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股回調倒車接人?9月6家銀行股東增持“上車”,董監高加入“護盤”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張昕迎
在銀行板塊回調之際,近期,多家上市銀行股東及董監高人員“借機”發起增持。
9月11日晚間,光大銀行(601818.SH)發布《關于控股股東增持股份計劃進展的公告》稱,截至公告披露日,該行控股股東中國光大集團以集中競價方式,增持了1397萬股其A股股份,占該行總股本的0.02%,增持金額5166.10萬元。
同日,南京銀行也公告稱,7月18日~9月10日期間,該行大股東紫金集團的控股子公司紫金信托,以自有資金增持南京銀行5677.98萬股,占該行總股本的0.46%。
除了上述兩家銀行,9月以來多家上市銀行有股東增持動作落地。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12日,光大銀行、南京銀行、蘇州銀行、成都銀行、華夏銀行、青島銀行等6家銀行,均已在月內發布股東/董監高人員增持計劃或進展公告。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銀行股東或高管的增持,正發生在銀行板塊震蕩回調之際。自進入7月中下旬以來,A股三大指數創下年內新高,銀行股則出現了一輪明顯回調,Wind銀行指數(882115.WI)從7月11日的高點至今,已跌超7%,區間最大回撤達-10.32%。與大行相比,部分股份制銀行、城農商行的調整更為明顯,在7月下旬至今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如民生銀行、廈門銀行、上海銀行等均產生了超15%的跌幅。
9月12日,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向時代財經表示,內部人士選擇在市場調整期主動增持,本質上是用實際行動傳遞對當前股價合理性的認可,既是對公司基本面韌性的信心背書,也暗含對短期市場情緒過度反應的修正意圖。
“這種操作背后,既體現了對2025年上半年業績企穩信號的積極解讀,也反映出對經濟回升向好背景下企業信貸需求回暖、資產質量壓力緩釋等長期趨勢的樂觀預期,客觀上起到了穩定市場信心、夯實板塊安全邊際的作用。”其認為。
9月12日,銀行板塊跌幅延續,截至當日收盤,Wind銀行指數收跌1.56%,板塊內42只個股中,41只飄綠,其中浦發銀行跌超3%,齊魯銀行、江蘇銀行、渝農商行等均跌超2%。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8月底以來增持頻現
9月11日,南京銀行公告,7月18日~9月10日期間,該行股東南京紫金集團的控股子公司紫金信托,以自有資金增持了5677.98萬股、占比0.46%的南京銀行股份。增持后,紫金集團及其控股子公司紫金信托合計對該行的持股比例由12.56%增加至13.02%。
以南京銀行區間股價來看,在上述增持區間內,股價先小幅上漲,并曾在8月8日觸及12.20元/股的高點。此后,跟隨銀行板塊整體走勢,股價有所回調,8月中旬以來至今跌幅已近10%。
7月18日~9月10日期間,南京銀行跌幅超3%,區間均價為11.50元/股。若以區間均價來估算,紫金信托此次增持合計耗資約6.53億元。
無獨有偶,成都銀行的兩家股東也在8月底、9月初對該行實施了增持。值得關注的是,此前由于成都銀行股價持續超過原增持計劃設定的價格上限,該行的股東增持計劃曾一度“擱淺”。
據成都銀行9月5日公告,8月27日~9月4日期間,該行實際控制人控制的股東成都產業資本集團、成都欣天頤分別以集中競價的方式增持了477.55萬股、436.45萬股成都銀行股份,累計增持金額分別達到8700.10萬元、7959.35萬元。
事實上,成都銀行上述增持計劃最早披露于今年4月。彼時該行稱,上述兩家主體擬自4月9日起的6個月內對該行實施增持。不過,因成都銀行股價長時間持續超過增持價格上限等因素,直至8月初上述增持計劃仍未落地。此后8月9日,該行又發布增持計劃調整公告,稱增持計劃將不設定價格區間,根據該行股票價格波動情況及資本市場整體趨勢擇機實施。
除了重要股東,近期亦有上市銀行的董監高人員出手,自掏腰包拿出真金白銀“護盤”。
9月11日,華夏銀行公告,自該行此前增持計劃發布以來至9月9日,該行部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部分總行部門、分行、子公司主要負責人及業務骨干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增持了422.93萬股華夏銀行股份,累計增持金額3190.20萬元。
9月8日,蘇州銀行亦披露稱,包括該行董事長、行長、副行長、董事會秘書等在內的多位高級管理人員,計劃自9月8日起至12月31日(含當日)止,合計增持股份不少于420萬元的蘇州銀行股份,增持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
市場分歧何在?
事實上,過去兩年間銀行股已經歷了一輪上漲,伴隨著近期A股市場的不斷升溫,銀行股的集體回調讓板塊出現“見頂”的信號;但另一方面,大股東和管理層不斷增持銀行股,險資仍在持續買入;另外,銀行股“高股息”的紅利資產屬性仍被不少投資者所看重。
銀行股亦是參與中期分紅的大軍,在半年度業績出爐后,9月以來陸續有上市銀行將中期分紅事宜提上日程。
截至9月12日,在上市銀行中,民生銀行、蘇農銀行、常熟銀行均已派發2025年中期紅利。此外,Wind數據顯示,已有超25家上市銀行的中期分紅方案通過董事會預案,合計中期現金分紅總額超2300億元。
在薛洪言看來,當下市場對銀行股的分歧,本質上是“防御價值”與“彈性空間”的認知博弈。“一方面,板塊安全邊際確實穩固,多數銀行4%以上的股息率提供了較強的收益托底,上半年業績企穩信號與機構配置‘欠配’狀態形成基本面支撐,使得銀行股在波動市場中仍具配置吸引力。”
在股息率方面,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2日收盤,張家港行、長沙銀行的股息率已回升至超6%,華夏銀行、上海銀行、平安銀行、浙商銀行、滬農商行股息率均超5%,42家上市銀行中有20家銀行股息率超4%。
從公募基金二季度重倉持股情況來看,招商證券此前一份研報曾指出,2025年Q2主動偏股基金持有銀行股的比例為4.87%,盡管已經在增配銀行,但仍然不及主要指數中銀行股占比的提升速度,欠配進一步擴大,未來主動基金增配的空間仍然較大。
另一方面,薛洪言同時指出,當前市場的分歧點在于超額收益的獲取難度。若市場風險偏好持續提升,資金可能更傾向流向高景氣成長賽道,銀行股作為低波動板塊的相對收益空間將受限;同時部分銀行經前期上漲后估值優勢減弱,也讓部分投資者對短期性價比產生猶豫。
其還認為,后續銀行板塊大概率呈現“基本面托底、市場風格主導彈性”的特征。“經濟回升帶來的信貸需求改善、資產質量預期修復,以及高股息的現金回報能力,將為股價提供堅實基礎,中長期仍具備獲取絕對收益的空間。但短期來看,若風險偏好持續升溫,資金可能流向高成長賽道,銀行股彈性相對受限。此外,板塊內部分化也將進一步加劇,經營穩健、區域經濟基礎扎實、零售業務優勢顯著的銀行會更具韌性。”薛洪言表示。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