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騰飛,“等待”戈多
近日有消息稱,菜鳥承諾已久的“雙倍年終獎”將于8月31日正式發放。
這項源于2024年3月的激勵計劃,被廣泛視為CEO萬霖在菜鳥港股IPO突然撤回、估值腰斬后,穩定軍心的關鍵舉措。
彼時,阿里巴巴以37.5億美元回購股份,宣告了菜鳥員工上市夢碎,也拉開了菜鳥戰略大轉型的序幕——從獨立上市的“科技平臺”轉身為深度嵌入阿里電商生態、尤其服務于國際化的“核心基礎設施”。
然而,近期有報道指出,菜鳥年終獎的“雙倍”似乎在玩文字游戲,計算下來,實際總額或僅與往年持平。
爭議背后,是市場對菜鳥戰略轉型期的集中商業反思——當前,菜鳥相較集團其他業務,已經出現較為“刺眼”的下滑、利潤承壓。
并且,當回歸物流主戰場后,菜鳥在國內高端市場受到京東、順豐壓制,下沉市場遭遇了極兔、申通直接競爭。同時,菜鳥承載著“二次騰飛”厚望的國際化征途雖進展迅猛,卻面臨國際巨頭擠壓、本土對手追趕等多重考驗。
菜鳥能否破局實現二次騰飛,考驗也許才剛剛開始。
一、讓電商歸電商,物流歸物流
據報道,菜鳥此前承諾發放的“雙倍年終獎”,將于8月31日正式發放。有接近菜鳥人士稱,只要8月1日在崗,8月31日即可拿到這筆獎金。這份被菜鳥員工期待了500多天的重金承諾,似乎終于有了眉目。
可據報道,有知情網友透露,這筆所謂的雙倍獎金,實際上是公司為了凸顯雙倍效果,而壓低了4月份常規年終獎的金額。最后這兩筆獎金加起來的總金額,實際上將與往年的持平。
戰略調整后的一年半來,菜鳥一直承受著一定的業績壓力。
有觀點指出,這份源自2024年3月的承諾,是菜鳥CEO萬霖在集團撤回IPO后,穩定軍心的一大舉措。
2024年3月26日,阿里巴巴突然宣布撤回菜鳥上市申請,并以37.5億美元回購菜鳥少數股東及員工股份,彼時的菜鳥估值也從2023年的200億美元腰斬至103億美元。
為何撤回菜鳥的港股上市申請,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的解釋是,此舉旨在“將電商與物流視為有機整體,以更好地協同控制成本結構、定價策略、銷售過程及用戶體驗”。
這意味著菜鳥從原本相對獨立的上市實體,重新定位為支撐阿里電商生態的核心基礎設施,尤其要服務于阿里國際數字商業板塊的擴張需求。換句話說,就是菜鳥用自己的獨立發展,換取阿里電商的未來。
面對調整動蕩,萬霖在24小時內迅速推出“二次創業獎金激勵計劃”——承諾在2025年4月發放常規年終獎后,同年8月再追加一筆等額獎金,構成所謂的“雙倍年終”。這筆獎金的承諾一定程度上,也安撫和穩定了一年半來菜鳥員工。
可調整后的一年多時間,菜鳥實際并不太平。
2025年1月,菜鳥再次進行了組織框架的調整。在人員架構方面,原菜鳥國際業務中服務速賣通的400多人團隊,整體轉入阿里新整合的電商事業群,高管丁宏偉將直接向淘天集團和國際商業集團CEO蔣凡雙線匯報工作。
在部門劃分上,國內電商供應鏈團隊完全移交給淘天集團。更徹底的是,在今年7月,菜鳥以3.62億元將丹鳥物流100%股權出售給申通快遞,進一步剝離非核心業務,實現了資源騰挪。這一系列的操作,目的是為了讓菜鳥擺脫“科技平臺”的標簽,更加聚焦物流本質。
但密集的戰略調整后,菜鳥的業務側表現卻呈現出不一樣的溫差。阿里巴巴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單季度,菜鳥集團收入為215.73億元,同比下降12%,成為阿里旗下唯一收入下滑的事業群。
這種下滑主要源于國內業務的剝離和收縮——丹鳥物流2025年前4月營收為29.65億元,交易完成后這部分收入將不再計入菜鳥報表。
二、國內市場的多維競爭
目前,國內物流市場已經形成了清晰的戰略分層格局。在中高端市場,京東物流依托京東電商平臺,以倉配一體化的模式建立了穩固地位:2025年上半年,京東物流一體化供應鏈收入501.1億元,占總收入50.8%,Q2增速達26.3%領跑行業。
同時,順豐通過電商件分層服務,精準卡位中高端電商件,以“商盟惠”聚合需求維持溢價。這兩家物流巨頭公司,在高端市場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菜鳥市場的拓展區間。下沉市場,還有極兔以虧損換份額、進一步掀起的物流價格戰,申通則借并購丹鳥強化逆向件高溢價能力,搶占普惠市場。
