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英特爾高管帶隊,星環科技二次上市能否補上增長“短板”?
作為國內最早聚焦AI與大數據融合的科技企業之一,星環科技,這家由前英特爾CTO孫元浩創立、曾被騰訊等巨頭押注的"最大純AI基建商",近日宣布要赴港上市了。
據港交所披露,星環科技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擬在香港主板上市。值得關注的是,這并非其首次登陸資本市場:2022年10月已在A股創業板上市,彼時募資14.3億元。
從“英特爾基因”到國產替代先鋒,從A股首秀到三年后港股再出發,星環科技這背后既折射出其在AI基礎設施領域的深耕與突破,也暗藏這家科技企業對突破增長瓶頸、把握產業紅利的迫切訴求。
前英特爾CTO創業,騰訊旗下基金、恒生電子都曾押注
星環科技成立于2013年,作為一家專注于企業級大數據基礎軟件開發的科技企業,其本質可視為"AI時代的IT基礎設施供應商"。公司核心業務聚焦于為企業搭建AI所需的底層數據處理軟件,涵蓋數據庫、大數據平臺及AI建模工具等領域,并已于2022年10月下旬成功登陸A股創業板。
回溯星環科技的成長史,很難忽視的一點是,作為一家典型的IT類企業,其創立與當時全球IT龍頭英特爾淵源不淺。
創始人孫元浩1977年出生于江蘇常州,自幼對編程抱有濃厚興趣,本科與碩士均就讀于南京大學計算機系。2003年,26歲的他加入英特爾,從技術人員逐步晉升至數據中心軟件部亞太區CTO,并成為英特爾Hadoop發行版的開發者。
2013年,孫元浩辭去英特爾高薪職位,瞄準自主可控的大數據基礎軟件賽道創立星環科技。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核心管理層普遍具有英特爾背景:39歲的執行董事兼副總裁呂程,2008年獲南京大學軟件工程學士學位后,2008至2013年任職于英特爾亞太研發有限公司任軟件工程師,現負責公司研發與技術整體管理;董事兼數據工程部總監朱珺辰同樣曾在2011至2013年擔任英特爾亞太研發有限公司軟件工程師,擁有南京大學軟件工程碩士學位。
關于創業初衷,孫元浩后來回顧道:“那時候,大數據管理軟件幾乎都是國外產品。我們判斷,以中國的數據量,以及應用的復雜程度,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會遠遠超過其他國家。而國外的技術不一定能滿足中國市場的需要。”
基于這一判斷,星環科技在創業首年便推出了大數據平臺TDH,正式踏上基礎軟件國產化之路。
憑借核心團隊的"英特爾基因"吸引力與企業初步展現的技術實力,星環科技于2016年完成1.55億元B輪融資,這在當年地產經濟盛行的背景下尤為矚目。同年,其成為了Gartner發布的數據倉庫及數據管理解決方案市場魔力象限中唯一上榜的中國企業。
次年,星環科技進一步實現重大突破:作為全球首家通過TPC-DS測試標準的數據庫廠商,成功克服數據庫挑戰,這一里程碑不僅驗證了其技術實力,更推動助力自身一舉拿下騰訊領投的2.35億元C輪融資。此后,公司成立人工智能部門,明確將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并列為兩大核心戰略方向,并推出AI產品Sophon。
至此,星環科技被IDC評為"中國大數據市場領導者",堪稱國內最早布局人工智能基建的企業之一。
從創始人光鮮的職場履歷到持續的技術突破,星環科技在2014年4月至2022年10月期間完成七輪融資,投資方涵蓋騰訊旗下林芝利創、產業基金(SS)、云友投資、方廣資本、啟明創投、恒生電子、中金祺智、深創投(CS)、TCL等多家知名機構。2020年12月,公司完成上市前最后一輪融資,獲中金資本等機構約3.01億元注資,當時投后估值達46億元;截至當前,其A股(星環科技-U)總市值已超64億元。
與一級資本市場表現相呼應的是其強勁的客戶陣容:截至2025年3月,星環科技已服務超1600家企業客戶,其中包括約110家《財富》中國500強企業。更值得關注的是客戶黏性,2022至2024年,復購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持續超過70%,充分體現老客戶對其產品與服務的長期認可,愿意為之持續買單。
“最大純AI基建商”卻增長乏力,星環怎么了?
