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寒冬“集體虧損”,濱江集團憑啥成“長跑王”?
9月11日,有投資者向濱江集團提問:目前,公司擁有充足的資金和人才,在房地產市場容量有限的情況下,是否考慮投資新質生產力?濱江集團回復稱,公司一直聚焦房地產主業,未來也將繼續做精、做優、做強房地產主業。
一直將“讓老百姓都能住上一套好房子”作為slogan的濱江集團在房地產行業遇冷、房企普遍虧損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業績增長,這與其回復中的“聚焦主業”直接相關。
相比其他一眾曾經營收超千億的房地產行業巨頭,濱江集團并不突出,但多年積累下來,如今再次對比同行,濱江集團反而成為行業中的“長跑者”,比大多數公司都走得更好、更遠。
行業寒冬中的“逆襲者”
在房地產行業中,曾經的“高周轉、高杠桿”成就了如萬科、碧桂園、恒大、融創等一批房地產頭部企業,但隨著限購、限貸、限價等政策的出臺,房企的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特別是“三條紅線”政策的出臺,令其融資環境不斷惡化,房企們紛紛戴上“緊箍咒”,暴雷的房企接連出現。
據不完全統計,自2021年以來,國內已有約70家房地產企業遭遇債務違約,即便是上市房企也難逃厄運,包括恒大、碧桂園、融創、世茂、華夏幸福、富力、陽光城、正榮、藍光、龍光、中梁、佳兆業、奧園、祥生、新力、花樣年等20余家,要么已經爆雷,要么大傷元氣。
可以說,在消滅行業泡沫的同時,行業寒冬隨之而來,直至如今,房地產也沒能再次支棱起來。數據顯示,2025上半年,A股房地產板塊實現營業收入7128億元,同比下降11.6%;歸母凈虧損383億元,較2024上半年多虧264億元;A股房企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正向盈利的房企不到五成。*ST金科、華夏幸福、金地集團、信達地產、綠地控股、華僑城A、榮盛發展等均錄得較大虧損。
在行業哀鴻遍野之時,濱江集團卻以較大幅度的凈利潤增長成為“逆襲者”。2025上半年,濱江集團實現營收454.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87.80%;實現凈利潤18.53億元,同比增長58.87%。
縱觀濱江集團2008年上市以來的業績可以發現,這是一家十分穩健的房地產企業。2008年至今,僅2011年、2014年、2018年與2023年的凈利潤有些許下滑,其余財年均保持增長,在房地產行業翻天覆地的變化之下,濱江集團竟從未虧損過。
相比于其他房企,保利發展也是業績盈利的“少數選手”,與濱江集團一路上揚的業績表現不同,其還能處于盈利狀態的原因歸根結底是底子厚,經得住市場波動。數據顯示,保利發展上半年實現凈利潤27.11億元,同比下降63.47%,這已經是保利發展連續5年凈利潤下滑。
此外,新黃浦、天宸股份、天保基建、深深房A等企業,即便盈利規模也較小,且盈利的根本原因多為增值稅金額增加或收入結轉增加。
無可替代的區域優勢
與其他同行相比,濱江集團的業績表現在行業當中頗具典型性。
公開資料顯示,濱江集團成立于1992年,杭州本土起步,并向長三角地區不斷發展,目前已形成“聚焦杭州、深耕浙江、輻射華東、開拓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重點城市”的戰略布局。
“聚焦”“深耕”是濱江集團經營發展的關鍵詞,在其他同行奉行全國化戰略,不斷擴規模、切份額的時候,濱江集團在杭州一步一個腳印地深耕,逐步形成了不可取代的區域優勢。
首先,杭州城市能級的持續躍升為濱江提供了天然發展紅利。數據顯示,2023年杭州常住人口已達1252.2萬,較2018年增長127萬,人口凈流入態勢為房地產市場提供了堅實支撐,高素質人才的持續流入催生了旺盛的改善型住房需求。而城市基礎設施升級更強化了區位價值,濱江集團恰好契合了城市精英的居住需求,這種“城市發展紅利+精準產品供給”的共振,構成了濱江穩定的業績基本盤。
其次,濱江集團對浙杭市場有著深度滲透與精準布局,對杭州這座城市的發展脈絡有著與生俱來的洞察力。從早期開創江景豪宅標準的金色海岸,到如今重倉的錢江新城、未來科技城等核心板塊,濱江始終與杭州城市擴張和功能升級保持同步,形成了“城市發展預判-優質地段卡位-改善需求匹配”的良性閉環。
