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卷價格到拼產品,山鷹國際破局造紙業內卷
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語叔
編輯 | 閃電
美編 | 倩倩
審核 | 頌文
一個產值高達四千億的行業,頭部企業連續數年利潤微薄,眾多中小工廠在虧損邊緣掙扎,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過去幾年中國造紙行業最真實的內卷寫照。
中國造紙協會《中國造紙工業2024年度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造紙行業營業收入達到1.46萬億元,同比增長3.88%;協會統計的2572家生產企業中,營業收入合計達到8296億元,工業增加值增速領先制造業平均水平,但利潤總額卻同比下降2.71%,虧損面也達到26.21%,資產負債率仍處較高水平。
“這個行業已經快七年不怎么賺錢了,其實不是我們主動去卷,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是被迫卷入其中的。”某個頭部造紙企業高管在與「子彈財經」的交流中坦言。
這句話,道出了行業龍頭們共同的困惑與無奈。
然而,困局之下,以山鷹國際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并未選擇躺平,他們正在探索一條穿越周期、破除內卷的道路。
這可能對整個行業都很有意義。
1、內卷,一場“非自愿”的棋局
實際上,造紙行業的內卷,并非簡單的供需失衡或價格戰,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織疊加形成的復雜局面。
嚴格來說,從2019年開始,整個造紙行業便進入了下行調整周期。
在2017至2018年的行業高光時刻,行業可觀的利潤吸引了大量資本涌入,許多中小規模的造紙項目紛紛上馬。這直接導致了行業產能在短期內急劇膨脹,為后來的過度競爭埋下了伏筆。
然而,比產能擴張更致命的,是原材料格局的顛覆性改變。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紙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但同時也是一個原料相對短缺的國家,行業約有50%的造紙原料依賴進口。過去,一種性價比極高的重要原料——進口再生紙(俗稱“外廢”),扮演著穩定成本、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關鍵角色。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這些來自發達國家的再生紙,纖維質量高,幾乎等同于優質木漿,是生產高檔包裝紙的理想原料。隨著國內對資源循環利用和環保標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自2018年起,這一延續多年的進口渠道被關閉。
這一變化帶來了雙重沖擊。
其一,國內造紙企業不得不轉向采購價格高昂的進口木漿,或是質量參差不齊的國內回收廢紙,導致高端產品的成本大幅飆升,性價比優勢蕩然無存。
其二,當中國市場關上大門時,東南亞、印度等地的競爭對手卻可以繼續使用這些價廉物美的全球再生紙資源。他們生產出的成品紙,再以低價傾銷至中國市場,進一步擠壓國內企業的生存空間。
行業觀察顯示,這部分新增的進口量,一度占到中國總需求的10%到15%。
現在造紙龍頭企業的窘境其實非常明顯,某行業高管表示,“我們最好的設備,最好的工藝,因為原材料的性價比問題,做不了最高端的產品,只能被迫降維,跟那些做中低端紙的中小廠去競爭。”
這種被動的局面,最直觀地反映在企業的數據上。盡管各大紙廠的機器依然在高速運轉,開工率居高不下,但利潤表卻異常慘淡。一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出現了:產能很高,開工率也很高,但幾乎沒有企業能賺到錢。
有統計顯示,目前行業的平均開工率在60%左右。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個數字可能被低估。因為在2017年行業最賺錢的時候,統計的開工率也僅為74%左右,而當時的市場體感,是所有產能都在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轉。
因此,真實的行業開工率可能在70%~75%之間。即便如此,對比高點,行業開工率的下滑也反映了市場的寒意。
更重要的是,開工并不等于盈利。許多小廠之所以停機,不是因為不賺錢,而是因為“虧現金流”——每生產一噸紙,流出的現金比收回的還多。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而像山鷹國際這樣的頭部企業,雖然還能維持運轉,保證現金流的基本平衡,但利潤空間已被壓縮到極致。以2024年的情況為例,山鷹國際因階段性的流動性問題,曾主動停產以保證現金流,開工率一度降至85%~90%。這正是整個行業艱難處境的一個縮影。
也因此,當規模效應不再是盈利的充分條件,當整個行業陷入“增產不增收”的怪圈,一場深刻的變革已是箭在弦上。
2、破局,從龍頭自救到行業共識
面對共同的困境,沒有人能獨善其身。造紙行業的頭部企業們,占據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渴望行業能重回良性發展的軌道。
一場由內而外的破局行動,正在悄然展開。
