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日,京東正式宣布進軍外賣市場。
8月14日,京東發布了半年業績報,如今京東入局外賣也已166天。
事實上,這份半年報,市場關注度極大。
畢竟這段時間,外賣大戰愈演愈烈,各種補貼層層加碼,市場在關心,各家在巨額投入之后,能夠換來的是什么?
京東是最先拿數字說話的,這份半年報數據,或許能一定程度揭開上述謎題。
01 表面的“靜默”與背后的“涌動”
回顧京東入局外賣這166天,都做了什么:
消費者層面,京東喊出了“品質外賣”這個口號。
明確“品質堂食外賣”定位,要求入駐商家必須具備實體門店資質,策略擊中消費者對“幽靈餐廳”的痛點。
對商家,京東開展了免傭金政策與供應鏈深度整合。
比如5月前入駐商家免傭金,長期傭金率不超過5%;同時著力通過供應鏈管理實現后端盈利,形成“流量入口-供應鏈反哺”的閉環。
對騎手,京東注重騎手的權益保障。
宣布為騎手繳納五險一金,成為首個落實這一政策的即時配送平臺,同時還有各項獎勵機制,提升騎手積極性與忠誠度。
以上,也對應了京東推出外賣時便確立的三大核心方向:降低行業傭金、保障騎手權益、推動品質外賣。
財報顯示,目前京東外賣業務覆蓋全國350個城市,超150萬家品質餐飲門店入駐,構建起較為完善的服務網絡,已有近200個餐飲品牌銷量破百萬,京東與超15萬名全職騎手直簽勞動合同、為其繳納五險一金。
今年7月以來,“外賣大戰”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沒有攪入戰局的京東反而總被用戶惦記。
7月17日,京東公開表示:此次外賣“0元購”“滿18減18”等外賣惡性補貼是嚴重內卷的表現,屬于惡性競爭,京東完全沒有參與。
與此同時,在這期間,京東外賣似乎也沒閑著。7月20日,京東旗下餐飲合營制作平臺“七鮮小廚”正式開業,首家門店位于北京東城區龍潭街道。
7月22日,據京東黑板報消息,京東將投入10億現金,面向全國餐飲品牌與個體廚師為1000道招牌菜招募合伙人,合伙人僅需提供菜品配方并合作研發,“七鮮小廚”承擔現炒制作及品控;此外,京東還將投入百億資金建設新型供應鏈,計劃3年內在全國建設1萬家“七鮮小廚”。
“七鮮小廚”,是京東以供應鏈創新,推動餐飲外賣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實踐。
總的來說,京東入局外賣這166日,對于行業而言,屬于創新也屬于差異化,強調品質服務而非價格戰。
02 戰略目標看,京東外賣“贏”了嗎?
回到最初的話題,京東外賣166天,到底贏了還是輸了?
從財報看,至少在戰略層面,已經實現了階段性勝利。而戰略方面的考量,從以下三條核心邏輯入手。
第一層邏輯,在于構建“三足鼎立”格局,確立用戶心智。
行業報告數據顯示,京東外賣日單量占比超31%,在品質外賣細分市場占有率高達45%,尤其在重慶等核心城市,71.7%的消費者將京東作為品質外賣首選。
今年二季度,京東外賣日訂單量達2500萬單,這一數字足以讓京東躋身外賣行業的“第一梯隊”——與美團、淘寶閃購形成“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
同時,通過“品質餐廳”準入標準、惠英紅代言強化“紅會贏”品質標簽,成功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安全、高質”的心智,解決用戶對衛生的焦慮,吸引中產群體為品質買單。
所以,市占率與用戶心智的建立,為京東后續業務協同提供了流量入口和談判籌碼,從而避免陷入單純價格戰。
第二層邏輯,在于驗證“高頻帶低頻”的飛輪效應。
根據企業二季報,京東集團收入為356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4%,大多數品類實現加速增長,刷新近三年來同比增速的紀錄;其中,在二季度,京東外賣帶動新業務的收入同比大幅增長了199%。
數據背后,是外賣場景對用戶行為的深刻改造。用戶在點外賣時,會自然瀏覽并購買家電、3C等高毛利商品;而京東的“即時配送”能力,也讓“上午下單、下午收貨”成為可能,進一步縮短了決策鏈條。