2024年,濱江集團全年獲取土地23宗,其中杭州22宗,杭州土地市場占有率為37%,繼續保持領先地位;2024年,濱江在杭州實現769.6億元網簽金額,占其全年銷售額的73%。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杭州市區新房成交金額TOP10中,有5個都是濱江的項目,占據杭州頂流半壁江山,在核心市場的領先站位成為其業績穩固的堅實保障。
此外,在鞏固杭州主場的基礎上,濱江集團還戰略布局全省市場。截至2024年末,公司土地儲備中杭州占70%,浙江省內非杭州的城市包括金華、湖州、寧波等經濟基礎扎實的二、三線城市占比20%,浙江省外占比10%,這種聚焦策略最大限度享受了浙江經濟發達地區的房地產紅利,既避免了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又充分利用了浙江省內均衡發展的區域經濟優勢。
“精而專”的多元化
在上述對投資者的回復中,濱江集團介紹了自己的“1+5”戰略,“1”指房地產主業,“5”指的是同時有序推進服務、租賃、酒店、養老和產業投資五大業務板塊。
酒店、租賃、商業、文旅、養老等皆是房企最中意的多元化布局方向,但其中的坎坷與資金消耗是企業難以言說的痛。
其中,最典型的恒大集團,在地產主業之外的投資無異于一場豪賭。據悉,恒大多元化包括文旅(恒大童世界)、礦泉水(恒大冰泉)、糧油、乳業、足球(恒大淘寶)、新能源汽車(恒大汽車)等。
大規模非相關多元化投資耗盡現金流,如恒大冰泉三年虧損超60億元,恒大汽車累計投入超500億元但量產延遲;2021年債務危機爆發,總負債超2萬億元,現金流枯竭。疊加房地產調控收緊導致主業銷售下滑,多元化業務無法彌補虧損,形成“雙殺”局面。
那么,濱江集團的多元化進展如何?
根據財報內容,2024年濱江集團通過對外輸出品牌,拓展代建業務,對開發業務起補充作用。報告期內,公司在寧波、湖州、杭州、金華等地共獲取代建項目6個,總計容建面約74.2萬方;酒店方面,公司旗下千島湖濱江云頂桃源度假酒店、杭州友好飯店、千島湖濱江希爾頓度假酒店、杭州天目山英迪格酒店等酒店經營有序推進;租賃業務方面,截至報告期末,公司持有可用于出租的寫字樓、商業裙房、社區底商及公寓面積約44.71萬平方米,報告期內實現租金收入4.19億元。公司投資性房地產采用成本法計量,期末賬面價值96.85億元;養老業務方面,公司旗下首個康養項目,濱江和家御虹府長者之家有序運營中,截至報告期末,入住率已達85%。
與恒大多元化布局的“大而全”不同,濱江集團的多元化戰略更注重“精而專”。可以發現,其多元化業務多少均與主營業務相關,或是基于房地產主業延伸出的服務鏈條,或是依托主業資源形成的配套產業。這種“相關多元化”策略,既避免了因業務跨度過大導致的管理成本激增,又通過資源復用實現了協同效應。
更關鍵的是,濱江集團對多元化業務的投入始終保持理性克制,其五大輔業板塊的資產規模占比較低,且多數采用合作開發、品牌輸出等輕資產模式,確保安全。
財務韌性創造競爭底氣
在深耕區域主業不斷上漲,多元化謹慎不出偏差的有效經營下,濱江集團的財務在房企普遍面臨流動性壓力的行業環境中,構建了堅實的風險防線。
截至2024年末,公司現金短債比為3.58倍,凈負債率僅為0.57%,平均融資成本低至3.4%,這些核心財務指標在民營房企中均處于絕對領先水平。更具標志性的是,濱江成立多年來首次實現權益貨幣資金(371.40億元)超過權益有息負債(305億元),“三道紅線”監測指標持續保持“綠檔”,這種財務安全墊使公司在行業信用收縮期仍能保持經營主動性。
財務穩健性還源于濱江集團嚴格的風險管控體系。據悉,濱江集團將權益銷售回款的50%左右用于投資,2024年新增貨值726億元全部聚焦優質城市與地段。在金華拿地時,公司堅持“90%以上基于市場回報考量”的原則,通過與當地城投合作分攤風險,同時發揮產品溢價能力實現快速去化。
這種市場化的運營邏輯,讓濱江在行業利潤率持續收窄的背景下,仍能將單個項目利潤大幅提升。
而與浙江省政策導向的高度契合也進一步強化了濱江的財務優勢。2025年,浙江省將“推動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列為重點工作,通過優化預售資金監管、推進現房銷售等措施化解行業風險。濱江的資產負債率和短期債務占比,不僅符合監管要求,更獲得了金融機構的青睞。截至2024年末,公司獲得銀行授信總額度1215.54億元,剩余可用額度達876.87億元,這種充裕的資金儲備使其在土拍市場能夠持續發力,形成 “財務穩健-融資暢通-土地儲備-銷售回款”的正向循環。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