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幾次“出圈”營銷,或許很多人不會注意到影石——一家成立不到十年的影像硬件公司。
最典型的一次是8月14日晚,為慶祝全景無人機影翎 Antigravity A1開啟公測,創始人劉靖康在公司團建現場以個人薪金名義撒出20萬元現金紅包,隨后在社交網絡上瘋傳。
但業內人都知道,劉靖康這次撒的是錢,也是對大疆的戰書。
畢竟,靠賣全景相機起家的影石,高調進場無人機領域,而大疆也早已發布了自己的全景相機產品“Osmo 360”。
這兩家位于深圳,總部距離不到10公里的科技出海巨頭,就這樣開始互攻腹地。
或許,透過高調且華麗的營銷,還得回到技術、產品、生態層面;才能更好了解影石,這家敢與大疆“肉搏”的企業。
01 一家愛折騰的上市公司
影石愛折騰的風格,與創始人劉靖康的個人風格不無關系。
大學期間,他曾通過一段記者采訪周鴻偉的撥號聲,破譯出周鴻祎的DH號碼。
同年年底,還在人人網發布《如何通過入侵老師的郵箱拿到期末考卷和修改成績》。
他對技術的癡迷和膽大敢玩的性格由此可見。創業后,他依舊不走尋常路,用獨特方式吸引關注。
2014年,影石團隊從校園直播業務轉型,開始研發全景相機。
此時,全景相機存在“傳輸慢、分享難”等技術瓶頸。影石敏銳地發現,這是將技術創新與社交分享結合的機會。
于是,劉靖康決定將全景技術引入運動相機領域:在別人還在比拼像素和防抖時,影石推出了“子彈時間”“隱藏自拍桿”等自帶傳播力的功能,使產品迅速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炫技神器”。
同時,影石長期與Google、Adobe、Facebook等巨頭的合作,一度成為 Facebook官方推薦品牌,順勢切了全球創作者社群,引并聚合了多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大使。
$影石創新(688775)$
在資本市場,2021年9月影石遞交招股書,2022年1月完成注冊,然而上市過程卻經歷了近四年的“折騰”,最終在2023年6月順利敲鐘。
這種“高調基因”也延續到了上市之后。影石依舊善于制造話題,營銷與產品活動頻頻出圈。
8月14日晚,為了慶祝全景無人機影翎Antigravity A1開啟公測,劉靖康在公司團建現場,以個人薪金的名義撒出20萬元現金紅包,場面一度轟動。
資本市場也一度買賬,股價逐日攀高,8月19日沖上318.88元的高點。
隨后 72 小時跌幅近 17%,市值蒸發超過 216 億元。截至2025年9月4日,影石報收342.99元,總市值1375.39億元。
從表象看,影石是一家高調且愛折騰的上市公司;可真正決定它未來的,終究不是營銷噱頭,而是生意的底色。
02 關于商業模式的約束
業務結構看,影石的主營業務非常明確:以全景相機為核心,其市占率一度連續六年全球第一(2024年達81.7%)。
產品主打防抖、后期編輯簡便、社交分享友好等功能,在旅行博主、極限運動玩家和普通Vlogger中積累了一大批忠實用戶。
但問題在于,這個盤子其實并不大。
根據IDC相關調研數據,2023年全球全景相機市場規模僅約50億元人民幣。
即便影石幾乎壟斷,也難以把營收突破百億大關。換言之,影石所押注的賽道,就是一個“小而美”的市場,而非“大而廣”的消費電子。
與此同時,2024年其境外收入占比高達76.52%,主要集中在美國(22.92%)、歐洲(24.23%)及日韓(7.66%),海外依賴程度明顯。
這意味著,一旦遇到貿易政策調整、匯率波動或當地監管趨嚴,營收與利潤都可能受到直接影響。
更為棘手的是,國內市場對其支撐有限,使得公司缺乏內循環的緩沖空間。在這樣的結構下,影石的增長不僅受制于全球市場本身的小體量,也面臨海外依賴帶來的不確定性和波動風險。
當然,更大的約束則是來自技術層面。
來源:華安證券
事實上,影石在硬件乃至生態鏈與競爭對手相比,都有一定短板。
硬件方面,影石的核心影像處理芯片依賴安霸等海外供應商。相比之下,大疆自研芯片能力更強:2023年,大疆吸納了OPPO解散的芯片團隊,尤其是ISP領域的人才,加速圖像處理芯片研發。
大疆的優勢不僅體現在研發上,還延伸至大傳感器、長續航、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更關鍵的是其成本控制能力:同樣更換外置鏡頭,大疆僅需 159 元,而影石則要 199 元。
生態方面,大疆憑借早期入局優勢,在無人機領域建立了完善的生態體系。依托這一體系,大疆實現了不同產品對配件的兼容,進一步強化了“全家桶效應”,通過生態聯動吸引并綁定用戶。
