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斯“爆款神話”:靠一款肺癌藥凈賺10億,員工將人均套現千萬
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張玨
編輯 | 蛋總
美編 | 倩倩
審核 | 頌文
近期,上市公司2025年中報密集出爐。
在創新藥領域中,艾力斯交出了一份頗為亮眼的中報:今年上半年營收23.74億元,同比增長逾五成,凈利潤10.5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六成。幾乎所有的增長,都來自一款肺癌靶向藥“伏美替尼”。
與此同時,另一場“分紅”將在公司內部上演。公司兩家員工持股平臺——南通艾耘企業發展中心(有限合伙)、上海艾祥企業發展中心(有限合伙)計劃合計減持不超過1350萬股,按公告日(8月8日)股價計算最高可套現12億元。
9月1日,艾力斯發布公告稱,上述員工持股平臺于2025年9月1日合計減持531.65萬股,占公司目前總股本的1.1815%,變動期間公司股價上漲2.61%,截止9月1日收盤報116.98元。
對一家2004年成立、曾經多年徘徊在虧損邊緣的民營創新藥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二十年的投入,終于在財務報表和員工財富上同時兌現。
正是在這份財報與財富效應的雙重映照下,艾力斯成為當下資本市場熱議的公司:它僅靠一款藥物收獲了豐厚的財富,但下一個十年,能否繼續講出新的故事?
1、瞄準肺癌:大單品支撐半年報
艾力斯的巨額營收,主要來自于其肺癌藥物伏美替尼。
在中國,肺癌幾乎是繞不開的公共健康挑戰。根據國家癌癥中心,2022年我國肺癌新發病例約106萬例,死亡病例約73萬例,均居惡性腫瘤之首。
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所有病例的八成以上,而超過六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五年生存率僅23%。其中,EGFR基因突變在中國患者中尤為普遍,幾乎定義了亞洲人群的肺癌治療路徑。
但對肺癌患者而言,“耐藥性”是一大難題,這意味著藥物并不會永遠奏效。第一代、第二代EGFR TKI雖一度改變治療格局,卻普遍逃不過耐藥和腦轉移。
因此,每一代EGFR靶向藥的出現,都意味著“多活幾年”這樣殘酷而直白的生存現實。
于是,肺癌創新藥公司不斷迭代,追求更強的療效、更好的腦部滲透率。
在這其中,艾力斯的伏美替尼脫穎而出。作為第三代EGFR抑制劑,它專門針對T790M耐藥突變人群,被視作對標阿斯利康研發的“奧希替尼”的本土明星藥。
伏美替尼首次獲批上市是在2021年,并在2022年初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當時其零售價約1.6萬元/盒,經醫保談判后價格大幅下降至約3300元/盒。
2023年12月,伏美替尼一線、二線適應癥續約納入新版國家醫保目錄,自2024年起正式執行,醫保放量迅速打開市場空間。2024年,伏美替尼銷量達到169.28萬盒,同比增加近九成。
財務數據印證了這款單品的爆發力。艾力斯營收由2021年的5.3億元,三年間飆升至2024年的35.5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88.6%;凈利潤同樣在2024年突破14.3億元。
今年上半年,公司再度交出漂亮答卷:2025年上半年營收23.7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0.57%;歸母凈利潤10.51億元,同比增長60.22%。
且公司財務非常健康:2025年上半年資產負債率僅12.1%,無任何有息負債,經營現金流10.93億元,超過了凈利潤。
應收賬款余額4.51億元,同比增長15.9%,遠低于營收50.57%的增速,應收賬款周轉率5.65次,較2024年提升25.6%,賬期從60天縮短至45天。
據艾力斯表示,公司對對經銷商的選擇有嚴格標準,且需預付10%的貨款。2025年上半年銷售商品收到的現金26.29億元,收現率110.7%,這意味著不僅當期營收全部收回,還收回了部分前期欠款。
伏美替尼占艾力斯總營收比重的99%,為了保證供應并壓低成本,艾力斯在伏美替尼生產線上大量投入,目前其年產能3億片,伏美替尼業務帶來的毛利率超80%,接近恒瑞醫藥等大廠。
2、二十年的財富兌現
艾力斯的故事之所以特別,就在于它實現了從研發投入到商業兌現的閉環:一個二十年前創業的民營藥企,靠一款重磅藥物撬動醫保市場,在資本市場和員工群體中同時制造了財富神話。