歷經十余年發展,星環科技已在AI基礎設施軟件供應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作為聚焦AI、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融合的企業,其核心定位是為企業提供覆蓋數據全生命周期的AI基礎設施建設服務,主要產品包括大數據與云基礎平臺(TDH/TDC)、分布式數據庫(ArgoDB/KunDB)、數據開發與治理工具(TDS)、人工智能平臺(Sophon-LLMOps/MLOps)及知識平臺(TKH)等。
然而,雖然起步早,創世團隊履歷也非常亮眼,但是隨著科技滲透率日趨增強,星環科技的先發優勢似乎并不那么凸顯,商業能力反而愈發乏力。
財報顯示,2022年至2024年,星環科技營收分別為3.73億元、4.91億元和3.71億元,體量顯然并不大,且起伏之下增長力并不強勁。
今年上半年雖小幅修復,營收微增8.8%至1.53億元,但整體規模仍未突破瓶頸。盡管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按2024年收入計,星環科技位列中國AI基礎設施軟件市場第五,甚至被稱為“最大的純AI基礎設施軟件提供商”,但這一排名更多受限于統計口徑的覆蓋范圍,在AI軟基建的全鏈條競爭中,其市場存在感并不突出。
從業務結構分析,作為增長主引擎的AI與大數據基礎軟件(含軟件授權費與技術服務費)表現疲軟,是拖累整體業績的關鍵。2022至2025年上半年,該業務板塊收入分別為2.98億元、3.9億元、2.84億元、1.11億元,收入貢獻從80%大幅降至72%,波動與總收入同步。
作為第二增長曲線的解決方案業務(為金融、政府、能源等行業提供定制化系統),雖憑借高客戶粘性維持了收入穩定,2022-2025年上半年收入分別為6115.6萬元、7909.1萬元、7275.9萬元、3411.51萬元,占比從16.4%提升至22%,但未能有效填補主業務的增長缺口。
盈利層面,星環科技自上市以來持續虧損。2022至2024年,毛利率從52.3%下滑至36.5%,凈虧損分別為2.72億元、2.89億元、3.44億元;2025年上半年虧損雖同比收窄至1.43億元,但整體虧損態勢未根本扭轉。
拉長周期看,據A股招股書披露,2019-2021年公司已累計虧損6.41億元,六年累計虧損超13億元。這意味著,盡管深耕AI基建領域12年,其商業優勢仍未充分顯現,過長的投入周期甚至可能削弱企業的創新活力。
這一問題在成本端表現得尤為突出。首先是銷售費用率高企,2022-2024年,星環科技銷售費用分別為2.05億元、2.63億元、2.04億元,占同期營收比例均超53%,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同期可比公司銷售費用率均值都在35%左右。
其次是回款效率下降,2022-2024年,其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規模分別為2.42億元、3.77億元、3.37億元,貿易應收款項周轉天數從198天延長至342天,資金回籠壓力顯著加大。
且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承壓,2022-2024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連續三年為負,分別為-3億元、-3.65億元、-3.27億元,流動性壓力凸顯。
即便如此,技術始終是立身之本,為此,作為一家科技企業,星環科技堅持為技術研發投入了大量資源,包括關鍵人才招聘及各類研發項目。據招股書披露,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其于研發方面投入1.9億元、2.4億元、2.6億元、9900.18萬元,其中少部分被資本化,而員工成本在研發開支中占比最高。
整體來說,當前的財務指標顯然不利于星環科技抓住AI產業爆發的關鍵紅利期。或許正是基于對產業機遇的判斷與公司現狀的考量,二次上市成為其補充資源的重要選擇。
據了解,此次赴港IPO,星環科技計劃將募資重點投向技術研發、產品升級及海外市場拓展,以期突破現有增長瓶頸。
大模型訂單近3000萬,并牽手香港寬頻,星環數據AI融合有戲?
雖然財務指標的不足不能忽視,但星環科技這些年努力的成效是在不斷涌現的。
憑借精準的產品定位與全棧工具矩陣,星環科技正構建起覆蓋AI基礎設施的“全家桶”體系,其AI類產品營收呈現高速增長態勢。
尤其是在2025年的產品發布會上,星環科技正式推出新一代AI基礎設施,并明確將數據平臺確立為AI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這一動作凸顯了其對“AI與數據深度融合”戰略的深刻理解。
公司指出,數據已成為企業構建AI競爭力的關鍵生產要素,通過提供覆蓋數據管理與AI能力的系列工具,星環科技致力于賦能客戶運用高級數據管理技術將原始數據轉化為企業數據資產,并基于此微調模型、構建智能體,加速數據資產向業務成果的自動化轉化。
實際商業成效層面,2025年上半年,受益于大模型技術的應用熱潮,星環科技斬獲近3000萬元大模型相關訂單,主要涉及大模型運營平臺及AI就緒的數據平臺等解決方案,客戶覆蓋金融、政府、能源、教育、制造等多個行業。
此外,8月27日,星環科技通過官方公眾號宣布重要動態:與香港寬頻企業方案達成戰略合作,成為全港首家由網絡運營商正式銷售其一站式數據與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企業;同時,星環科技已加入香港寬頻創科生態聯盟(iTEA),共同推動香港企業數智化轉型。
資料顯示,香港寬頻企業方案隸屬香港寬頻有限公司旗下,專注發展企業方案業務,是領先的系統集成ICT服務供應商。憑借專業團隊和豐富經驗,結合香港寬頻全港唯一的三重光纖網絡覆蓋優勢,香港寬頻企業方案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方案,包括云端與數據中心、網絡安全、智能及數碼方案、AegisConnect及中小企方案等。
這或許也是驅動星環科技此番赴港上市的另一重催化因素,融資端和合作端的協同或許能將新動作的價值發揮到更大。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