正是由于其硬件矩陣涵蓋無人機、運動相機、全景相機等,強調“一體化解決方案”。用戶一旦進入其生態(如購買飛行器、云臺及專用配件),便會因高學習成本與強生態黏性而難以脫身。例如,Osmo 360 的鏡頭只能通過官方售后更換,凸顯了大疆對硬件服務的掌控力。
而影石這邊,則是更強調“低門檻創作閉環”。
其思路是通過軟件側的 AI 剪輯、多模態大模型自動處理來降低創作門檻,使用戶能夠快速產出內容并一鍵分享到微信等平臺。同時,其硬件在鏡頭更換等環節更為靈活,降低了用戶的維護成本。
這種模式確實提升了新手和輕度用戶的體驗,但也意味著影石缺乏對用戶的“鎖定力”,難以像大疆那樣通過生態壁壘形成長期黏性。
簡言之,兩者在生態邏輯上的差別在于:大疆通過“高門檻+高綁定”穩固存量用戶并延展產業鏈,而影石則依靠“低門檻+易用性”吸引增量用戶,卻難以沉淀強生態。風險在于,一旦大疆在軟件層補齊短板,影石賴以差異化的優勢將迅速被蠶食。
對用戶而言,算法和功能的細節往往只是短期考量,真正決定長期選擇的,是品牌影響力、渠道覆蓋以及生態體系的完備度。換言之,影石在軟件和功能層面的突破雖能帶來一時的差異化,但若無法在品牌和生態上形成壁壘,其優勢終將被更強的競爭對手所稀釋。
總結起來,影石的商業模式“熱鬧但單薄”,既缺乏足夠大的市場規模,也缺乏厚實的技術護城河。這樣的結構,一旦龍頭企業入局,后果可想而知。
03 來自大疆的“雙向絞殺”
事實上,如今的影石正面臨十分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最為明顯的是與大疆的直接沖突。
一方面,目前大疆已經對影石的主營業務進行“攻擊”。
2025年7月,大疆發布了Osmo 360全景相機,定價2999元起。這一動作,幾乎是對影石腹地的直接宣戰。
面對沖擊,影石不得不在短短一個月內啟動大幅降價:Insta360 X4機型直接下調千元至2499元,最高降幅達46%,Insta360 X5套裝降價500元至3298元。影石的利潤空間被迅速壓縮。
這也再次印證了前一部分分析——影石的硬件依賴外部供應、技術壁壘有限,市場一旦有人入局,盈利能力容易受到沖擊。
另一方面,無人機市場影石卻短期難以撼動大疆市場。
為了扭轉局面,影石試圖通過進攻打破局面,進入無人機市場,特別是FPV賽道。
2025年 8月14日,影石首次推出無人機產品——影翎 Antigravity A1,并計劃于 2026 年 1 月正式發售。
而這一市場幾乎是大疆的“后花園”。大疆在全球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占據超 70% 份額,其核心競爭力植根于毫米級的飛控精度與影像協同技術。
比如,經緯 M300 RTK 和 DJI P1 的推出,直接將模型成果的分辨率提高到毫米級別,搭配三軸穩定云臺和高精度的飛行航線控制,攻克了樂山大佛精細建模難題。
再如大疆自主研發的旋翼芯片技術實現對電機的精確控制,提升抗風性與懸停穩定性,同時降低了能耗。
此外,大疆覆蓋了消費級(Phantom)、專業級(Inspire)、行業級(Matrice)全場景需求;并已累積4600+ 項全球專利,而影石僅有900+ 項。
在這樣的對比下,影石若無法找到清晰的應用場景,產品銷售便難以為繼。
更重要的是,這些底層能力并非短期可追趕。即便新機型功能再新穎,缺乏用戶信任與生態支撐,也難以在市場中建立真正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影石面臨的競爭遠不止大疆。GoPro在全球市場不斷加碼全景功能,理光在高端用戶中仍有話語權,而其他中小廠商則在價格、渠道或細分場景上虎視眈眈。消費電子賽道的“血海”特性,讓影石在防御與進攻之間寸步難行。
于是,影石陷入了“雙向絞殺”:在全景相機領域被大疆壓制,在無人機市場又難以打開局面。與此同時,其他廠商虎視眈眈,消費電子賽道的競爭者從來不缺。
熱鬧的市場背后,是盈利能力被不斷壓縮、戰略空間被逐漸收窄的現實。
結語
對于2015年才成立的影石而言,高調并非錯,但高調必須有“不可替代性”作為支撐。而目前,無論是芯片定義權,還是生態閉環,影石都未能建立真正的壁壘。
當市場空間有限、對手又是大疆這樣級別的玩家時,影石的每一次高調,都會放大自身的脆弱。或許,真正能給影石帶來未來的,不是下一次營銷噱頭,而是一次安靜的底層突破。
高調,可能是風險的放大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