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2025半年報解碼:量增利減的困局里,該如何撕開價值缺口?
隨著快遞行業半年報陸續發布,相關數據盡數展開:業務量穩創同期歷史新高、企業收入集體穩健攀升;但增收的另一面,近乎所有頭部快遞公司收入凈利潤都在下滑,單票收入集體跌破近三年新低。"量增利減""量價倒掛"的行業怪象依然突出。
更讓人意外的是,當行業呈現明顯的利潤承壓時,傳統物流企業的年內市值卻呈現普漲態勢。截至發稿前,申通股價年內累計上漲73%,極兔港股漲幅達58%,順豐、圓通、韻達也均實現正收益。
透過多組矛盾數據,快遞行業似乎在“反內卷”主題的長期執行中有了一些新變化出現。
快遞低價換量困局:7家僅2家凈利增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956.4億件,同比增長19.3%;業務收入超7000億元,規模擴張勢頭強勁。
但總量繁榮背后,“增量不增收”成為行業集體困境:7家頭部上市快遞公司中,僅極兔、申通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余5家均因單票收入下滑陷入利潤收縮。
作為物流行業的質量標桿,順豐控股延續了強勁增長周期。上半年以25.7%的速運物流業務量增速,繼續領跑行業;其中二季度增速更是達到32.2%;營收增速稍顯遜色,1468.58億元的收入體量對應9.26%的增速,但歸母凈利潤增了19.4%,可見質量龍頭的經營韌性。
中通則以183.9億件的業務量穩坐行業頭把交椅,但增長背后隱現壓力:票均收入同比下降6.2%,市場份額微降0.26個百分點至19.23%。受"量增價減"影響,其總收入雖然再創新高,但增速明顯低于業務量增速,且歸母凈利潤下降2.6%至39.32億元。更值得關注的是,面對市場變化,中通在財報中下調了年度業務量指引,預計2025年全年包裹量將在388億至401億件區間,同比增長14%-18%,顯示量、價同時面臨壓力。
穩居行業次席的圓通延續穩健增長基調。上半年業務量達高增了21.79%,市場占有率提升0.32個百分點至15.54%,持續鞏固行業第二位置;最終營收實現10.19%的增長,只是歸母凈利潤同樣承壓,其中絕對利潤支柱快遞業務凈利潤降了8.8%。
值得肯定的是,其票均收入2.19元處于可比企業前列,既體現了網絡韌性,也反映出較強的定價能力;且在持續加碼"航空+國際"戰略、推進東方天地港等長期基建的背景下,這一表現仍具可持續性。
"通達系"的"老三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成功守住第三的韻達上半年業務量127.26億件,同比增長16.5%,市場份額13.31%。但突圍的背后,盈利端壓力凸顯,上半年營收僅增長6.8%、歸母凈利潤近乎夭折,可見守擂之路并不輕松。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力沖擊前三的申通上半年成了收入、利潤雙增的稀有代表之一。上半年其業務量增長20.73%至123.48億件,市占率提升0.15個百分點至12.91%,直逼韻達份額與業務量規模。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實現了盈利同步增長:上半年其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增長16.02%、3.73%。很顯然,連續四年的深度變革下,申通的增長韌性進入釋放期。更值得期待的是,申通正試圖通過收購丹鳥物流切入落地配與中高端市場,若能順利實現資源協同與品牌升級,或有望在下半年進一步突破。
作為頭部陣營中的"黑馬",極兔雖增速較前期有所放緩,仍是成長彈性最突出的企業。上半年總收入、經調整凈利潤增收分別達13.1%、147.1%;這背后,多區域開花中,其總包裹量大增27.0%,其中國市場包裹量繼續穩增20%,市占率微增至11.08%,業務量、營收、利潤三大核心指標增速均跑贏行業均值。
整體來看,上半年快遞上市企業的業務量與收入均有不同程度增長。但另一個共性問題也不容忽視,多數企業凈利潤承壓下滑,僅極兔與申通實現逆勢增長。
而這背后隱藏的是,上市快遞公司單票收入持續探底,疊加規模效應邊際收益遞減,使得行業“低價換量”問題愈發凸顯。眼下,集體呈現的盈利問題或許意味著這一非良性內卷策略早就難以為繼了。
物流股梯隊上漲:傳統漲,科技股卻更猛?
