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人形機器人“iPhone時刻”,誰會成為超級黑馬?
入秋以來,機器人賽道更加火熱。
港股機器人概念中,地平線機器人市值年內累漲181%,首程控股市值年內累漲133%,越疆市值年內累漲118%,優必選市值年內累漲96%,三花智控市值年內累漲43%,極智嘉市值年內累漲31%。
9月8日落幕的智博會上,人形機器人不僅能完成格斗、跳舞,還能承擔清掃、搬運等實用任務,標志著“機器人+場景”的商業化正在加速。特別是,特斯拉Optimus的迭代牽動全球資本神經,優必選更憑借2.5億元大單釋放出規模化信號。
除了整機廠吸引目光,背后的供應鏈龍頭也在加速奔跑。三花智控近期獲納入恒生綜合指數成分股,8日A股漲停板封單近30萬手,港股也漲超10%。展示出市場對其從汽車零部件到機器人零部件業務拓展的認可。
這只是個開始。就像由iPhone在2007年開啟的制造業大周期,隨著機器人從實驗室與展會走向產線,一場由AI驅動的新周期正在啟動,必將重塑全球制造業格局。
那么,在這場二十年一遇的價值重估中,誰是真正的弄潮兒?
產業信號密集釋放,馬斯克豪言機器人成特斯拉價值核心
2025年以來,機器人不再只是展會上的噱頭,而是在技術、產業和資本多個層面同步發出加速落地的信號。過去幾年它們還停留在實驗室樣機階段,而如今,量產和商業化的邏輯開始逐漸清晰。
最直觀的變化來自頂級展會。剛剛落幕的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上,人形機器人不再只是單機行走或揮手展示,而是出現了群體協同、精細操作和復雜環境交互,這意味著行業正在從單點突破轉向場景化驗證。
展會舞臺背后的變化是,技術越來越接近規模化的應用。緊隨其后,巨頭的動作同樣釋放出信號。
特斯拉開通Tesla AI官微并透露正在敲定Optimus V3設計,被外界視為商業化前奏。新版本在操作靈巧度和工具使用上實現了提升,馬斯克甚至提出未來公司80%價值將來自Optimus機器人。
雖然這類說法仍有夸張成分,但至少表明全球龍頭已將機器人納入核心戰略。
在中國市場,產業鏈企業也開始以訂單和產能數據回應市場期待。優必選拿下2.5億元訂單,并預計全年交付超過500臺Walker S,這意味著產品從樣機階段進入量產階段。此外,越疆科技也宣布第10萬臺機器人下線,上半年收入增速保持兩位數,這些數據都表明下游需求正在形成,并呈現多樣化趨勢。
除了整機企業,生態化的探索也在同步展開。
在供應鏈上,地平線機器人嘗試將智能駕駛的經驗遷移到機器人領域,拆分地瓜機器人做具身智能賣水人,相關企業合作者可能在產業加速期扮演重要角色。
圖源:地瓜機器人
在下游應用場景,首程控股在智慧交通、醫療健康等常見B端場景探索規模化運營之外,還推出了機器人4S店模式,并計劃在一年內推動20家體驗店落地,加速機器人“消費化”的步伐。
技術突破、訂單兌現與生態建設正在同時發生,共同構成了“產業即將進入加速期”的信號。
對于上述變化,資本層面的反應相當積極。三花智控被納入恒生綜合指數成份股,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近四成,其切入仿生機電執行器領域的策略獲得市場認可。這說明投資者愿意為解決關鍵瓶頸的硬科技企業付出溢價,這也讓機器人零部件環節的估值彈性更大。
問題隨之而來:在整機廠商、核心零部件、算法平臺與場景應用的同頻爆發中,誰才是那根撬動產業爆發的真正杠桿?
短期催化不斷,誰是撬動產業爆發的“智能支點”?
