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億華安基金:站在“命運十字路口”,董事長朱學華謝幕
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邢莉
編輯 | 蛋總
美編 | 邢靜
審核 | 頌文
1998年,被視作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元年。
這一年,我國共設立了6家基金管理公司,分別是:國泰基金、南方基金、華夏基金、華安基金、博時基金和鵬華基金。到1999年,又有嘉實基金、長盛基金、大成基金、富國基金這4家基金公司獲準成立。
這10家基金管理公司,在市場中被稱為“老十家”。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老十家”基金公司的發展大相徑庭——有的風頭正盛,有的卻淡出一線,處于命運的十字路口。
2024年9月,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的合并重組大幕開啟。這樁廣受市場關注的合并重組項目一直以“閃電速度”推進,2025年4月國泰海通證券正式掛牌。
然而,頭部券商合并觸發的連鎖反應卻似乎剛剛開始。
為滿足監管“一參一控”要求,國泰海通證券旗下兩家公募基金——華安基金、海富通基金的合并被提上日程。
8月28日,華安基金發布公告,正式告別掌舵10年的董事長朱學華。接下來,新掌門徐勇又將帶領這家成立27年、管理規模突破7000億的“老十家”公募機構走向何方?
1、老將接連離場,華安基金“新老更迭”
「創業最前線」注意到,今年上半年華安基金老將接連離場。
此前已有多家媒體報道稱,華安基金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學華卸任黨委書記一職,原招商基金總經理徐勇已經入職華安基金,并接任黨委書記。
8月28日,華安基金發布公告,公司黨委書記徐勇正式接任董事長一職,原董事長朱學華因正常退休而卸任。
(圖 / 華安基金公告)
出生于1965年的朱學華,已經到了退休年齡。
履歷顯示,加入華安基金之前,朱學華歷任上海財政證券有限公司黨總支副書記,上海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副總經理,海際大和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2014年9月,朱學華轉戰華安基金,擔任華安基金黨委書記、董事長。在朱學華掌舵的十余年間,華安基金的管理規模實現跨越式發展。
Wind數據顯示,朱學華在任期間,華安基金管理規模從2014年9月末639.56億元增長至至2025年7月末7494.64億元,增長10倍有余,業內排名第15位。
(圖 / 華安基金近十年基金管理規模表現(圖源 / Wind))
相比之下,接棒朱學華的新任董事長徐勇有著豐富且多元的行業履歷。
徐勇的職業生涯橫跨實業、政府、保險及公募基金等多個領域。履歷顯示,徐勇曾在太平洋人壽、太保安聯健康、長江養老等險企任職。2022年6月,尚無公募基金公司管理經驗的徐勇加入招商基金擔任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
2025年5月,招商基金發布公告稱,徐勇因個人原因離任。
Wind數據顯示,從2022年6月末至2025年5月末,徐勇擔任招商基金總經理近三年期間,該公司公募管理規模從7824.86億元增長至9376.69億元,業內排名從第12位上升至第9位。
在一把手變更之外,「創業最前線」還注意到,今年上半年華安基金多名知名基金經理離任。
較為業內關注的是,華安基金固收“一姐”孫麗娜的離任。今年3月,華安基金公告稱,孫麗娜因個人原因,卸任多只基金的基金經理。
孫麗娜累計任職基金經理的時間超過10年,是公募行業的老將。之所以被稱為固收“一姐”,還因為其管理的公募基金產品規模較大。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孫麗娜管理的公募規模達2999.26億元,而華安基金在管債券基金及貨幣基金規模合計4435.61億元,孫麗娜一人管理規模占比達一半以上。
(圖 / 孫麗娜近四年來基金管理規模及產品數量)
此前,孫麗娜有不少產品是和李邦長共同管理,所以孫麗娜離任后有些產品由李邦長單獨管理,目前李邦長成為華安基金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經理。
權益類方面,今年5月,有著10年投資經驗的老將李欣因個人原因離職,卸任所有在管產品。李欣離職前管理的7只基金總規模達80.16億元。
需要的注意的是,李欣的離職顯得頗為倉促。
李欣此前管理的這7只基金中,僅2只產品此前由李欣與他人共管,其離職后由共同管理該基金的基金經理接管。另外5只產品由于未提前安排共管基金經理,均是交由他人管理,其中有四只是管理規模10億元以上的基金。
客觀來看,基金經理的更換,對基金持有人乃至資本市場的平穩運行均有重大影響。基金經理人的倉促交接,有可能將破壞基金原有投資策略的連貫性,導致短期業績波動加劇。
2、營收凈利連降兩年,規模結構失衡
作為市場知名的“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華安基金自1998年成立至今已走過27年的歷程。
成立初期,華安基金在公募基金行業中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旗下管理的基金規模一度穩居行業前五位置。
然而好景不長,2006年由于華安基金原總經理韓方河因涉嫌違紀問題被相關部門依法立案調查。
