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雙肩包闖長沙,收到的第一份offer是“免費住房”?
幾乎每一座有抱負的城市都在談論“人才”。給錢、給戶口、給補貼的手段層出不窮,但為何很多年輕人依舊在去或留之間猶豫?
答案,往往藏在最樸素的需求里:安居。
就在9月12日上午,長沙用一個具體的場景,生動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在青年人才創業就業安居政策推介活動上,首批入住青年人才公寓“悅心美寓(悅居新苑站)”的人才代表,拿到了開啟新生活的公寓鑰匙。
這個名為“悅心美寓(悅居新苑站)”的項目,是天心區首批千套人才公寓夢想起航工作計劃的首開力作,也是長沙為青年人才安居提供的系列政策的一角。
該項目共計1048套房源,租金定在每月800至1400元的親民區間,還配備了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全套家具,真正實現了“拎包入住”,并執行人才租住“滿6個月免1個月租金”的優惠。而放眼長沙,全市已經有103個人才公寓項目、34168套房源向青年人才開放。
(圖源:閣下天心)
不僅僅是住房,從落地時的“一張床”,到扎根后的“一座城”,再到奮斗時的“一片天”,長沙構建起一套針對人才安居需求的“全鏈條”解決方案。
補貼之外,我們也好奇,長沙的安居政策,到底“安”的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讓無數年輕人從匆匆路過,到心有所歸的?
從免費住宿開始解落地的“近渴”
年輕人第一次到陌生城市最怕什么?怕被坑、怕手忙腳亂、怕多花不必要的錢......對于他們來說,落腳的“第一站”,幾乎決定了對這座城市的全部初印象。焦慮、迷茫、預算緊張,都是真實寫照。
而長沙,選擇用一份最直接、最溫暖的“禮物”來迎接他們。這份禮物,就是青年人才驛站。當一個背著雙肩包的畢業生或求職者,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時,驛站提供的最長14天免費入住,是長沙遞出的第一張名片。
(圖源:長沙發布)
驛站的存在,不僅幫忙省下了一兩千元的住宿費,還精準地解決了一個年輕人在信息、時間、經濟三重壓力下的燃眉之急,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緩沖墊”,讓找工作、看房子的過程不再倉促和焦慮。
在長沙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的統籌下,長沙組建的20家“青年人才驛站”,已經累計服務了超過4.1萬人次的來長青年,助力他們從扎根長沙走向逐夢未來。
今年5月,長沙還正式上線了青年人才“星荷禮包”。所有成功申請并入住人才驛站的年輕人,都能免費領取這份“見面禮”——一份“長沙城市體驗指南”,涵蓋景區門票、免費交通等福利。
它和青年人才驛站提供的免費住宿、政策咨詢、創業指導、崗位對接、城市融入等服務,加上長沙人才政策相關指南,共同形成了一種從物質到情感的深度鏈接,也讓初來長沙的年輕人對這座城市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這份方案,也正在將長沙的城市名片——文化名城的底蘊、幸福之城的煙火、夢想之城的可能——具象化為年輕人可以親身感知的細節。
(圖源:長沙發布)
從提供一個安穩的落腳點,到奉上一份精心設計的城市體驗禮包,長沙的每一步都透露出一個強烈的信號:這座城市理解年輕人的需求,乃至他們的難處和渴望,并愿意為大家托底。
在最初階段建立起來的寶貴信任,以及被尊重、被歡迎的感受,是任何單純的金錢補貼都難以替代的“城市溫度”,也是讓一個異鄉人卸下心防、開始認真考慮“留下”的第一推動力。
從租的保障到心的歸屬助力年輕人筑“暖巢”
當最初的新鮮感和立足的緊迫感過去,年輕人就會需要一個能夠長期穩定生活的根據地。長沙安居政策的第二環,精準地承接了這一需求。
“悅心美寓”并非一個孤立的樣本,根據長沙市發布的《長沙市青年人才公寓一覽圖》,全市共有103個人才公寓項目、總計34168套房源,集中向35周歲(含)以下、具有全日制專科及以上學歷的青年人才開放。僅天心區一個區,就規劃了22個項目、3357套房源。這些公寓執行人才租住期每滿6個月(含)免租金1個月,最多可享受租住期滿3年免租金6個月的優惠。此外,長沙還提供購房補貼等其他支持措施。
(圖源:長沙住建)
這一系列保障,解決了從驛站過渡后的中期居住問題,確保了年輕人在“住得下”的基礎上,還能“住得好”。而正是因為打好了這個基礎,一場圍繞著“生活圈”與“事業線”的雙重構建,成為長沙留住人心的核心策略。
