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en將是未來最重要的資源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每一次生產力的飛躍,都伴隨著核心生產力要素的更迭。
從蒸汽動力時代的煤炭,到現代的電力,再到信息時代的芯片和數據,莫不如此。
要素的革鼎,在潛移默化之間,重塑了整個世界的社會生活結構。
如今,人工智能時代已經降臨。
與此同時,一個微小的概念,也開始逐步登上歷史舞臺,成為驅動世界運轉的核心動力,并即將成為人類社會最重要的資源——
它就是:Token。
01 Token即一切
4年之前,我們曾率市場之先提出“算力即國力”概念。此時此刻,這一邏輯已到了延展更迭之時。
進入AI大模型時代之后,算力、電力、數據以及人類最精華的智力(算法),耦合在一起,統一表達在一個概念之上——Token。
時至今日,Token的涵義已經超越了區塊鏈時代的內涵,它不再從屬小眾的極客信仰,而是將成為有史以來全球產業經濟最具權勢的推動力量。
以最普世的語言來表述:作為人工智能生成萬物的介質,Token即能源,Token即信息、Token即服務、Token即貨幣、Token即生產力……Token即一切。
根據國家數據局統計,2024年初,我國日均Tokens消耗量僅為1千億;而2025年6月底,這個數字躍升為30萬億,足足300倍。
這樣的數據背后,對應著天量的智能芯片、數據中心、科研智慧與研發投入,基本等同于一個的國家綜合國力。
而這樣的數字,也僅僅是一個開始,仍將會持續指數型攀升。
02 AI社會的基石
光說Token有多重要,大家肯定難以理解。
因此,首先得從一般技術維度,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
對于非技術人員來說,在智能機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它類似于圍觀的“原子”。
或者說,它是我們與AI交互時使用的“最小語言單元”。
①Token的本質:信息的最小載體。
上一個時代,人與機器對話的載體是代碼,中介是程序員。
而我們現在最常用的AI,都是大語言模型(LLMs)。
與它們互動時,已經可以使用人類的語言。
但是,無論是人類輸入一個問題,還是AI給出一段回答,這些信息在機器內部仍然不是按照我們日常使用的“字”或“詞”的形態來進行處理。
在AI的程序中,存在一個名為“分詞器”(Tokenizer)的工具。
它的任務,就是按照特定規則,把信息切分成一個個更小但更標準化的單元。
而這些單元,就是我們所說的Token。
這么說可能有些難以理解,舉個例子來說明。
英文中,一個Token既有可能是一個完整的單詞“Apple”,也有可能是一個單詞的一部分“ing”。
中文中,一個Token既有可能是一個字,也有可能是一個詞組。
除此之外,標點符號、空格,甚至是圖像中的某個像素、音頻中的某個音節,都可以被抽象為Token。
如果說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是樂高的建筑,Token就是構成建筑的一個個小積木塊。
AI處理和理解信息的本質,也就是這些積木塊的組合、排列和重構。
②Token如何工作:從人類語言到機器理解
當我們向AI輸入一段指令,分詞器會迅速將它轉換成一串Token序列,如此AI才能理解。
AI模型內部的神經網絡接收到這串Token,就可以根據龐大的訓練數據集和精心設計的復雜算法,試圖理解Token的含義、Token之間的關系,進而推測整個序列想要表達的意圖。
此后,AI再生成一串新的Token,經由分詞器,把這串Token序列再還原回人類能夠理解的語言或圖像。
這種處理機制雖然看起來抽象,但卻是目前最合理且最有效率的方法。
AI能夠依靠這種機制高效處理海量信息,據此生成具備邏輯和創意的回答。
而Token的質量和效率,直接決定AI理解的深度和生成回答的準確性。
③Token的有效性與能耗
我國的人工智能領域和大模型自2025年初開始迅速發展。
在此之前,大多數人最常用的AI還是GPT-3.5,國內的AI模型智能程度也比較拉跨。
但年初DeepSeek開源模型的發布,AI軌道上的“綠皮車”一下子變成了高鐵。
各種模型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智能程度不斷提升。
截至2025年9月初,中國企業調用大模型日均已超過10萬億Tokens。
如此巨大的消耗量帶來的生產力提升自然不必多說,但與之相對的,能耗也在不斷上升。
還記得我們先前在AI競技場一文中提到的CO2指標嗎?
