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科技出海,從賣產品走向“賣信用”
導語:“信用本地化”成為開拓新興市場的關鍵門檻。
中國新能源出海,正在發生一場悄然轉向。
8月18日,金風科技 (02208.HK,002202.SZ)公告稱,旗下子公司金風巴西與當地三家業主簽署風機供貨及安裝協議,同時母公司金風國際(香港)提供連帶責任擔保,擔保金額合計約為4 850萬美元與1.91億巴西雷亞爾,折合人民幣約6億元。
旗下子公司金風巴西與三家當地業主簽訂風機供貨與安裝合同,母公司金風國際(香港)將為其提供4850萬美元與1.91億巴西雷亞爾的連帶擔保,合計折合約6億元人民幣。
表面看,這是常見的項目履約安排;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它的意義遠超合同本身:中國風電整機商正在從“賣產品”走向“賣信用”,信用承諾成為開拓新興市場的關鍵門檻。
過去十余年,中國風電企業的海外之路多靠“單機出口”打開局面:低成本、交付快,但風險和融資壓力交給當地合作方。
隨著項目體量擴大,這一模式逐漸失效。拉美、南亞、非洲的業主更在意長期運維、融資支持以及風險共擔,整機商不再只是設備供應商,而是被要求成為責任共同體。
金風在巴西的操作,正是這種邏輯的體現。2024年,公司在巴伊亞州收購并改造組裝廠,實現機艙、葉片本地化生產,接入了巴西國家開發銀行(BNDES)的融資體系,為項目降低融資成本、規避進口稅和匯率風險。本次母公司擔保,則進一步把“屬地化”從制造延伸到信用,讓企業的資產負債表直接參與交易結構。
這種“信用本地化”,能降低開發商的融資成本,也有助于縮短授信周期,提高項目落地的確定性。對金風而言,這是用財務承諾換市場準入,用信用杠桿來獲取訂單確定性。
在此背景下,能否提供有力的信用承諾,已從提升競爭力的 “加分項”,轉變為進入市場的 “必備條件”。
與央企的天然優勢相比,這一舉措更顯現實。三峽、華能、國電投等央企依托國家信用與資金實力,往往無需顯性擔保就能贏得信任。金風這樣的民營上市公司,則只能依靠履約保函、質量保證金,甚至母公司擔保來補齊“信用缺口”。
問題在于,信用背書并非無成本。2024年,金風營收567億元,凈利潤18.6億元,資產負債率約74%,有息負債近400億元,經營性現金流凈額23.2億元。2025年一季度,公司在手訂單51.1GW,其中海外6.9GW,大型機組占比超過八成。
這顯示出其業務規模與市場地位,但也揭示了風險:此次擔保金額接近半年利潤,一旦項目延誤或匯率波動導致現金流受阻,連帶責任可能反噬母公司財務。
類似風險并非假設。今年6月,曾位列美國前三的儲能集成企業Powin因供應鏈與關稅壓力破產,債務達數億美元,最終被競爭對手收購。
對金風而言,這一教訓尤為直觀。信用擔保雖能獲取訂單但必須建立在穩健的現金流和可控的外部環境上。一旦項目因審批延遲、補貼退坡或貨幣貶值出現現金流問題,提供擔保的一方將不得不承擔連帶責任。
金風的選擇也是行業趨勢的縮影。2024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88GW,2025年有望突破100GW。國內市場激烈競爭和價格壓力,使得整機商開始從“低價競標”轉向“全生命周期價值競爭”。 國家電投、華潤電力等央企開發商已提出“非最低價中標”的評標規則,強調設備可靠性與運維能力。
在國際市場,中國風機出口2024年同比增長72%,2025年一季度繼續增長43%。但要從“設備供應商”升級為“長期合作方”,單靠低價遠遠不夠。新興市場需要的不只是機器,而是融資能力、長期服務和可追責的風險共擔。
金風嘗試的“信用+本地化+長期運維”組合,正是回應這一趨勢。
如果順利執行,它可能成為民營新能源企業出海的樣本;若履約不暢,則信用成本會迅速反噬。這也是對整個行業的考驗:在全球新能源競爭進入深水區時,中國企業如何在擴張與風控之間找到平衡。
金風的巴西擔保,或許只是一個合同節點,但它所折射的趨勢卻值得關注。中國風電出海,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設備、產能之后,企業的信用也被納入競爭版圖。這既是機遇,也是約束。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