一方面,當代年輕人對“家”的定義,早就超越了一個物理空間,它更關乎社交、歸屬和情感鏈接。
長沙精準地捕捉到了這一點,在5月底發布的《長沙市青年人才創業“雙肩包”行動計劃(試行)》中,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批示范性青年人才社區與人才街區。
怎么體現“示范性”?必須要能真正理解青年人才對居住環境的需求。
以悅心美寓(悅居新苑站)為例,項目不僅提供住房,還規劃了300平方米的共享活動空間,用于共享辦公、休閑娛樂和人才交流。這種設計的目的非常明確:將一個個孤立的“租客”,連接成一個充滿活力的青年社群。在奮斗之余能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它才真正成了讓人心安的“家”。
另一方面,安居的最終指向必然是樂業。此前“雙肩包行動計劃十條”“湘江科學城人才十條”“馬欄山人才十條”等人才政策中,都有為青年人才的個人發展“扶上馬,送一程”的計劃。
沒有辦公場地?長沙不僅租房有福利,“租工位”也可以3年免租,在125家創業孵化基地里提供水電物業全免等優惠;沒有創業經驗?長沙組建了由知名企業家組成的200多人“導師天團”,為青年人才全流程陪跑;從大學生創業基金到“小荷”青年人才創業項目的資助,長沙給予了青年人才從項目啟動到擴張的深度支持。
(圖源:長沙發布)
這些,就是長沙人才政策從安居到安心的全景圖:從一張床到一間拎包入住的公寓,從一個人的奮斗到一個社群的狂歡,從一個創業的點子,到一間能享受政策廣泛支持的公司。
長沙通過“生活圈”與“事業線”的同步構建,既帶來了讓人心安的歸屬感,也塑造了施展抱負的確定性。從“留下”到“扎根”的轉變,從此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此心安處是吾鄉 安居是一種“雙向奔赴”
回過頭看,長沙全鏈條的人才政策,本質是一項著眼于未來的長遠戰略投資。
通過系統性地為年輕人減負,將他們從高昂的生活成本中解放出來,讓他們能更無后顧之憂地將精力、才華和熱情投入到創新創業之中。安居的意義,遠超居住本身。
(圖源:湖南日報全媒體)
當經濟總量邁過萬億、常住人口突破千萬,長沙深知,要在更高的基數上實現跨越,唯一的關鍵變量就是“人才”。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宏大愿景,抓住創新紅利的長期機會,必須由無數充滿活力的年輕人來共同實現。這便是長沙將青年人才擺在戰略位置,爭當他們最好的就業創業“搭子”的底層邏輯。
而這場青年與城市的“雙向奔赴”之所以能夠成立,是因為長沙實力硬核,但心態柔軟。
從“工程機械之都”到“智能制造之城”,長沙17條優勢產業鏈構成了年輕人施展抱負的廣闊舞臺。這里有從本土成長起來的世界級企業,也有AI時代瞄準前沿的創業公司,它們本身就是對“在長沙能成功”的最佳證明。
(圖源:匯視威智能科技)
在“建設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等目標的指引下,長沙“科技圈”還不斷擴容,全市各類研發機構總數已達3823家,就業、創業的承載力不斷提高。“產業鏈—人才鏈—創業鏈”,始終同頻共振。
而與此同時,長沙的生活魅力也堪稱“清流”,從“低成本創業、高品質生活”的獨特標簽,到“奮斗之外,還有生活”的日常,長沙留給青年人才的是WLB(Work 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的愜意生活。連續17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橘子洲的風,茶顏悅色的茶,揚帆夜市的串……松弛感與奮斗欲也可以折疊在一起。
這種“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強烈歸屬感,正是長沙最核心、最持久的競爭力。所謂安居,正是如此。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長沙14至35歲青年人口占比達31.4%,是全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當全球的青年背著雙肩包來到長沙,他們將從落地開始,逐漸看到長沙的全貌,確定未來的可能性。
善意和遠見是不會隨時間被削減的,在長沙,一場關于夢想、奮斗與歸屬的“雙向奔赴”,仍在每天真實地上演。
來源:松果財經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