過去,我們只在乎AI的性能如何。
但事到如今,能源消耗與利用效率也成了不可忽視的問題。
在給定的能耗下,如何盡量處理更多的有效Token是各大AI企業的首要目標之一。
這一指標不僅涉及到算力本身,還考慮到了算力轉化為實際信息處理能力的效率。
AI行業的目標其實并沒有變:讓AI承載更多價值,更精確地完成任務。
因此,優化Token效率,將成為未來AI技術發展和產業競爭的核心命題。
03 最重要的資源
AI時代的來臨,使Token已經不再是AI領域內部的一個技術概念。
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社會、經濟、生產力等多方面發生深度關聯,催生新的商業模式,重塑傳統產業格局。
經常使用AI的用戶應該會注意到,調用模型的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直接去官網在線體驗,使用官方的服務器與AI交互;
另一種則是調用模型的API,在自己的服務器上與模型進行對話。
前者的優勢在于幾乎沒有門檻,而且大部分常用模型都可以免費使用,部分新模型可能會有額度限制;
后者則大多采用計價收費的模式,而AI服務的計價單位,正是Token。
Token作為LLM處理信息的基本單位,直接影響著LLM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效率和經濟效益。
從成本效益的角度來看:
由于大部分商業LLM的API都采取按Token計費的方式,無論是輸入給模型的提示詞(Prompt),還是模型生成的答案,其長度都會直接影響使用成本。
相對的,開發者和企業則需要盡量優化提示詞的長度,通過精煉表達以降低使用成本。
而在規模化應用時,尤其是需要處理海量文本數據的場景,Token成本的優化將直接關系到解決方案的商業可行性。
從效率和速度的角度來看:
AI模型處理文本的速度和Token數量是直接相關的,多模態模型也是如此。
更短的Token序列意味著更快的推理速度,這也是各大廠商的實時翻譯模型的核心。
反之,處理更多的Token則需要更多的計算資源(GPU內存或計算能力)。
在大部分企業都面臨硬件條件有限的問題時,Token數量就是制約模型處理速度和并發請求數量的最關鍵因素之一。
而多模態模型的出現和發展,使得圖像、音頻等非文本信息也能夠被轉化為Token供模型處理,AI的應用范圍得以顯著擴大。
從信息密度和質量的角度來看:
上下文窗口即Token限制,決定了模型能夠“記住”多少信息。
在處理復雜任務、長篇對話甚至是多個文件的信息處理時,如何有效利
用有限的上下文窗口這一問題,還需要不斷探索新的解決方案。
此外,我們在此前的文章中多次強調過的提示詞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簡單來說就是研究如何高效、清晰地組織信息,以便在有限的Token預算內,引導模型生成高質量的輸出。
這也直接關系到LLM在代碼生成、數據分析、郵件撰寫等多個應用領域的生產力提升。
04 未來已來
AI時代,Token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核心,人類對它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
或許,有人會疑惑,將Token定義為一種“資源”是否恰當?
畢竟,它的本質只是信息的最小單位。
而真正的稀缺資源,似乎還是更應歸結于算力和數據等因素。
然而,Token作為AI理解和生成內容的“積木”,它直接決定了算力的利用效率、信息的傳遞成本和模型的性能邊界。
它是連接算力與價值的橋梁,也是信息經濟時代的一種特殊的“虛擬資源”。
對Token的優化和高效利用,能夠最大化有限算力的產出、降低信息處理的門檻,最終影響整個AI行業。
未來,Token的重要性一定會是只增不減。
因為它不僅僅是技術層面優化的對象,更是社會、經濟、道德和法律層面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說是未來,實則未來已來。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