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財富管理格局正經歷深刻變革。
去年,互聯網基金銷售規模首次超過傳統渠道。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數據,2024年上半年,螞蟻基金在權益基金、非貨基金、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這三大指標上,螞蟻基金均完勝“零售之王”招商銀行。
2024年下半年,螞蟻基金仍然繼續一馬當先,實現全面領先。
然而,螞蟻基金稱王之后,其王座能坐多久,成了螞蟻時刻都要考慮的問題。畢竟,除了銀行紛紛轉戰線上,還有騰訊這個同樣手握巨大流量的對手,在基金賽道從未放棄競爭。
在中國互聯網巨頭爭奪金融版圖的進程中,基金業務一直處于戰略高地。
2014年騰訊推出理財通,與余額寶在貨幣基金領域短兵相接,此后戰火迅速蔓延到全品類基金賽道。在這場激烈競爭中,騰訊能否趕超螞蟻?
實際上,這場基金代銷之戰已演變成一場涉及生態構建、技術賦能以及用戶價值挖掘的全方位較量。接下來,本文將從戰略、發展過程以及最終成果等方面,對兩家在基金業務上的表現進行對比分析。
01 戰略分野:刻在基因里的差異
過去十年,螞蟻和騰訊依托各自的核心優勢,在基金代銷領域走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螞蟻以“普惠金融”為利刃,全力構建開放式理財生態;騰訊則以“社交連接”為盾牌,精心打造技術驅動型服務閉環。
這兩條不同戰略路徑的選擇,源于它們各自獨特的生態基因,這得從它們母平臺不同的基因屬性說起。
螞蟻基金的崛起,和支付寶深厚的技術積累密切相關。自2004年成立以來,支付寶逐步構建起覆蓋月活接近9億用戶的龐大支付生態,為基金銷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天然流量入口。
螞蟻的基金戰略始于2013年,這一年余額寶橫空出世,憑借三項創新舉措改寫了中國基金行業格局。余額寶把萬元起購的基金產品,變成1元就能投資,對傳統基金產品發起了一次深刻的降維打擊。依托支付寶的用戶基礎,余額寶迅速吸引了超過2.95億理財新手,巔峰時規模高達1.8萬億元。
騰訊則扎根于其早前構建的強大社交網絡平臺——微信生態圈,目前微信(含wechat)有超13億的月活用戶。
騰訊在基金賽道的布局始于2014年,這一年騰訊推出理財通,標志著其正式進軍基金代銷領域。理財通充分利用微信生態的社交粘性,通過紅包、親友代付等功能激活熟人網絡,實現社交裂變式傳播。比如,2016年1月,理財通正式登錄微信「零錢」界面,標志著騰訊全面開放“紅包到理財”功能和「零錢」一鍵理財功能。2017年,又推出“小心愿”功能,用戶可以把春節紅包零錢一鍵理財并分享到好友圈,從而獲得“打賞增值”。
基于支付基因,螞蟻在推出余額寶后,不斷強化“場景融合”。余額寶的理財收益實時可見,還能直接嵌入淘寶消費抵扣、線下掃碼支付等高頻場景,形成“消費-理財-再消費”的良性閉環。2024年7月,螞蟻推出“碰一下”支付技術,覆蓋300種細分場景,補充了條碼支付能力,將資金入口與消費場景的融合提升到了新高度。
業主支付寶碰一下進小區|截圖來自支付寶公眾號
螞蟻的另一大戰略是開放生態,其平臺上的基金產品極為豐富。通過“財富號”引入135家機構入駐,形成從貨幣基金到權益類產品的全品類矩陣,非貨基交易額增幅是未入駐機構的21倍。
騰訊則通過“嚴選+連接”模式,構建起堅固的護城河。2023年,騰訊推出“全流程投教系統”,借助算法抑制追漲殺跌行為,當某類資產過熱時自動降低曝光權重,使用戶持倉時長提升了46%。
