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穩定幣“禁區”浮現,直接洗了幣圈牌桌,也“降溫”了穩定幣概念股
時至8月,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進入生效階段。
今年7月初,“愉見財經”撰文《穩定幣概念股又飆了:寫在香港《穩定幣條例》生效前夕》,給大家介紹了穩定幣概念股的火熱狀況。
但這概念沒火太久,一個月后再追劇,穩定幣概念股出現了回調,這其中既有香港金融監管局有意給市場“降溫”等因素,也與近期新出臺的一些配套文件存在關聯:
一系列文件明確了包括財務條件、人員資質、儲備資產、托管贖回要求在內的參與門檻,也涵蓋了金融創新背后繞不開的一個議題——如何在效率與風險之間進行平衡。
尤其是香港穩定幣“禁區”的出現,使得市場能夠進一步洞察到香港金管局的思路。那么,穩定幣概念股近期回調的邏輯是什么,“禁區”對于市場參與者將產生何種影響?
香港穩定幣的立體式監管框架
今年5月底,由中國香港地區通過的《穩定幣條例草案》,可以視作是香港穩定幣的“基本法”,它充分明確了穩定幣的牌照發行制度與基本框架。
那7月末香港金管局公布的這一系列配套文件,跟《穩定幣條例草案》又是什么關系?
今晚“愉見財經”給大家梳理下,6份配套指引文件可兩兩進行分類:
一是兩份指引,包括《持牌穩定幣發行人監管指引》、《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指引》,這些指引能夠運用于執行層面,將“基本法”里的內容轉化成可落地執行的具體措施;
二是兩份指引對應的咨詢總結。咨詢總結不直接擁有法律效力,主要提煉市場公眾咨詢過的問題并總結監管回應;
三是《穩定幣發行人發牌制度摘要說明》、《原有穩定幣發行人過渡條文摘要說明》兩份摘要說明,旨在為穩定幣發行事宜提供補充解釋,助力市場加深理解穩定幣合規要求。
深潮TechFlow對此總結稱:
條例負責"立規矩"——確定什么是穩定幣、誰可以發行、基本的監管原則等根本性問題;
監管指引負責"定標準"——具體的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要求、信息披露標準等技術性規定;
說明文件負責"指路徑"——如何申請牌照、過渡期如何安排、監管機構如何執法等操作性問題。
也就是說,當前的香港穩定幣市場,已經建立起了“1個基本法+2個監管指引+2個咨詢總結+2個說明文件”的立體式監管框架。
司法管轄“禁區”與網絡封堵
香港穩定幣監管框架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KYC(了解你的客戶)程序,這不僅對機構風控能力提出要求,同時也明晰了個體參與的門檻與規范。
以本次香港出臺的《持牌穩定幣發行人監管指引》(簡稱:《指引1》)為例,其從儲備資產管理、發行贖回及分銷、業務活動、財政資源、風險管理等重點切入,對機構提出了細致而深入的合規要求,尤其是《3.5.客戶開戶及管理》中的相關內容,值得細細研讀。
《指引1》提出:
持牌人應建立充分及有效的客戶開戶政策及程序。除非完成相關的客戶盡職審查,否則不得向指明穩定幣持有人及/或潛在指明穩定幣持有人提供發行或贖回服務。
緊接著,《指引1》又提出了“司法管轄區”的相關概念:
結合起來看,香港穩定幣相關發行、贖回服務,需要完成客戶盡職審查,同時會受到司法“禁區”的影響。
說白了就是,如果你所在的國家或地區已經明令限制,那么持牌穩定幣發行人將不能為你提供相關服務。
基于穩定幣的數字屬性,“禁區”用戶如果采取技術手段“翻墻”是否可行?《指引1》早就有所防范:
劃框的這部分,即是指遠程用戶借助VPN等方式“搭梯子”。香港持牌穩定幣發行人需要實施管控措施,防范在開戶、日常運營流程中出現用戶“搭梯子”、“跳IP”以偽裝所在地的風險情形。
有幣圈資深玩家坦言,以前玩USDT、USDC,匿名交易“爽歪歪”,不論資金進還是出,都是一種來去自由的狀態。
但到了香港金管局這邊,直接洗了幣圈牌桌——要想玩轉港元穩定幣,先得亮出身份證/護照,借VPN“偽裝”也能給你來一套穿透識別。
高壓基調下的香港穩定幣
財新記者近期在穩定幣相關的主題稿件中指出:
由于目前業界使用的持續監察工具或提供的方案,未能令當局完全信納其可有效管控洗錢和金融罪行風險,香港金管局明確表示,初期每一名香港合規穩定幣持有人的身份須經核實。
而《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指引》(簡稱:《指引2》)這份文件,則詳盡描述了穩定幣“持牌人”所需的盡職審查工作,會根據客戶為自然人/法人采取不同手段:
《指引2》特別強調了客戶錢包的風險管理,并點出具有去中心化性質的非托管錢包,對不法分子等可能產生特別吸引: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在接受《紫荊》雜志專訪時同樣表示,穩定幣因匿名使用等特性,面臨嚴峻的反洗錢挑戰。他指出:
潛在發行人必須具備“充分的配套、關鍵的能力和經驗”,包括儲備資產管理、資產安全保障、有效的價格穩定機制、全面可行的贖回政策,以及科技安全、風險管控和反洗錢能力。
這也被外界認為是給香港穩定幣的監管定下了“高壓基調”。
《財經》雜志則在本月初報道稱,香港金管局表示,預計首批香港穩定幣發行人牌照將于2026年初發放。
其采訪的相關專家表示:
“監管標準比市場預期的嚴格,發牌時間比市場預期的晚,發牌數量比市場預期的少,穩定幣概念股的股價自然要回調。”
目前,市場對于首批香港穩定幣的拿牌機構已經出現分歧,部分認為螞蟻集團、京東等大廠有望捷足先登:
而另外一種聲音則認為,基于“每一名香港合規穩定幣持有人的身份須經核實”的原則,擁有龐大用戶數量的大廠反而不太可能出現在首批名單上:
值得警惕的是,在穩定幣拿牌形勢不斷變幻之際,一些不法分子趁機“渾水摸魚”,打著“穩定幣”“RWA”等旗號欺騙不明真相的普通用戶。
要知道,香港穩定幣監管條例早已規定,持牌穩定幣發行人不得向持有人支付任何利息或收益,發行人的盈利主要來自對儲備資產的投資收益。
所以,“愉見財經”也給大家啰嗦兩句“反詐”小科普,在“實名制”+“禁區”的機制之下,連發行人名單都沒明確,咱就別想著普通人能參與香港穩定幣投資這事兒了。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