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發力激活車市,擴大消費還需長效機制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遲雨
近日,隨著“國補”資金按計劃陸續下達,多地陸續重啟汽車消費補貼活動。如南京,9月5日至年底,對個人消費者在活動商戶購買乘用車新車的,按照新車發票含稅價分檔補貼,最高補貼8000元。成都、濟南等地啟動補貼活動。
作為大宗消費品,汽車行業的產業鏈條長、帶動作用強,對經濟增長有著顯著的拉動效應。
今年以來,圍繞降低消費成本、激發購車意愿目標,國家和地方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一套多維度、全方位的組合拳。從年初多部門推出的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到針對新能源汽車延續購置稅減免,再到多地聯合車企推出購車消費券,對消費者都是利好,點燃了消費者的購車熱情。
汽車以舊換新政策不僅惠及消費者和車企,還對二手車等行業產生了積極影響。因為通過淘汰老舊車輛,既促進了汽車產業的循環發展,也有利于推動生態環境的改善,自然會受到社會的歡迎。
此次多地重啟汽車消費補貼,正值9月傳統銷售旺季。而部分地區大型秋季車展陸續開啟,新車密集上市,加上中秋及國慶節臨近,結婚、旅游等用車需求增加,經銷商也趁熱打鐵,展開年底前的沖量促銷活動,大幅拉動了消費者的購車意愿。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會長王都預計,今年以舊換新政策可帶動2025年汽車銷量增長10%。
然而必須清醒認識到,消費補貼往往具有短期性和周期性,發放補貼的本質是通過財政資金前置,提前釋放潛在需求,終究只是消費的“催化劑”,而非“永動機”。
在一定時間里發放消費補貼,若缺乏長效機制支撐,短期繁榮之后,需求透支、市場回落的風險不能忽視。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等多重優惠政策或將退坡,未來如何維系消費者熱情,避免市場劇烈波動,考驗政策智慧。
既注重政策短期刺激作用,更致力于構建長效機制,這是勢在必行。
首先應進一步完善汽車消費環境,包括優化限購政策、暢通二手車流通、加強汽車金融支持等。
以二手車消費為例,當前二手車市場存在的評估標準不一、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制約了流通的效率,只有讓舊車賣得明白,賣得順暢,新舊置換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其次需要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在補貼退坡的預期下,車企應更加聚焦技術創新、品質提升與用戶體驗優化,用較高的產品力去爭奪市場,而非一味陷入無序價格戰和夸大宣傳的泥沼。
此外,還應注重提升汽車使用環節的便利性,大力改善停車設施、優化道路交通管理、加快充電基礎建設,從根本上提升消費者的用車體驗。
汽車消費的長效機制還需要與環保政策相結合,通過嚴格執行排放標準、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等方式推動推動汽車行業綠色低碳轉型,促進消費增長與環境保護達成雙贏。
從長遠來看,擴大消費的關鍵還是在于穩定居民收入預期、增強消費信心。汽車作為大宗耐用品,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與經濟前景、就業穩定密切相關,只要在就業、社保、收入分配等宏觀層面持續發力,就能夯實消費根基。
因此,國補重啟是應時之舉,成效可期,但也不能形成路徑依賴。在用好短期工具的同時,加快構建長效機制,推動汽車消費從“政策熱”轉向“市場穩”,才能真正實現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特約評論員)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