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機器人的“野心”,能否撐得起150億?
文 / 三生 來源 / 節點財經
8月21日,智元機器人在上海舉辦了其首屆合作伙伴大會,公司董事長兼CEO鄧泰華在會上表示,2025年將是具身智能機器人商用發展的關鍵拐點,機器人將成為繼手機和汽車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終端”。
就在幾天前的8月18日,智元機器人六大產品線登陸了智元商城與京東商城,覆蓋了從工業到服務的多元場景。
智元機器人儼然已是具身智能賽道的“當紅炸子雞”。今年5月,新一輪融資中,第三方調研機構對智元的估值已高達150億元人民幣,和宇樹科技已旗鼓相當。要知道,智元機器人2023年2月才由“天才少年”彭志輝(B站大V稚暉君)與前華為副總裁鄧泰華聯手創立。兩年多的時間,從“賣概念”到大批量生產機器人,其走完了很多創業公司可能十年要走的路。
值得注意的是,智元機器人的“快”不僅體現在產品上,在資本市場的運作上更是頻頻鬧出大動靜。8月8日,智元機器人入股深圳玉樹智能機器人,后者母公司玉禾田股份股價隨即暴漲,5個交易日漲幅接近60%。
不僅如此,7月8日,智元機器人更是耗資約21億元,收購科創板上市公司上緯新材約63.62%股份,**直接將其股價從7塊多一度爆拉超過110元/股,整個7月起股價漲幅1083.4%**。
那么,剛成立兩年的智元機器人為什么在資本市場頻頻出手?而其在具身智能領域的真實實力到底如何,也值得重點關注。
01 突襲資本市場,智元要“借殼”?
智元機器人對上緯新材的出手引發了廣泛關注,這從后者單月10倍的股價漲幅也能有所感受。在誰會成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爭奪戰中,智元機器人的這一動作被市場解讀為是對宇樹科技的“截胡”。
當時,宇樹科技作為業內屢登春晚的代表性企業正在籌備IPO,智元機器人疑似“借殼”的操作,搶走了不少宇樹科技頭頂的關注度。
面對“借殼”傳聞,智元方面迅速澄清,表示此舉不構成“借殼上市”,僅是“通過‘協議轉讓+主動要約’方式收購上市公司的控股權”。
盡管如此,一連串的漲停仍然表達了資本市場對后續資產注入的強烈預期。顯然,收購上緯新材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資本運作,這一系列操作,為未來將自身資產“分步走”注入上市公司,或在36個月后發起重組鋪平了道路。
操盤這場資本大戲的,正是以智元CEO鄧泰華為首的“華為系鐵軍”。鄧泰華曾是華為公司副總裁,主導過鯤鵬、昇騰AI生態的構建;COO邱恒、營銷副總裁姜青松也均有深厚的華為背景。而CTO彭志輝這位“天才少年”,則成為公司前沿科技形象的完美代言人。
彭志輝
幕后的資本老將與臺前的技術極客,共同構成了智元機器人高速運轉的雙引擎。但是,在《節點財經》看來,智元機器人作為一家成立僅兩年多的公司,不惜斥巨資,去收購一家主營環保新材料、業務協同性不高(上緯新材產品多為熱固型材料,與具身機器人外殼所需熱塑型材料關聯較弱)的上市公司,仍顯得有些著急了。
答案或許藏在智元機器人所面臨的競爭態勢上。當前,資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賽道頭部聚集。智元機器人走的是一條最高舉高打,但也最燒錢的路徑。其高昂的野心,迫切需要一個確定性更高的融資渠道,以搶占先機,引導后續競爭對手的資本定價權。
但是,智元機器人的“焦慮”,能夠隨著控股上緯新材得到緩解嗎?
02 “全棧”的野心,考驗資金鏈?