這一事件不僅引發了市場對公司治理能力的質疑,也對其客戶信任度、產品發行能力及存量資金穩定性造成了顯著影響。受此影響,華安基金當年行業規模排名出現大幅下滑,從2005年的第3位跌至2006年第12位。
此后多年,華安基金的發展態勢始終未能重回巔峰。尤其是華安基金與華夏基金、南方基金等同屬中國公募基金行業起步階段的“老十家”相比,差距不斷拉大。
華夏基金、南方基金憑借穩定的投研團隊、完善的產品布局以及持續的業績表現,始終穩居行業第一梯隊。而華安基金在發展進程中逐漸落后,從一線基金公司行列中淡出。
(圖 / Wind)
從營收和凈利潤數據來看,華安基金近年來經營狀況表現不佳。Wind數據顯示,其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已連續兩年“雙降”。
2022年至2024年,華安基金營業收入為36.03億元、34.39億元及31.10億元,近兩年同比下降4.49%、9.57%;同期凈利潤分別為10.31億元、9.35億元及9.10億元,近兩年同比下降7.83%、4.21%,盈利能力持續承壓。
在公募基金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華安基金的規模增長卻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即高度依賴固定收益類產品。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8日,華安基金在管基金產品數量為287只,規模合計為7176.43億元。
(圖 / Wind)
固收類產品占比超65%。其中,債券型基金管理規模為1656.95億元,貨幣市場型基金管理規模達3038.58億元。
相比之下,華安基金權益類產品規模較小,旗下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管理規模分別為686.61億元和819.40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固收類產品以穩健著稱,容易吸引追求安全性的投資者,尤其在市場波動較大時,能推動規模快速上升。
不過,這類產品的收益天花板相對明顯,其長期年化收益率普遍較低,多數產品年化收益集中在2%-4%區間,遠低于權益類基金在牛市中的潛在收益。
3、合并靴子待落地,華安基金何去何從?
近年來,券商行業已掀起一場持續的并購重組浪潮。
其中,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合并為“國泰海通證券”,這一“巨無霸”案例受到市場高度關注。
2024年9月,原國泰君安正式披露吸收合并海通證券的計劃。在一年的時間里,這樁業內“空前”的收購計劃先后獲得公司內部同意、監管核準且邁出實質性步伐。2025年4月11日,合并更名后的“國泰海通”正式對外亮相。
8月18日晚間,國泰海通發布公告稱,公司將于9月12實施法人切換、客戶及業務遷移合并,將原海通證券在相關單位的法人主體切換為國泰海通,適時將原海通證券的客戶及業務遷移合并入國泰海通。
法人切換、客戶及業務遷移,是證券公司合并后實現全面融合、為客戶提供統一服務的必要舉措。這意味著,國泰海通證券合并重組進程已邁出新步伐。
而國泰海通證券旗下兩家公募基金——華安基金、海富通基金的合并,也成為懸于兩家基金公司頭頂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合并之前,國泰君安證券持股華安基金51%。海通證券持股海富通基金51%,參股富國基金27.77%,國泰君安證券資管持有公募牌照;合并后的國泰海通證券,則同時控股華安基金、海富通基金兩家公募,同時參股富國基金。
這一布局不符合證監會關于證券公司資管子公司“一參一控一牌”的要求(編者按:同一主體參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2家,其中控制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1家)。因此,兩家基金公司合并傳聞不斷。
官網顯示,海富通基金成立時間為2003年4月晚于華安基金,其是中國首批獲準成立的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創業最前線」對比兩家公司核心數據發現,華安基金無論是在基金管理規模還是業績層面都優于海富通基金。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8日,海富通基金在管基金產品數量為98只,規模合計為2172.77億元,不足華安基金的三分之一。
(圖 / Wind)
業績方面,海富通基金2024年經營數據尚未披露。
Wind數據顯示,海富通基金2022年、2023年營收凈利連降兩年。2023年,海富通基金實現營業收入11.64億元、凈利潤4.17億元,在盈利能力上都遠不及華安基金。
但在牌照方面,海富通基金卻遠優于華安基金。海富通基金是為數不多擁有公募基金、企業年金、專戶、社保、投資咨詢及海外業務等全牌照基金管理公司。
Wind數據顯示,海富通基金擁有華安基金所沒有的社保基金境內管理人、基本養老保險投資管理人、企業年金投資管理人資格這三張稀缺牌照。
(圖 / Wind)
尤其是根據監管規定,社保年金牌照名稱不得隨意變更,因此也有市場人士猜測合并后或沿用“海富通”品牌。
今年4月,在國泰海通合并落地后首個業績說明會上,國泰海通董事長朱健表示,公司將在一年內制定并上報子公司整合的具體整合方案、明確時間表。
隨著徐勇掌舵華安基金,兩家基金公司接下來的這場合并大戲又將如何演繹?對此,「創業最前線」將持續關注。
*注: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