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的“稀缺”真這么貴?
繼貴州茅臺后,A股終于有望迎來第二支定價超千元龍頭股了。
日前國產AI芯片龍頭寒武紀(688256.SH)不畏股價高位,一度沖擊1000元大關,相關訊息刷爆全網。
目測這些訊息發現,市場普遍認同,這波確實漲大發了,并認為接下來風險遠比收益更確定。
可說是這么說,現實是即便恐高情緒再次噴涌,次日寒武紀熱度仍未消退,全天股價穩定在920元區間震蕩,抗跌能力依然很凸顯。
回看這近一年,寒武紀股價一路高漲,此次突然啟動的“沖刺模式”,再次點燃了投資者對國產AI芯片的想象,也同時將“其高估值是否透支未來”的爭議推向輿論中心。寒武紀真的能一舉破千元新高嗎?
沖刺千元新高,只是算力鏈補漲?
寒武紀此輪股價起飛的直接導火索,始于一場虛無傳聞。
8月12日,市場傳言其“增加載板、晶圓采購量,下半年業績將超預期”,當日股價應聲20%漲停。盡管公司當晚緊急辟謠,但資金熱情不降反升,三個交易日內累計漲幅超30%。
這背后最直接的驅動力在于市場對“國產算力鏈補漲”的強烈共識。
橫向對比看,在二級資本市場,寒武紀確實處于整個AI硬產業鏈的“價值洼地”。在美股算力鏈龍頭上半年驚人的領漲下,近段時間光模塊龍頭中際旭創、PCB龍頭滬電股份等大市值硬科技企業都在短短2個月時間內翻倍大漲,而同期寒武紀已經有較長一段時間停留在消化上一輪資金風暴。
這種“國內外算力鏈漲幅差”,在市場風險偏好高企的背景下,被資金視為“套利機會”。當估值溢價彈性最大的企業已充分反映AI需求預期時,資金自然會按照同一邏輯,尋找‘還沒漲夠’的標的。
更深一步來說,基本矛盾仍在于高端芯片供需的嚴重不對等和“自主可控”的戰略性剛需。
從需求端看,高算力需求爆發推動全球芯片鏈景氣度上行早已是全球經濟共識,包括谷歌、Meta等全球科技巨頭紛紛上調2025年資本開支,以用于支持AI戰略及云業務擴張。
德勤預計到2027年全球AI芯片市場將達4000億美元,保守預計1100億美元。而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算力國家,工業經濟體系極為龐大,AI算力需求呈指數級增長。
然而供給端,困于產業鏈技術的自主局限性,高端AI芯片長期被英偉達等海外龍頭壟斷,國內企業雖加速追趕,可從絕對技術含量來說,差距依然懸殊。近期,“H20芯片性能受限”“海外或僅提供‘閹割版’Blackwell芯片”等消息持續發酵,更強化了市場對國產替代必須提速的預期。
寒武紀的“稀缺性”在這種背景下被放大。作為國內少數能量產7nm制程云端AI訓練芯片的企業,據光大證券測算數據,寒武紀與英偉達、華為海思研制的云端芯片產品都已采用7nm等先進工藝,且性能功耗也較為接近;而價格優勢也沒落下,寒武紀的AI芯片甚至優于華為同類型芯片,成為“平替首選”。
疊加公司覆蓋云、邊、端的全場景產品矩陣,完整的生態體系也在逐步構建,寒武紀可以說是國產AI芯片自主可控的最優解之一,至今仍被看作A股“純AI芯片第一股”。
最佳的時機中,高純度的AI芯片概念,疊加上英偉達榜樣的存在、高端算力市場廣闊的前景,市場愿意給予寒武紀高溢價。
破局國產AI芯片“無大客戶”困境
不能忽視的是,寒武紀的股價狂奔,離不開自身內在邊際改善明顯。
財報顯示,2025年一季度,寒武紀營收11.11億元,逼近2024年全年12.8億元的規模;歸母凈利潤3.55億元,連續兩個季度盈利,環比增速達31%。
爆發的直接動力源自國內大客戶訂單:字節跳動單季采購思元590芯片超6萬片,貢獻約6億元收入;國家電網智能計算集群項目確認收入2.1億元,中國移動等運營商客戶需求釋放,推動其云端產品線收入占比突破70%。
這些訂單的爆發在驗證了寒武紀技術實力的基礎上,打破了“國產AI芯片無大客戶”的質疑。再說明白一點,這份成績也是對寒武紀上述估值邏輯的初步肯定。
事實上,2016年創立,并于2020年登陸創業板的寒武紀一直被標榜為中國設計芯片市場的“領軍人物”,但溫吞的收入擴張態勢始終是其估值定價頻頻遭受質疑的點。