智元機器人雖然創立時間不長,但戰略目標相當宏大,就是圍繞運動、交互、作業三大智能構建“1+3”全棧技術,試圖掌握從底層硬件到上層大模型的全鏈條技術。相比之下,行業內多數同行的選擇往往是在硬件或算法上做單點突破,因為選擇全棧自研,就意味著需要更大的投入,繼而是巨大的壓力。
在產品端,智元機器人的布局相當廣泛,包括了遠征、靈犀、精靈等多個系列,覆蓋工業、商用、交互等多個場景。在軟件端,公司再2025年3月推出了號稱“中國首個通用具身基座模型”的智元啟元大模型(GO-1)。在生產端,智元更是選擇了重資產模式,在上海臨港自建制造工廠,一期投資就高達143億元。
無需多言,智元機器人的戰略路線,就決定了會對其現金流和融資提出了非常嚴苛的要求,資金壓力可想而知。
所有,盡管智元融資節奏極快,成立兩年多已最少獲得6次融資,吸引了高瓴、紅杉、騰訊、比亞迪等頂級財務與產業資本,但對其龐大的戰略布局來說,仍不能有所松懈,加速商業化成為當務之急。
這種情況下,華為出身的鄧泰華選擇借鑒“老東家”的產業生態構建戰略,乃至啟動了“智元A計劃”,這個計劃旨在孵化超過50個早期項目、三年內打造千億級產業生態的創業加速計劃,將具身智能的商業化落地推向快車道。
對此,《節點財經》認為,這樣的“生態豪賭”有著不容忽視的風險。智元機器人作為創業公司,仍在依賴外部“輸血”,卻仍四處投資,可能會嚴重分散核心團隊的精力與資源。而在目前,其無論模型能力還是產品競爭力,還未展現出足夠的領先優勢。最終,智元的全棧敘事與生態野心,都再指向同一個目標,就是持續、大量的資金支持和盡快商業化。
03 商業化迷霧,機器人離“進廠”還有多遠?
8月21日的合作伙伴大會上,彭志輝表示給出了明確的量化目標:未來三年,智元機器人計劃實現十萬臺級通用機器人的規模化部署,并構建一個開放自進化的通用機器人生態系統。
理想很“性感”,而從幾天前智元機器人的上架清單來看,其售價高達19.8萬元的遠征A2青春版,主要應用場景是“文娛商演,做展示使用”,購買后附贈“揮手”、“太極”等5個動作,并可選購舞蹈等表演動作。
花近20萬買這么一個展示用的“大玩具”,有多少人愿意買單?這里也讓顯示出整個具身智能賽道目前的尷尬現實:盡管人形機器人被寄予厚望,但目前最先能落地的,依然是“表演”和“展示”這類非剛需場景。
即便智元拿下的業內目前最大訂單之一,中移(杭州)的采購項目,其主要用途也被披露為“迎賓”。
當然,智元也在積極推動機器人“進廠”。近日,其與富臨精工達成的數千萬元合作,計劃將近百臺遠征A2-W機器人用于工廠的料箱搬運工作。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形機器人很快就大規模進入工廠。
今年2月,高盛在報告中認為,未來2-3年人形機器人無法達到與人類工人相同的工作效率。3月,金沙江的朱嘯虎也曾發文稱,當下對具身智能的共識高度集中,但商業化路徑又不清晰。
即便是特斯拉,也再7月宣布“戰略性暫停”Optimus量產計劃,以解決關節電機、靈巧手等核心技術難題。
這樣的背景下,智元選擇通過一場激進的資本運作提前鎖定一個上市平臺,其風險仍需關注。
當然,智元機器人是一家充滿野心、戰略清晰且執行力驚人的公司。短短兩年多就完成了技術布局、團隊搭建、多輪融資乃至上市路徑規劃。但是,具身智能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考驗耐力的馬拉松百米沖刺。在這條通往未來的道路上,智元機器人腳下的路是堅實的馬路,還是資本鋪就的浮沙?時間終將給出答案。
*題圖由AI生成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