反觀菜鳥,在高端市場方面,2023年推出了自營快遞業務“菜鳥速遞”,試圖對標順豐與京東物流,承諾半日達、次日達。可公司末端配送要依賴菜鳥驛站,而驛站以自提為主,送貨上門僅覆蓋部分站點。
生鮮寄遞領域,菜鳥推出過“生鮮平價寄”。價格層面,菜鳥具有相對優勢:例如,菜鳥5斤內只要24元,遠低于順豐的45元和京東的43元。可與順豐京東的空運次日達相比,菜鳥的公路運輸只有次日達或隔日達,在時效性方面并不占優勢。“低價不高效”的定位,讓菜鳥在時效敏感的高端市場,或是價格敏感的低端市場,都難言差異化競爭。
而在低價普惠端,菜鳥面臨驛站盈利難題。菜鳥驛站采用加盟模式,盈利模式較為單一,主要依靠收派件費用。據報道,加盟的菜鳥驛站想要覆蓋成本,每月需要攬件600個,之后才是盈利。這讓驛站不得不通過送水等副業,甚至是加價收費,來實現人力成本的分攤,這樣的操作讓其很難維持低成本競爭。
某種意義上說,想要下場專心做快遞的菜鳥,目前在“高質高價”與“低價普惠”上都面臨業務邏輯上的延遲。此時想在國內守住份額,如何定位自己,也將是菜鳥需要考慮的題目之一。
除此之外,如何實現更好的用戶體驗改善,也將是菜鳥需直面命題之一。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菜鳥”相關有效投訴量已突破8.9萬條,包括不送貨上門、快件破損、取件時間不準確等。
其他平臺,也有關于菜鳥服務質量的不少吐槽,普遍是包裹延誤、投遞繞路、承諾的“當日攬收”常無法兌現等問題。甚至在理賠方面,菜鳥也出現了“未足額保價”“包裝不符要求”等理由降低賠付。有用戶投訴,保價3000元的寄送物品,運輸中郵件破損后,保價金額被系統“縮水”至1元,最后實際只賠了300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18,淘天直接轉而選擇與順豐達成合作。
三、國際化能否拉動菜鳥?
熊偉形容如今的菜鳥時,稱其已經進入了“3.0時代”,聚焦于全球化和科技。
據菜鳥5月28日披露的數據顯示,目前菜鳥已構建起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跨境物流網絡,并在近1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本地化快遞運營。在科技輸出領域,菜鳥科技已在30個國家和地區交付超600個自動化和數字化項目。直至今年,菜鳥全球化業務整體占比已超 50%,從中國運出的跨境包裹量,平均每天達500萬個。
不過,菜鳥的國際化征途依舊面臨諸多挑戰。
一方面,DHL、FedEx等國際巨頭早已憑借本地化優勢在歐美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亞馬遜憑借自身電商生態優勢,在跨境包裹與海外倉服務領域形成一定影響力,給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留下的空間極為有限。
與此同時,京東物流、順豐等國內對手也在加速海外擴張。京東物流計劃到2025年底實現海外倉面積增長超100%,覆蓋全球19個國家;順豐在11個國家擁有20余個海外倉;極兔已在12個國家分布93個云倉。海外倉戰場硝煙彌漫,無疑對菜鳥海外倉的市場份額構成直接威脅。
此外,菜鳥的服務短板在海外也被放大:Global Cainiao在Trustpilot評分僅1.2星,有用戶抱怨:“包裹聲稱在派送時就已送達,但我至少連續5天都沒收到任何東西。聯系客服一直沒回復。”
另一方面,如何應對關稅和貿易戰,也是對菜鳥的考驗之一。美國取消800美元“小額豁免”關稅政策,歐盟2026年將實施的碳關稅,以及地緣政治風險、匯率波動等因素,都在推高運營成本。
以及,菜鳥布局海外倉時,如何適應不同國家對于倉儲設施建設標準、環保要求和用工制度,做好本土化運營,以及如何控制好庫存成本等,都是全球化路上需要直面難題。
從這點上說,雙線作戰的成功直接關乎菜鳥破局二次騰飛,可這一切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