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巨頭凈利率0.68%,四川長虹如何翻身?
四川長虹,老牌巨頭如何掙脫“規模陷阱”與“概念泡沫”?
當華為昇騰芯片點亮成都智算中心,當C919翱翔藍天,一家老牌家電企業正以隱秘方式參與中國科技崛起。
四川長虹旗下公司為國產大飛機提供蓄電池,為超算中心供應散熱系統,其冰箱壓縮機全球每三臺就有一臺產自長虹。然而,這些隱形冠軍的光芒,卻被1037億營收與僅7.04億凈利潤的殘酷對比所掩蓋。
這家曾以650億市值登頂A股的王座企業,正陷入規模擴張與盈利脆弱的巨大撕裂中。
從35%市占到代工工廠的三十年滑墜。
長虹的衰落軌跡,是中國家電產業變遷的縮影。
三次戰略失誤的慘痛代價。
2024年,長虹電視已跌出行業前四,被迫為小米代工空調。更嚴峻的是,隨著小米武漢工廠2025年投產,年產能300萬臺的計劃將直接沖擊長虹代工業務,該業務當前占營收比例高達15%。
軍工基因的科技突圍。
若僅以電視業務評判長虹,無疑忽略了其深度轉型的實質。
B端技術壁壘構建。
七大隱形的技術實力。
這些業務雖不如電視知名,卻貢獻了超過25%的營收和40%的毛利,成為長虹真正的利潤穩定器。
1037億營收為何僅轉化7億利潤?
長虹的規模與盈利失衡暴露其轉型深層次問題。
盈利能力解析。
低毛利陷阱成因。
ICT分銷拖累,368億分銷業務毛利率僅3.68%。費用結構失衡,銷售費用42.3億(研發費用21.4億),資產減值,歷年投資失誤計提減值累計超50億。
董事長李偉在股東會上坦言:“我們學會了做大規模,但還沒學會做高利潤。”
40個標簽與7億利潤的殘酷對照。長虹擁有A股罕見的40多個概念標簽,但概念熱度與業績形成尖銳對比。
華為合作的實際價值。
長虹佳華為華為分銷商,毛利率不足4%,參股華鯤振宇4%,年投資收益不足百萬,純血鴻蒙生態合作,尚未形成規模收入。
“概念只能帶來短期估值波動,唯有利潤才能支撐長期價值。”財務總監在業績說明會上的直言,揭示了市場炒作與基本面的背離。
聚焦核心技術突破規模。
長虹的突圍之路需解決三大核心問題。
1. 業務結構優化,壓縮ICT分銷比例(當前35.6%),提升核心器件占比(當前25.1%),擴大高毛利海外自主品牌(非洲冰箱市占第一)。
2. 研發投入聚焦,將研發費用率從2.07%提升至5%,重點攻關半導體器件、航空電源,與電子科技大學共建聯合實驗室。
3. 資產質量提升,處置非核心資產回收現金,嚴控投資風險避免新減值,建立以ROIC為核心的投資考核。
軍工基因的破圈之路。
在綿陽長虹軍工基地,航空蓄電池正在經歷極端環境測試;而在長虹華豐的數字化車間里,每12秒就有一臺壓縮機下線,這些隱藏在家電光環下的技術明珠,才是長虹真正的價值所在。
從彩電大王到科技集團,長虹的轉型之路印證了中國制造的復雜面相:規模擴張易,盈利提升難;概念炒作易,技術深耕難。
當董事長柳江宣布“要做科技長虹而非家電長虹”時,這家老牌企業的真正挑戰才剛剛開始,如何讓1037億營收結出與科技實力相匹配的利潤果實。
隨著C919量產提速、國產算力需求爆發,長虹的軍工基因與技術底蘊有望迎來價值重估。在這個呼喚“硬科技”的時代,這位曾經的王者,或將在B端戰場找到屬于自己的新王座。
注:(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