下半年快遞企業該如何破解"量增利減""量價倒掛"困局?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還是需要深入了解物流企業在價格與業務量的困局中已經做了什么。
今年前5月快遞業務單價降至7.5元,下降8.2%。其中,一季度均價降了8.8%至7.7元,4-5月又降7.3%至7.3元,甚至有部分區域出現"8毛發全國"的極端低價,可見價格下行壓力貫穿全行業。
體現在企業單票收入上,上半年"通達系四家中,中通、韻達已跌破2元關口,而順豐、極兔單票收入分別下滑12.2%、11.8%。最終,行業均價的下跌直接導致這些傳統物流企業毛利率集體走低,多家企業毛利率甚至創近三年新低。
身處這一困境之中,物流企業始終在強化自身的內驅力。整個上半年,物流企業普遍在物流網絡建設、燃料成本、路由優化,以及自動化與標準化等全方位進行升級,以做到對單票成本的極致控制。
相關成效其實非常可觀。據統計,上半年圓通、韻達、申通的單票成本分別降了4.3%、3.2%、3.6%;極兔在中國市場單票成本更是大降12.5%,是同期降幅最高的同類企業;相對來說,中通是同期少數成本微增的玩家,單票成本微增0.04元,不過前期規模優勢過于厚實,上半年其整體盈利規模依舊領跑加盟制快遞企業。
事實上,在效率至上的時代,行業增量有限,且格局相對成熟,偏穩態運行的背景下,規模效應帶來的成本優化空間正在逐漸收窄,疊加監管趨嚴與人力成本普遍上升,企業要在“盈利”上破局,需要更多出奇制勝的成本優化手段。
這一點可以從傳統物流企業與物流科技企業分化的股價表現中看見一絲端倪。
簡單復盤可見,傳統物流上市企業在上半年利潤普降的情況下,年內市值普遍增長:市占率及凈利潤增速上揚的申通快遞累計漲超了73%,刷新近5年歷史新高;其次則是港股上市的極兔速遞,年內累計漲超58%;其余包括圓通、順豐、韻達今年至今整體也是收漲的,只是漲幅不一。
相比之下,市占率繼續穩居“通達系”之首的中通快遞股價始終延續多年的低迷態勢,好在降幅明顯開始縮窄。
頭部陣營市值表現可圈可點,但不能遮掩的是,在長期高強度的競爭中,百世集團和達達的退市意味著中尾部的淘汰賽依舊很殘酷,物流賽道的優勝劣汰機制將持續演繹著。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物流科技股的表現。據報道,截至9月4日收盤,11家物流科技公司構成的物流總市值今年累計上漲64.33%,上探至600.2億元,顯示投資者對物流科技股的青睞度更高。
圖源:同花順——每日經濟新聞文章
體量雖然難以媲美傳統物流產業,但科技帶來的效率溢價備受業內外認可。
下半場拼"省"就是拼"智"
科技賦能正在成為物流行業由內向外突圍的核心新思路,尤其是對于物流基建網絡稍顯遜色的“通達兔”等二線及以下企業來說。
根據中報內容,韻達已明確在等待靜待競爭環境改善的同時,從網絡建設與科技賦能雙軌推進自身物流能力的建設。其中科技戰略方面,其計劃構建“1+N+AI”數字化體系,投入無人機、無人車等智能配送設備,并基于大模型技術打造“韻達智能體”。
申通也在以提升客戶體驗為核心,升級申通AI助手、深化“申音”溝通平臺功能,加速數智化轉型升級,打造產品差異化優勢;在物流網絡建設上,上半年申通新增投入了56套矩陣窄帶分揀設備和10套裝車窄帶分揀設備,降低分揀成本。
此次盈利增速“爆表”的極兔,從2023年開始試點無人配送車并計劃推廣;而大手筆投入自動化設備已經在釋放成果了,東南亞區域其單票分揀成本大降44%,中國市場也從0.06美元優化至0.05美元;更重要的是,截至目前其數字化系統已成為支撐全球13國運營的“物流大腦”。
圓通則正在基于智慧路由系統動態優化干線路由,深化建設自驅型精益中心,有效提升中心人均效能,精細管控運輸、中心操作等核心成本;并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速培育壯大科技生產力,推動公司智能化發展,提高運營效率。
大龍頭中通也在財報中著重強調了科技對于公司競爭力的驅動,計劃持續推動數字化工具和自動化車輛發展。例如在分揀中心,開發3D數字化平行模型減少一線管理人員1/3,末端錯分率降低60%;末端應用AI選址、路線設計;客戶服務嵌入AI售后支持,降低運營成本;在自動化駕駛層面,在200座城市部署2000多輛自動駕駛車輛,單票配送成本從0.12-0.15元降至0.08元。未來其計劃將自動駕駛覆蓋240城、日配送超20萬件。
順豐也在年報中再次強調了科技的“底盤”價值和愿景。旗下"豐知"大模型(供應鏈服務)、"豐語"大模型(員工服務)已進行廣泛應用:例如在國際物流場景中,物品名自動規范錯誤率降42%;小哥問答誤率降58%;客服填單信息抽取錯誤率降52%,垂直大模型價值凸顯。
企業紛紛自主向外突圍的同時,行業“反內卷”的進展也在推進。
今年7月起,快遞行業響應國家號召反對低價無序競爭,目前已有多個省市跟進。8月開始,廣、浙等快遞輸出大省的多家快遞企業針對電商客戶啟動調價,其中作為重點區域的廣東,單件快遞調價幅度達0.3-0.7元,同時設定1.4元/單的底線價。
漲價潮若持續落地,意味著接下來的行業價格有可能沿著橫向(區域)與縱向(漲價方式)兩個方向擴張,此階段的“價格內卷”屆時也能不攻自破。據羅戈網測算,若全國范圍漲價0.1元,中通、圓通、韻達全年收入可分別增加34億元、26.6億元、23.9億元;若漲價0.4元,對應增收136億元、106.3億元、95億元。增收一毛錢帶來的企業業績彈性之大清晰可見。
來源:松果財經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