從2025年4、5月份開始,一個積極的信號出現了。行業內幾家頭部公司開誠布公地探討行業現狀、分析市場走向,這可以看作是行業“反內卷聯盟”的雛形。這種高層級的直接溝通,雖然還未形成強制性的約束力,但其意義非凡。它標志著龍頭企業正在從單純的競爭關系,轉向“競合”關系,試圖用集體的理性來對抗市場的非理性。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然而,他們也面臨著現實的難題。淘汰落后產能和穩定原料供給。
所謂“落后產能”,并不僅僅指環保不達標的工廠,也包括那些技術老舊、效率低下的生產線。例如,行業內普遍認為,紙機幅寬在4.6米以下的設備,在能耗、效率和產品質量上已不具備競爭力。
如何通過市場化或政策性引導,比如提供一次性清退補貼等方式,讓這些“落后產能”有序退出,是行業汰舊立新的關鍵一步。這些小廠主們目前經營艱難,但仍心存僥幸,若有合理的退出機制,他們或許愿意為行業的健康發展“讓路”。
在原材料端,行業也在積極尋求新的解決方案。近期,行業正在努力推動將海外優質再生紙漿納入新的原料名錄,以合規、環保的方式重新引入。
如果這一通道能夠打通,將極大地緩解國內優質纖維原料短缺的困境,從根本上降低成本,重塑行業的成本競爭力。
3、造紙頭部企業的努力
在這些急于破局的頭部企業中,山鷹國際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根據2025年一季報,山鷹國際營業總收入67.66億元,同比上升1.45%,歸母凈利潤3281.45萬元,一舉扭轉了2024年年報歸母凈利潤虧損的狀態。
這在當下內卷嚴重的造紙行業,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畢竟,越是外部環境艱難,越要向內求索。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山鷹國際開工率的快速恢復。在經歷了去年的短暫調整后,進入2025年,山鷹國際的開工率迅速回升至95%以上,長期保持在接近滿產的水平。
這在行業普遍不景氣的背景下,本身就是企業運營效率和綜合競爭力的有力證明。
一方面,山鷹國際正不遺余力地在全球范圍內布局原材料市場,通過各種方式鎖定資源,努力將原料成本的波動影響降至最低。
相較于同行業競爭者,山鷹國際所面臨的成本劣勢與其在國內木漿生產線方面的缺失存在直接關聯。近年地產需求疲軟導致國內木片價格大幅度下滑,使得玖龍紙業及理文造紙木漿產能盈利突出,而山鷹堅持再生循環原材料的布局,當前確實吃虧。
另一方面,在生產流程中,企業大力投入科技研發,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優化,將每一個環節的生產成本都“壓”到了極限。
最新消息顯示,山鷹國際發起設立智源基金。基金成立后,即與云印技術、質子科技成立合資公司。結合云印技術在包裝和造紙行業的大數據、算法及產業平臺優勢,以及質子科技在具身機器人研發、設計制造能力和多行業成熟應用經驗,專注為造紙和包裝行業提供工業具身整體解決方案及相關產品服務。
合資公司成立后,助力山鷹國際打造標桿智能工廠,三方聯合研發的無人駕駛叉車已在山鷹國際部分工廠落地。
后續,結合合資公司技術優勢與山鷹國際行業經驗和數據資源,將共同開展適用于其他制造業場景的具身產品解決方案聯合研發工作,推動該類解決方案在紙包裝、塑料包裝、金屬包裝、精品包裝等多種場景示范與商業化應用。
如果說修煉內功是為了“守”,那么產品和服務的升級,則是為了“攻”。
山鷹國際深刻地認識到,在低水平的價格戰中內耗,沒有出路。唯一的破局之道,是向上走,向價值鏈的高端攀登。
“我們也要卷,但要卷服務,卷技術,這才是突破價格內卷的另一條路。”山鷹國際高管這句樸素的話,揭示了山鷹國際戰略轉型的核心。
近年來,山鷹國際開啟了一條清晰的產品升級和服務升級之路。他們不再滿足于提供標準化的原紙或簡單的包裝,而是大舉進入設計更復雜、技術含量更高的包裝領域。這一轉型,成功幫助他們敲開了眾多國際頂級品牌的大門。
山鷹國際的新客戶名單,開始有了宜家、百事、微軟等一系列高端客戶。這些客戶,對供應商的要求極為嚴苛,覆蓋了從產品質量、設計能力、供應鏈響應速度到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的方方面面。但同時,他們也愿意為高品質、高價值的服務支付相應的價格。
實際上,從“卷價格”到“卷服務、卷技術”,這不僅僅是業務模式的轉變,更是一場企業核心能力的重塑。它意味著企業必須從一個單純的制造商,轉變為一個能夠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的服務商。
這條路雖然艱難,卻是規模化造紙企業從數量到質量、從規模到效益的必由之路。
另外,通過服務這些“鏈主”,山鷹國際不僅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也為行業樹立了一個標桿。它證明了,好的客戶會“逼”你變得更好。這種被“逼”出來的成長,雖然痛苦,但卻是最扎實、最可持續的。
4、結語
造紙行業的內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問題,它的破解也必然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行業協會的有效引導,推動落后產能的有序退出和產業結構的優化;需要龍頭企業發揮協同作用,穩定市場預期,引領行業方向;更需要每一個企業,尤其是像山鷹國際這樣的頭部企業,堅定地走上自我革新和價值升級的道路。
畢竟,這條路雖然難,但走通了就可能是一條長期穩定的道路,也成為反內卷一個重要的途徑。
目前看,從被迫卷入價格戰,到主動選擇“卷技術、卷服務”;從依賴傳統紅利,到依靠科技創新和管理提升創造新優勢。山鷹國際的探索,無疑為深陷泥潭的同行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樣本。
這意味著,穿越周期的唯一路徑,不是等待春天,而是主動創造春天。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