在經歷了一輪預期炒作之后,投資者的更現實問題是,哪些企業能夠真正穿越周期?結合之前的半年報數據,中國機器人產業在“人工智能+”戰略的助推下,將會經歷一場必要的價值篩選。
行業競爭的重心正在發生轉移。過去比拼的是機械性能,如今關鍵在于“軟硬一體化”與“具身智能”的落地。
因此,單純依賴硬件或軟件的公司或許難以長期立足,唯有在供應鏈層面形成協同,才可能構建出護城河。對此,越疆首席科學家郎需林更是指出,人形機器人不會是產品,而是一個平臺級生態系統。他表示:“人形機器人生態的演進路徑,大概率會重演智能手機的生態發展:先由硬件廠商帶動產業熱度;再由‘大腦’和‘應用’主導行業分層;最終形成開放協同、模塊互換的具身智能生態。”
在技術層面的考量之外,加強軟硬件一體化和生態構建還有一層商業價值的因素。
降本是人形機器人大規模商業化的第一步。行業目前面臨一道“能做”和“能賣”之間的成本鴻溝,跨不過去的企業注定會被淘汰。優必選獲得大單的背后,是其提升國產化率來降低整機成本。而特斯拉也提出要把Optimus價格降至兩萬美元以下,靠的正是“大規模整合硬件與軟件”。
因此,產業鏈的價值分配正在重新洗牌。未來,核心零部件龍頭對特斯拉、優必選、越疆等整機廠的意義,就像果鏈巨頭之于蘋果。
對比上半年業績可以發現,三花智控凈利潤同比增長39.31%,凈利潤率提升至13.0%;而同期一些整機集成商的毛利率卻承受著巨大壓力。
這種分化源于核心零部件企業的技術壁壘和定價能力。以機器人關節技術為例,其中涉及的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技術門檻高,研發周期長,但一旦突破就能享受長期的技術紅利。
與此同時,系統集成商面臨更復雜的商業考驗。項目定制化程度高、研發投入大、回款周期長等問題困擾著大多數整機企業。這也考驗著企業的資金實力和商業化能力。
由此可見,隨著機器人產業進入業績驗證期,那些缺乏生態整合意識、整體成本降不下來的企業,將會在接下來行業洗牌中逐漸退出舞臺。能在行業洗牌中突圍的企業,往往同時具備三方面特質:技術上實現軟硬件協同,商業上跨越量產和降本的門檻,產業鏈上占據高價值環節。
這也預示著,機器人產業仍處在爆發前夜,整機技術路線未完全收斂、品牌格局未定,但無論誰最終勝出,都繞不開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力控傳感器、行星滾柱絲杠等“硬科技”部件。
整機廠要實現如特斯拉所說“2萬美元以下”的目標,必須依賴專業供應商的規模化制造能力,而不是全部自研。這意味著,能解決產業關鍵瓶頸、提升良率、控制成本的零部件企業,訂單會早于整機放量,業績彈性也更早顯現。
對于投資者而言,機器人產業辨別“真金”的關鍵時期已經到來。
機器人產業的黃金十年,會誕生類似“果鏈三巨頭”的企業嗎?
2025年開年以來,“重估中國科技資產”的話題一直被討論,而港股顯然也已成為觀察與參與機器人產業的重要窗口。
一批像極智嘉、優必選、越疆科技這樣的機器人產業鏈公司在此聚集。進入下半年,隨著規模化落地趨勢增強,頭部玩家已經在商業層面釋放出積極的信號。極智嘉憑借超過80%的客戶復購率與億元級大單,證明了方案的粘性與可持續性。優必選Walker S系列交付進入規模化階段,鎖定訂單接近四億元,顯示出初步的量產能力。
機器人產業正迎來它的“iPhone時刻”,而這場盛宴中,最可能先吃到蛋糕的,或許不是那些引人注目的整機品牌,而是藏在產業鏈上游的“核心供應商”。就像智能手機催生了“果鏈”巨頭,人形機器人也有望復制這一路徑。
從三花智控利潤率的提升、到某些果鏈企業跨界機器人獲國際大單,都已印證這一趨勢。能同時供貨多家機器人公司的精密結構件企業,它們扮演的是“賣水人”角色,不管下游誰在奔跑,都得先來“喝水”。
在這一認識下,機器人供應商們有望復刻當年“果鏈”龍頭的發展路線。未來,在機器人身上價值占比高的環節,將催生出不輸果鏈三巨頭的供應鏈龍頭。
然而,從估值來看,港股機器人板塊上半年主要還是聚焦整機板塊炒作預期,因此在產業鏈內部出現了顯著的價值洼地。
機器人的核心部件供應商估值較整機廠普遍偏低,比如,三花智控作為機器人概念下營收規模最大的公司,市銷率(TTM)僅為4倍,速騰聚創作為機器人視覺的核心供應商市銷率(TTM)也僅為10倍,顯著低于優必選(32倍)和越疆(49倍)。
圖源:Wind
這種估值差距,恰恰為投資者提供了基于業績兌現能力進行選擇的絕佳機會。隨著三花智控等公司進入恒生綜指,有望吸引更多資金的關注,進一步提升整個板塊的流動性和估值水平。
當然,從長期來看,不管是整機廠還是供應商,都還站在大周期的起點。
全球范圍內,人口老齡化趨勢正在加劇,制造業勞動力缺口持續擴大,正為人形機器人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結構性替代市場。
高盛預計到203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而中國《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也顯示未來幾年人才缺口將接近3000萬人。這意味著,產業需求并非短期炒作,而是長期確定性邏輯的體現。
在這一背景下,全球政策的支持導向也愈發清晰。中國工信部提出2025年關鍵部件國產化率超50%,長三角地區對相關企業提供最高50萬元/臺的補貼,國家礦山安監局等部門也聯合發文,能源和礦山領域則設定了機器人替代率目標。這些政策正在為產業創造一個前所未有的友好環境。
不難看出,機器人產業的長期敘事已經翻開了新的篇章。行業發展的驅動力來自全球性的經濟與人口趨勢,這種時代大趨勢必然創造巨大的智能革命紅利,孕育出一批產業鏈未來巨頭。
來源:港股研究社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