艾力斯成立于2004年,一個當時國內還鮮少談“創新藥”的年代。那時行業的主流依然是仿制藥和改良型新藥,真正意義上的原創研發還沒有成為資本和市場的共識。
創始人杜錦豪也并非典型的科學家型企業家。他1990年代在建筑行業嶄露頭角,曾任揚子江建設集團董事長。進入2000年代后,他開始嘗試投資醫藥與教育。
2004年3月,杜錦豪與科學家郭建輝共同創立艾力斯,在此之前,郭建輝已在美國發現了阿利沙坦酯的分子結構并申請了專利。
公司成立早期管線較為分散,包括從心血管藥物阿利沙坦酯到多個抗腫瘤分子。
遺憾的是,郭建輝于2012年因病去世,但即使病中,郭建輝還向杜錦豪發去短信:“一定要走下去,也一定會成功。”郭建輝的突然離世,給艾力斯科研方面帶來嚴重而沉痛的打擊。
之后公司決定調整戰略,將阿利沙坦酯的相關技術打包轉讓給信立泰,集中資源押注肺癌靶向藥。后來證明,這種聚焦換來了高回報。
2020年,艾力斯在科創板上市,進入資本市場視野。2022年,杜錦豪兼任董事長與總經理。截至2024年底,他本人持股逾千萬股,身價超過10億元。但更特別的是,公司內部員工也同步享受到“創新藥紅利”。
2019至2020年間,艾力斯分別在同一時期設立了四家員工持股平臺,給予核心團隊和骨干員工以每股約9.82–9.92元的價格認購股份。此時公司尚處于虧損階段,對未來商業化能否兌現依然存在不確定性。
當時,市場對艾力斯的評價可謂“兩極化”:一方面艾力斯被視作為國產替代奧希替尼、潛在國產創制藥領頭者而估值溢價;但另一方面,艾力斯高度依賴單品和缺乏國際商業經驗,也常成為投資者擔憂的問題。
到了2025年,這一賭注兌現成了金融現實。兩家員工持股平臺——上海艾祥與南通艾耘——在8月8日發布公告,計劃自2025年9月1日起3個月內合計減持不超過1350萬股公司的股份,占總股本不超過3%。
按當日股價計算,最高可套現12億元,合計超過百名員工參與,覆蓋從高管到制劑經理、銷售總監、大區經理等不同層級,若最終按計劃完成減持,預計人均可落袋千萬。
在國內醫藥行業,員工持股不罕見,但真正兌現巨額回報的案例鳳毛麟角。大多數創新藥公司仍停留在長期虧損階段,股權激勵更多是一種“紙面價值”。
3、能憑“現金牛”伏美替尼撐多久?
如果只看財報,艾力斯似乎已經完成了從生物科技公司到生物藥大廠的轉身。但深入剖析,其模式仍然單一而脆弱。
伏美替尼貢獻公司99%以上收入,且基本全部來自中國市場。一旦醫保降價壓力增大、同類競品進入市場,業績將面臨直接沖擊。
肺癌靶向藥的競爭本質上是一場“代際迭代”。一代、二代EGFR抑制劑因療效有限逐漸退出主舞臺,三代藥物奧希替尼成為全球標準,艾力斯的伏美替尼在中國市場以本土化優勢切入,但這條賽道正在快速重構。
首先是四代EGFR藥物的加速。2025年2月,強生的雙特異性抗體埃萬妥單抗在中國獲批,成為全球首個四代EGFR藥物。國內企業也緊隨其后,貝達藥業、正大天晴、齊魯藥業、君實生物等紛紛投入研發。
與此同時,抗體偶聯藥物(ADC)也在進入這一領域,樂普生物的MRG003已經在鼻咽癌中顯示出亮眼效果,未來有可能擴展到肺癌。如果三年內這些新藥快速放量,艾力斯在四代EGFR市場的存在感可能被顯著削弱。
不過艾力斯的另一張牌,是與美國公司ArriVent Biopharma的合作。早在2021年,雙方就簽訂協議,由ArriVent負責伏美替尼在中國以外市場的開發和商業化,預計2026年在海外提交上市申請。
有消息稱,艾力斯計劃將伏美替尼的海外定價為8000美元/月,既遠低于競爭對手奧希替尼的1.2萬美元/月,又能在支付能力更強的歐美市場撬動更大銷量,從而帶來比國內市場更可觀的收益。
另一條潛在的增長曲線是KRAS靶點。艾力斯的戈來雷塞已在2025年獲批,用于二線治療KRAS G12C突變的肺癌。
但問題在于,安進和百時美施貴寶的同類產品陸續進入中國市場,艾力斯后續對這款藥的醫保準入和支付談判結果,將直接決定它能否真正放量。
放眼未來十年,艾力斯的難題在于如何避免成為“單品藥廠”。伏美替尼雖仍有適應癥拓展,但隨著行業代際演進和醫保放量增速下降,其增長曲線可能逐漸趨緩。
對于創新藥公司來說,沒有哪款藥能永遠作為現金牛,持續增長只能靠新藥接力。如果沒有后繼產品,即使曾經爆紅,也可能迅速墜落。
前車之鑒很多,比如再鼎醫藥曾憑借引進的重磅卵巢癌藥物備受關注,但由于后續產品放量不及預期,股價大幅下挫。
盡管艾力斯已經給出了一個成功的創新藥公司成長故事,但創新藥的殘酷邏輯從未改變:過去的成功無法保證未來的增長。肺癌治療格局正在重構,艾力斯既需要守住伏美替尼的現金流,也必須在KRAS和下一代產品上找出新的增長點。
這也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一個高度依賴單品的公司,是否可以持續兌現財務增長?伏美替尼的市場空間是否仍有擴展潛力?
但不論如何,當下,艾力斯正在享受它的“黃金時刻”。
*文中配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