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頓式微、瀾滄古茶低迷、八馬上市路再中止,茶飲老江湖要怎么激活?
2025年的茶飲江湖,正上演著新舊勢力的激烈碰撞。
一邊是喜茶、奈雪的茶們靠著“水果+茶”“芝士+茶”的組合持續收獲年輕消費者的青睞,蜜雪、古茗首發上市一路高開高走;而另一邊,傳統茶企的資本之路卻波譎云詭:
2023年上市破發的瀾滄古茶股價始終不見起色,甚至愈發低迷;曾經紅極一時的立頓一年兩度換帥;7月,曾兩度折戟A股的八馬茶業終于拿到港股聆訊“入場券”,卻也因期滿未完成聆訊而再度中止,需要更新招股書再度“激活”上市程序……中國茶行業“有品類無品牌”的魔咒,似乎比想象中更難打破。
當然在這片混沌中,八馬茶業還是有其特殊之處的:它既是連續14年鐵觀音銷量第一、3585家門店覆蓋全國的“高端茶王者”,更是用十三代非遺技藝對抗工業化浪潮的“守藝人”。
百年貢茶基因+現代標準化體系,八馬的高端很硬核
在茶行業,“高端”從來不是簡單的“價格高”,而是品牌認知、產品品質、消費場景的綜合壁壘。
八馬茶業的故事,始于一棵“改變命運”的茶樹。1736年,其先祖王士讓在福建安溪發現野生茶樹,經培育后制成茶葉,并于1742年獲乾隆賜名“鐵觀音”,從此開啟“貢茶”傳奇。
300年后,王氏第十三代傳人王文禮接過衣缽,將家族秘制工藝與現代化管理結合,于1997年創立“八馬”品牌。顯然,這段“貢茶傳奇”既是品牌的歷史背書,更成為“八馬”高端定位的文化原點。
品牌力的積累,需要時間的沉淀,更需要市場的驗證。根據《中國茶業連鎖行業報告》,2024年“八馬”品牌知名度位列行業第一;顧客滿意度連續兩年(2023-2024)行業第一。此外,在長期的市場耕耘下,八馬茶業其它各類產品的市場影響力也都在持續增強,天貓烏龍茶類目連續10年銷量冠軍,全渠道粉絲超4000萬,其中紅茶、巖茶、鐵觀音三大核心品類銷量分別連續4年、5年、14年全國第一。
這些數據的背后,是消費者用錢包投票的結果:按2023年銷售收入計,八馬茶業在中國高端茶葉市場、烏龍茶和紅茶市場均排名第一;同期按茶葉連鎖專賣店數量計,八馬茶業在中國茶葉市場排名第一;按品牌偏好度計,同時登頂中國茶葉市場及高端茶葉市場榜首。這意味著在高端茶市場,八馬茶業已連續多年穩坐頭把交椅。
傳統茶企的痛點,莫過于保障高質量前提下的“標準化難”。傳統茶葉依賴“看天做茶、看人做茶”,品質波動大,難以像咖啡、白酒一樣實現工業化量產,這也導致消費者形成了更認“產地”(如安溪鐵觀音)而非品牌的消費認知。而八馬茶業用了20余年時間,構建了一套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鏈條標準化體系”。
一方面,作為全國和福建省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單位,八馬茶業主導或參與了9項國家標準、5項地方標準、1項行業標準、6項團體標準及6項企業標準的制定,覆蓋茶葉采摘、加工、倉儲、物流等全流程。例如,其鐵觀音的制作工藝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通過智能化設備精準控制搖青時間、炒青溫度等參數,既保留了非遺技藝的核心,又實現了品質的穩定輸出。
另一方面,八馬茶業的產能布局堪稱“硬核”。其安溪生產基地專注鐵觀音及組合茶精制,武夷山生產基地主攻巖茶及紅茶,總廠區面積達16萬平方米。從1993年的半機械化生產到2023年,八馬茶業已正式建成第七代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信息化生產線。在供應商管理系統、智能生產線等業務領域都實現了自主研發。
此外,在品控端,八馬茶業建立了嚴格的加盟商篩選和培訓體系,全國8個城市設11個實訓基地,從消費者需求、產品知識、品牌知識……全環節實現“標準化輸出”。
這種“傳統工藝+現代科技”的融合,讓八馬茶業既能滿足高端消費者對“非遺風味”的追求,又能實現規模化生產,支撐全國3585家線下門店的供應需求。
據公開資料,“八馬”自2010年起獲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確認為“中國馳名商標”,信記號子品牌自2024年起被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及國家文物局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毛利率55.27%創新高!但增長遇挫
這種標準化能力直接轉化為業績的穩健增長。財報顯示,2022-2024年,八馬茶業收入從18.18億元增至21.43億元,凈利潤從1.66億元增至2.24億元,毛利率也提升至55%。