騰訊始終堅持不做自有基金產品,理財通把自己定位為“連接器”,聯合華夏、易方達等頭部機構定制獨家產品(如中歐醫療健康混合),并通過會員分級與智能客服體系,實現用戶分層運營,不同等級會員享有不同權益的個性化服務。
02 螞蟻的王座難穩,但騰訊一時也難以登頂
盡管螞蟻財富依托支付寶超級APP實現用戶全覆蓋,成為國民理財第一入口,穩居互聯網基金代銷行業第一,但這個王座并非不可撼動。
螞蟻與騰訊在基金用戶轉化路徑上也有明顯差異。
螞蟻采用“漏斗模型”,托支付寶支付生態,從零錢理財工具余額寶起步,向專業理財平臺螞蟻財富導流。騰訊則是“社交飛輪”模型,通過微信社交鏈導流至理財通。
在規模擴張的路上,螞蟻騰訊各有各的優勢。2024年,螞蟻基金用戶人均持有資產1.2萬元,復投率達到68%。支付場景向理財場景逐步滲透,典型的普惠客群轉化路徑。盡管理財通未直接披露用戶人均持有資產,但據艾瑞咨詢2024年報告指出,騰訊理財通高凈值用戶人均資產管理規模(AUM)是螞蟻財富的3.2倍,結合服務費率差異,其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值)顯著領先行業平均水平。
經查詢,雙方統計口徑比較模糊,螞蟻的高凈值用戶為黑卡用戶(30萬元門檻)與部分非黑卡但持有高價值權益類產品的用戶,而騰訊理財通僅統計年交易額≥50萬元的用戶。
在產品策略與技術路徑上,螞蟻延續普惠邏輯,推出“金選”品牌覆蓋6億用戶,憑借3400余只產品滿足長尾需求,2024年末股票指數基金保有規模達3201億元,同比增長20.9%,明星產品包括余額寶(天弘貨幣基金)、黃金ETF、全球QDII基金。
騰訊理財通聚焦“嚴選+連接”,合作約100家頭部基金公司,精選5000只產品覆蓋超3億用戶,明星產品包含零錢通(貨幣基金組合)、指數增強基金、養老FOF。技術層面,依托微信九宮格入口與小程序生態,用戶無需跳轉即可完成交易,2023年理財類小程序GMV同比增長30%,用戶停留時長提升46%。
螞蟻財富整體管理規模龐大,非貨基金保有規模1.45萬億元,居行業之首。恒生電子2024年報顯示:螞蟻基金全年營收162.91億元(同比+29%)。
數據顯示,在管理規模上,螞蟻財富大幅領先理財通。理財通的整體管理規模并沒有全面、公開的最新權威數據披露,但在非貨幣基金保有規模上,騰訊遠遠地低于螞蟻,截至2024年末,騰訊理財通非貨基金保有規模為2976億元。
但必須要提的是螞蟻基金規模與利潤實際上是“冰火兩重天”。2024年螞蟻基金的凈利潤僅4.5億元,凈利率2.8%。而出現凈利潤較低的主因或許是貨幣基金依賴度高——2023年余額寶規模較巔峰縮水55%至7808億元。
螞蟻基金業績報告|截圖來自恒生電子2024年年報
數據顯示在用戶畫像上,使用螞蟻財富的用戶中Z世代占比58%,年輕客群成為主導;使用理財通的用戶中35歲以上占比65%,高凈值客戶黏性更強。
從產品種類布局、目標客戶群體定位、合作機構與產品篩選方面可以看出騰訊的產品結構偏重價值型。
對于騰訊而言,雖然手握13億日活,但社交關系并不等同于理財需求關系,如何從社交數據中挖掘出用戶真實的理財意愿和風險偏好,難度較大,若用戶停留時長不足,一定程度上會限制騰訊在基金代銷領域進一步擴大份額。
總而言之,這場較量中,螞蟻的“全民理財”生態面臨利潤考驗,騰訊的“高凈值精選”模式亟待突破流量轉化瓶頸,二者在規模與效率的平衡上仍需破局。
03 互聯基金代銷的終局之戰,技術、監管與生態的三維角力
在數字化浪潮的強力推動下,中國互聯網基金代銷市場的競爭,已從單純的流量爭奪,轉向更深層次的模式創新。
這場角逐的本質,其實是技術能力、合規運營與生態協同的綜合較量。
在金融科技領域,螞蟻與騰訊都在進行技術驅動的范式重構,依托AI與大模型技術,重塑基金代銷的商業模式,在用戶運營、產品創新及生態協同等方面不斷精進。