而眼下較之于過去,寒武紀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其市場地位有了更多業績基本面支撐,高估值也有了更硬核的底氣。
更值得期待的是,字節、中國移動等互聯網大廠和電網系統龍頭的規模級認可,極可能開啟寒武紀真正的商業帝國新篇,一如曾經鋰電產業鏈的寧德時代。
畢竟從終端出發,絕大部分AI算力需求都匯聚在字節跳動、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三大通信運營商以及電網機構中。它們的認可便是整個產業鏈的認可。
據統計,字節跳動2025年額資本開支預算預計為1500億-1600億元,其中約900億元用于采購高端AI芯片;阿里巴巴預算大概是1200億-1300億元,且未來三年累計投入超3800億元,AI相關領域也是投入核心;騰訊則預計1000億-1320億元,重點投入AI芯片、服務器及數據中心建設;六部門定調到25年建設105EFlops智能算力,中國移動計劃24-25年采購AI服務器7994臺,算力采購需求明顯爆發。
而寒武紀相關產品也在終端得到檢驗,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智能終端IP集成于超1億臺手機及其他智能終端設備中,思元系列已應用于浪潮、聯想等服務器廠商,其中思元220自發布以來,累計銷量突破百萬片。
寒武紀正處于從“技術投入期”向“商業落地期”的關鍵跨越,這點很可能在即將到來的二季度財報中再次得到證實。
畢竟發生于年中財報披露季的,這輪以寒武紀為代表的AI敘事行情,本就是基本面修復、產業周期共振和政策催化共同催化的。
3900億市值背后的冷思考
創收是真槍實彈得來的話,盈利被拆解后卻出現了一些質疑聲音。
據機構拆分,3.55億元凈利潤中,政府補助貢獻7671萬元,信用減值損失轉回帶來約1.2億元收益,核心業務真實利潤僅為2.76億元。這意味著同期其56%的綜合毛利率背后有一些隱藏問題。
這也是為何市場尤為關注其二季度財報披露情況的點。市場需要確定寒武紀訂單放量時的成本管控能力。
從絕對估值定價來說,即便業績實現大幅爆發,但11億營收體量對應近3900億市值體量,寒武紀估值定價確實已經很高了,271.8倍的市盈率顯著高于國內均值溢價不低的半導體行業。
這種“估值-業績”的錯配本質上是市場對“國產替代確定性”的投票,可不能否認確實存在對其高增長的透支。
寒武紀這波漲得瘋的另一重隱患在于,國產半導體上游的“卡脖子”問題不小,極可能影響其訂單釋放。就不久前,業內便因為日本光刻膠大廠良率波動有三家芯片廠直接減產;同時光子芯片路線,對硅基產線的替代也可能會引發系列的不確定性。
因此即便未來大廠訂單紛沓而至,但原材料的供應風險,代工成本上升問題都將影響其交付進展和盈利能力。
參考英偉達,除去絕對的產品實力外,強大的生態壁壘以及供應鏈掌控能力也是支撐起其4.44萬億美元市值不可缺失的底層支柱。
譬如在生態壁壘端,英偉達CUDA平臺擁有超400萬開發者,并OpenAI、谷歌DeepMind等頭部AI公司深度綁定,形成難以復制的軟件護城河;在供應鏈掌控上,臺積電3nm工藝獨家代工Blackwell芯片,良率超90%;參考競品AMDMI300X只能依賴臺積電5nm工藝,產能明顯受限。
基于AI芯片板塊肩負的科技自主的國家戰略使命,寒武紀這類出色領跑者將是長周期中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融合發展的重要發力點。
但投資者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的股價已包含過多樂觀預期,技術迭代、供應鏈成本、生態建設等成長“煩惱”,需要時間逐一化解。
來源:松果財經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