成功地將業務邊界從C端家電擴展到廣闊的B端科技制造領域,并正在用AI重新定義智能家居的未來。其發展模式——“C端品牌鞏固根基,B端技術開辟未來”——顯得更加扎實和可持續。它的天花板正在被自己不斷打破和抬高。
海爾(Haier)的高端化和全球化故事需要新的、更具說服力的證據來證明其能產生與美的B端業務相匹敵的規模和增長。否則,其“長期天花板更高”的敘事將面臨嚴峻挑戰。
[引用]
①(白電“三巨頭”PK:美的狂奔,海爾穩健,格力再墊底 2025年09月02日來源:新浪科技作者:周文猛)
②(科技巨頭是怎樣煉成的?GE和美的,給出了答案 觀點2025-09-02)
③(海爾智家復合增長率34.04%頭部企業最高,靠什么?2025-09-01 來源:都市生活網)
④(昔日超級大白馬,掉隊了 新浪財經2025-09-07 來源:格隆匯)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