兩家公司在均在AI技術提升金融服務的精準性、效率與普惠性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螞蟻集團以自研的百靈(Bailing)MoE(混合專家模型)為核心,構建了千億級參數的大模型體系。該模型結合圖神經網絡與因果推理技術,顯著提升了風險控制、用戶畫像與資產配置的精度。
螞蟻集團以技術普惠為切入點,過AI算法降低服務成本,實現規模化覆蓋。與全球資管巨頭Vanguard合作推出「幫你投」基金投顧服務,將服務費率壓縮至0.5%,以800元超低門檻吸引長尾用戶,累計服務用戶超200萬。
此外,螞蟻的知識增強大模型服務框架(KAG)通過融合知識圖譜與大語言模型,將研報生成的觀點正確率提升至70%,有效支持了基金產品的精準推薦。
騰訊也一直在AI領域不甘示弱,借助大模型技術實現彎道超車。其旗下“元寶”大模型在2025年曾逆襲行業龍頭,而依托微信十億級日活用戶的超級入口,加上騰訊理財通通過接入DeepSeek-R1模型,提升了投顧服務的專業性(如實時行情分析),未來,二者可能通過數據互通深化用戶運營,從而為理財通構建起“流量+智能”的雙重壁壘。
騰訊理財通app下載介紹|截圖來自App store
騰訊將自研的混元大模型與開源的DeepSeek-R1深度整合,混元大模型采用MoE架構,在復雜任務處理中展現出強大的深度推理能力,而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顯著降低了算力成本。例如理財通的AI診斷工具通過混元模型分析用戶風險偏好,結合DeepSeek的實時數據解析能力,使權益類產品推薦命中率提升25%。
騰訊云知識引擎的RAG(檢索增強生成)技術進一步強化了模型對專業金融知識的調用能力,減少AI“幻覺”現象,提升投顧服務的可信度。
兩者技術的突破讓雙方在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率上不斷突破,而技術路徑雖有所不同,但共同指向一個趨勢——財富管理的“智能平權”,
隨著2020年8月《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落地,行業進入強監管周期,新規之下,每個公司都在尋找與之共處的方法,雙方都在尋找構筑新的競爭護城河的方法。
在合規方面,螞蟻主動下架300余只高波動產品,收縮高風險業務;騰訊則對智能投顧模型進行參數調優,嚴控風險敞口。
在監管高壓下,專業投教能力正逐步取代單純的收益承諾,成為新的信任基石。
螞蟻騰訊雙方在投教領域展開用戶心智爭奪。螞蟻推出“三筆錢”資產配置工具,以場景化引導分散投資;騰訊上線“風險匹配度測評”系統,通過動態評估強化適當性管理。
而在生態對決中,雙方都向縱深方向發展,從流量入口邁向場景閉環。
螞蟻依托支付寶構建“本地生活+理財”的超級場景網絡,覆蓋餐飲、出行等300個細分領域,將消費場景與資金入口深度融合,形成“支付-理財-消費”的螺旋增長飛輪。
騰訊通過產業互聯網探索全球化布局,以WeChatPay為流量入口引入東南亞科技ETF(513730)等跨境產品,2025年一季度相關產品交易額環比增長顯著,加速從社交生態向財富管理的多元化延伸。
結語
當行業邁入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買方投顧”時代,競爭焦點已上升到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
螞蟻以“理財便利店”培養高頻交易習慣,騰訊用“社交理財室”深化資產配置黏性。這場持續十年的對決,或許會殊途同歸:在技術降本、監管筑底、生態增效的三重合力下,一個更普惠、更智能的財富管理新生態正在破繭而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