這種“高頻場景導流低頻消費”的模式,也是京東外賣的核心商業邏輯,它甚至不需要外賣本身盈利,只需成為流量與用戶粘性的“放大器”。
事實也是如此,財報顯示,得益于核心零售業務和外賣等新業務的發展勢頭,京東集團的季度活躍用戶數和購物頻次均實現超過40%的同比增長,季度活躍用戶數實現了連續7個季度的同比雙位數增長。
簡言之,京東外賣背后的商業模式已初步跑通,驗證了“以外賣提流量,以流量養生態”的戰略設想。
第三層邏輯,在于“行業價值標準”的重塑。
對于行業內卷,京東似乎有自己的標準與態度;不參與”這輪非理性補貼大戰本質上是對行業惡性競爭的拒絕。CEO許冉明確反對“0元購”等擾亂市場行為,強調補貼應投向用戶真實需求,而非刷單沖量。
當行業仍在為補貼差額爭奪用戶時,京東選擇將資源投入騎手福利、供應鏈創新與品質把控。
這種“非單量優先”的策略,短期內可能犧牲部分市場份額,卻長期改變了行業游戲的規則,它證明,即時零售可以不用“燒錢”換增長,而是通過提升履約質量、商家盈利能力與用戶信任度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個邏輯剛剛在過去三年被驗證過,三年前,當京東面臨低價競爭的時候,京東沒有選擇燒錢補貼,而是去找品牌商談規模采購降低成本、升級“59包郵”“送裝一體”這樣的創新服務,最終重新實現了零售業務的加速增長。
對于被“內卷”困擾多年的行業而言,這種示范效應的價值遠超一城一池的得失。
更值得關注的是生態伙伴的響應。京東外賣的“自律者”姿態吸引了大量優質商家。這種“商家-平臺-用戶”的正向循環,正是京東外賣構建長期壁壘的關鍵。
總的來說,166天,京東成功在履約端、供給端、用戶端初步構建了差異化的“自律者”勢能,為未來的差異化競爭和行業格局重塑打下基礎;這也是其戰略目標的深層含義。
03 166天之后,行業重構的可能
將166天視為京東外賣的“開局”,那么其真正的價值在于為長期主義給出了三個錨點。
對京東自身而言,外賣業務將成為核心零售的“新能源”。
即時配送網絡的建設,讓京東得以將供應鏈能力從“次日達”延伸至“小時達”,覆蓋更多高毛利品類;而外賣場景積累的用戶行為數據,也將反哺其算法推薦系統,提升核心業務的轉化率。
更重要的是,外賣業務帶來的用戶活躍度提升,將直接降低京東的獲客成本,這也是“高頻帶低頻”戰略的直接紅利。
對行業而言,京東的“自律者”路徑可能重塑價值評估體系。
長期以來,即時零售的估值邏輯圍繞“訂單量”與“市場份額”展開,而京東的實踐證明,騎手福利、商家利潤率、用戶留存率等“非財務指標”同樣重要。這種轉變將吸引更多資本與生態伙伴關注行業的“健康度”,而非單純的規模擴張。例如,已有連鎖餐飲品牌因京東的供應鏈創新模式選擇深度合作,其看重的正是“穩定盈利”而非“短期流量”。
對用戶而言,京東外賣正在創造一種新的消費范式。當行業從“補貼驅動”轉向“供應鏈效率驅動”,用戶將不再為“薅羊毛”頻繁切換平臺,而是基于對平臺在品質、價格和服務能力的信任形成長期粘性。這種范式的轉變,最終將提升整個行業的用戶生命周期價值。
而這,也是京東外賣的終極目標。
更深遠的行業影響在于對“內卷”的破局。京東外賣的實踐證明,外賣和即時零售并非只有“燒錢”一條路可走。通過提升履約質量、優化商家生態、強化用戶信任,平臺同樣可以實現增長。這種模式若能持續,或將推動行業從“零和博弈”轉向“正和博弈”,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在健康的環境中發展。
結語
京東外賣的166天,像一場精心設計的“慢實驗”。它沒有選擇與對手在補貼紅海中纏斗,而是將資源投入用戶心智建立、商業模式驗證與行業規則重構。
這種“靜默”背后,是京東對自身能力的清醒認知,作為一家以供應鏈效率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其優勢在于“燒錢”燒在可以無限復用和升級的供應鏈上,在于通過效率提升與價值創造實現可持續增長。
從這個角度看,京東外賣已經“贏”了。它用166天證明,在外賣的賽道上,存在一條不同于“內卷”的路徑。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