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AI智能體計劃,你需要知道這些
DeepSeek計劃在2025年第四季度發布一款能處理多步驟任務、自我改進的
AI Agent(AI智能體)系統。與此同時,公司還發布了一份數據來源與安全說明,警告“幻覺”問題仍無法根除,并聲明AI準確性仍有局限。
兩個重點
第一,DeepSeek在推R1推理模型的“代理化”升級版,這個模型1月曾讓市場驚嘆。新目標是:系統能獨立完成多步驟任務,盡量少靠人工引導,還能根據之前的行為調整。這是代理系統的核心賣點。
第二,DeepSeek公開了訓練數據的篩選方式,剔除了仇恨言論、色情內容、暴力、垃圾信息及可能侵權的素材,并直言“幻覺”問題目前無解。
競爭格局
AI Agent(AI智能體)是大模型的下一個戰場。
OpenAI七月推出ChatGPT代理,能瀏覽網頁、登錄系統、跨工具完成任務;微軟五月為Copilot推出多代理協同功能,還擴展了代理SDK;Anthropic則發布代理指南,并推出面向企業的“計算機使用”功能。
這些都不算完美,但越來越實用。
國內玩家也在加速沖刺。阿里巴巴的Qwen團隊在代理框架和界面自動化研究上很激進;騰訊等公司也在把代理功能嵌入用戶日常服務中。
由中國人創立、現總部在新加坡的Manus,靠推銷“通用AI代理”處理復雜工作流,引發全球關注和政策審視。
很顯然,AI Agent已經不再是實驗性項目,而是已經成為大模型的一個核心主賽道。
相比之下,DeepSeek自R1后動作謹慎。國內媒體稱R2時間表慢是因創始人梁文鋒追求完美,也有人說是普通工程延誤。押注單一但更強的代理系統,而非頻繁推出過渡版本,是個高風險策略。
后續展望
如果DeepSeek成功了,會怎樣?
首先是工作流程。
靠譜的代理系統能規劃、點擊、撰寫、修改,等于把五個應用整合成一個自動化流程。查旅游信息、審報銷單、找供應商、處理基礎IT工單——這些腦力活兒都能變成“配方式”操作。延遲、工具使用準確度和權限管理將決定實際應用能走多遠。
其次是價格。
DeepSeek的崛起挑戰了“只有幾十億才能贏”的訓練預算論。如果它能以低成本推出高自主性的代理,將逼企業重新定義價值:不只看模型質量,還要看每美元、每分鐘的任務完成效率。這會沖擊云服務利潤、軟件捆綁模式和廠商“AI賦能”的宣傳方式。
最后是地緣政治。
出口管制限制了中國獲取頂級GPU,迫使企業追求效率而非粗暴擴規模。如果DeepSeek的代理表現出色,華盛頓和布魯塞爾會視其為證據:管制雖能減慢,但無法阻止技術擴散。預計會有更多呼聲要求為代理系統的認證、交易和行為審計設限。
為啥重要?
AI Agent正把競爭焦點從模型分數轉向任務完成度、可靠性和成本,重塑企業評估“AI價值”的方式。
DeepSeek的雙線策略——AI Agent雄心加上坦率安全披露——考驗的是穩健工程和監管務實,能否在標準化競賽中擊敗快節奏發布的其他競爭對手。
成功則一鳴驚人,失敗則可能被市場甩在身后。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