高毛利下,“高端茶”的溢價能力顯而易見。據悉,自八馬茶業在2009年明確將產品市場定位為“商政禮節茶”,主力消費者為商務人士、中小企業主等高購買力人群,線下門店客單價在2300—3000元區間,“賽珍珠”系列鐵觀音一斤從1千到1萬不等。
不過2025年上半年其業績出現些許波動,營收同比下降4.2%,期內利潤下滑17.8%,毛利率則進一步增至55.27%。八馬茶業解釋稱,下滑主要是因為線下門店減少導致茶葉銷售收入下降,同時行政開支增加,部分被銷售及營銷開支、研發成本等減少所抵消。
好在良性經營運轉下,其現金儲備較為充裕,負債水平較低。2025年上半年,其經營活動現金流為1.81億元;截至6月末,其持有現金及其等價物4.36億元,貿易及其他應收款項為1.78億元;流動負債總額為5.1億元,貿易及其他應付款項為3.72億元,無銀行貸款。整體顯示其“高端定位”與“盈利質量”的良性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除去百年傳承背書以及產銷標準化供應體系外,為了避免傳統茶企過于依賴經銷商且區域集中的渠道困局,八馬茶業用“直營+加盟+線上”的全渠道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
據招股書,截至2025年6月30日,八馬茶業在全國3585家線下門店中,有244家是直營門店,剩余3341家為加盟店;線上渠道也在加快鋪設,目前已有139家直營網店,比之去年三季度末的92家明顯增加。
這種“全渠道+全區域”的布局,既提升了品牌觸達效率,更增強了抗風險能力。事實上,透過八馬茶業的門店數量分布,很輕易便可發現其采取的是輕資產擴張模式,然而這種模式雖然讓其實現門店數量的快速膨脹,但也造就了公司對加盟商的依賴度較高。
其向加盟商銷售的收入始終占到一半以上,而2025年上半年,部分加盟商因存貨管理和關閉虧損門店,減少了采購量,這使得6月末其存貨賬面值高達4.44億元,周轉天數長達168天,庫存明顯出現擠壓,多元化營銷渠道的構建成為必然。
八馬茶業也坦誠道,若加盟商經營不善或減少合作,將沖擊公司業績。
整體來說,不同于蜜雪集團等新茶飲頭部玩家的如日中天,歷史故事厚重的八馬茶業當前增長確實是相對遇阻的。
千年茶魂覺醒!八馬茶業們要講好"非遺茶敘"
站在中國茶行業視角,中國茶企的“弱勢”,曾被外資品牌立頓放大到極致。1992年進入中國后,立頓憑借“茶包標準化+低價快消”模式,迅速占領市場,高峰期全球年銷售額超中國7萬茶企出口總額一倍多。
這一境況直到2021年聯合利華將立頓全球茶業務以45億歐元出售給私募基金CVC Capital Partners后才出現轉折,其業績開始出現下滑。從去年9月至今,立頓已因增長焦慮一年兩度更換CEO,市場優勢已被顯著稀釋。
破解的原因從根本來說,更在于傳統文化的崛起、非遺文化的復興驅動了中華泱泱千年的茶飲文化在當代的復蘇。
但另一方面,中國茶行業的“散”同樣凸顯。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超10萬家茶企分食3400億內銷市場和1.1萬億全產業鏈規模,前五名企業市占率不足7%;且消費端,由于擁有絕對統治力的品牌始終缺失,消費者更側重關注產地。
參考立頓的困境,在這種大環境下,想要成為絕對統治力的品牌,八馬茶業們相比做“便宜的茶”,更要做的是“有故事的茶”。
這一點,八馬茶業深諳其道。8月2日其在北京隆福寺舉辦了一場融合非遺傳承與現代美學的文化盛宴,邀請宋佳、韋唯、段奕宏等知名藝人共赴茶事。活動以三大名茶為紐帶,打破圈層、代際與領域界限,構建起茶文化跨時代的對話場景,讓三百年制茶世家的匠心精神與中國茶的世界影響力在此交匯,成為展現東方生活美學的重要窗口。
通過"非遺技藝+文化IP"的組合拳強化品牌溢價,或將是八馬茶業的制勝策略之一。譬如,在完整保留十三代傳承的手工制茶工序基礎上,與《上城士》等潮流雜志合作推出"非遺茶敘",并將鐵觀音的"蘭花香"、武夷巖茶的"巖骨花香"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體驗。
"八馬以三百年代代守護的非遺技藝,積極響應國家文化強國戰略,助力提升中華文明的傳播力與影響力,讓世界通過一杯茶讀懂中國的'和而不同'。"八馬茶業董事長王文禮表示。
依托百年歷史積淀的故事基因,八馬茶業在"非遺技藝+文化IP"的賽道上展現出顯著優勢。
當然在講好文化傳承故事的同時,如何推動品牌年輕化轉型也是八馬茶業下一步必須攻克的課題。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