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黃金戰隊”鵬華基金,正深陷轉型陣痛的十字路口。
近日鵬華基金在養老FOF領域推出本土化“下滑曲線”機制,并于7月28日申請接口自動化專利試圖提升技術效能,這家曾經的“老十家”基金巨頭正在努力變革。
著急轉型的背后,是難以掩蓋的結構性危機。
一方面是固收軍團11只債基橫掃銀河TOP10榜單,一方面是權益產品超70只長期虧損、蔣鑫、梁浩等4位副總級基金經理巨虧20%+,鵬華基金業績正上演一幅撕裂的圖景。
當下,曾經遺留“造星”路徑正反噬鵬華基金的信任根基。
王宗合、梁浩等頂流崩塌后,鵬華再陷押注式投資漩渦。例如閆思倩以“霰彈槍策略”押注人形機器人,單季調倉6只重倉股,卻錄得-6.72%超額負收益,百億規模背后是93億份的C類份額短線資金快進快出。這與證監會“強化業績基準約束”的要求背道而馳,更暴露對流量規模的路徑依賴。
鵬華基金還面臨著團隊人才斷層的問題。
蔣鑫、包兵華等老將因業績塌方卸任后,公司啟用零投資經驗的研究員接管產品,投研青黃不接顯露無遺。盡管年內58只產品增聘基金經理、量化人才向債基滲透,但“菜鳥掌舵”與“明星出走”的疊加,折射出團隊化建設的遲滯。
困局中的鵬華并非毫無作為。從FOF“戰略+戰術”雙輪資產配置體系的搭建,到增聘科技領域基金經理補位權益短板,其變革邏輯漸顯。
然而,當“黃金戰隊”的光環褪至行業第12名,能否以刮骨之勇打破“規模至上”的慣性,將決定這場老牌巨頭的存續之戰。
鵬華基金的掙扎與突圍,恰是公募行業在費率改革、去明星化浪潮中尋找生存密碼的殘酷縮影。
01 業績之困:權益與固收的冰火兩重天
鵬華基金在公募基金行業曾占據重要地位。
在權益投資領域,曾經也打造出一些具有影響力的產品與基金經理,像金笑非管理的鵬華醫藥科技A,據天天基金網數據,截至2025年7月29日,近3年漲幅為78.68%,在同類型基金中排名為2/752。
截圖來自天天基金網
在固收投資方面,鵬華基金更是實力強勁。據銀河證券《公募基金長期業績排行榜》,截至2025年6月30日,鵬華基金固收團隊旗下有11只債基躋身同類TOP10,覆蓋多個時間維度。其中鵬華豐祿債券、鵬華豐融定期開放債券等4只產品在各自類別中拔得頭籌。
截至2024上半年,鵬華固收共管理的固收類資產規模超9,800億元,公募債基和公募貨基的規模排名均躋身同業前十。
但如今鵬華基金的業績表現輝煌不如往日,權益投資和固收投資產品業績猶如一幅兩極分化的圖景。
在權益投資領域,部分基金經理的操作可謂是“災難級”。
包兵華管理鵬華研究驅動混合時,風格激進,存在追漲殺跌現象。2022年三季度瘋狂追高鋰電、光伏,次年一季度又匆忙切換至人形機器人概念,結果導致產品2022-2024年累計虧損超35%。包兵華管理的基金規模大幅縮水超80%,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僅余27.10億。
同樣,權益投資二部副總蔣鑫管理的鵬華優選成長混合A和C,截至2025年6月30日,自基金合同生效起至今分別為-29.38%、-31.87%。規模從60億降至20億;“白馬股女神”陳璇淼管理的鵬華遠見回報三年持有期產品,截至7月29日,成立以來虧損26.28.%,規模腰斬。
基金經理在管基金的糟糕的業績表現,使得投資者紛紛撤離。
據信達證券研報,2024年四季度,主動偏股型基金存量基金凈贖回率(凈贖回份額/主動偏股型基金總份額)的中位數為5.56%,而鵬華基金權益類基金凈贖回率高達8.7%,遠高于行業均值,投資者對其權益投資能力的信心正加速消散。
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鵬華基金在固收業務方面成績斐然。
截至2025年6月30日,據國泰海通證券數據,從純債到“固收+”,再到債券指數基金,鵬華旗下債基全線飄紅。
在近1年、2年、5年、7年的固收類基金絕對收益排名中,鵬華基金在大型公司中分別位居第6、10、10、7。
近5年有18只債基業績超20%(份額分開統計),其中15只產品位居同類前1/3;近3年有30只業績超10%(份額分開統計),19只位居同類前1/3;近1年有48只債基凈值增長率超4%(份額分開統計),31只位居同類前1/3。
例如鵬華中證銀行指數型證券投資基金(LOF)在2025年第二季度,A類和C類份額凈值增長率均超11%,跑贏業績比較基準。
然而,固收業務的高光并不能完全掩蓋權益投資的黯淡,這種業績的不平衡,嚴重制約了鵬華基金的整體發展。
02 市場布局之惑:過度依賴與創新滯后
鵬華基金在業績呈現兩極分化的同時,其市場布局策略也飽受詬病,尤其是對“造星”的熱衷,一度成為業內熱議焦點。
在過去幾年的公募圈“造星潮”中,鵬華基金可謂深陷其中,不遺余力地打造明星基金經理,試圖以此吸引大量資金,擴大市場份額。
比如今年大熱的憑借重倉泡泡瑪特走紅的謝添元,鵬華基金捧起為新消費領航員,主動為其“曝光打call”。
鵬華基金在市場布局上,一直存在過度依賴少數明星基金經理和熱門產品的問題。
在2020年的“基金造星潮”中,鵬華基金大力打造王宗合這一明星基金經理,其管理規模一度超520億。王宗合管理的鵬華匠心精選單日募集超1300億,成為鵬華基金頂流,風光無限。
但隨后王宗合投資策略出現嚴重偏差,在管理大規模資金時追漲殺跌,如其管理的鵬華消費優選在消費股投資上,2021年高位重倉金龍魚等股票。隨著金龍魚股價從2021年1月高點145元跌至2023年8月的36元(跌幅75%),產品凈值腰斬(回撤超50%),最終鵬華基金不得不暫停部分產品申購以控制局面。2023年之后王宗合也陸續卸任多只基金,目前無在管產品。
這種過度依賴單一明星基金經理和爆款產品的模式,一旦出現問題,就會給公司帶來巨大沖擊,使得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地位。
在創新業務布局方面,鵬華基金雖有動作,但步伐相對緩慢。
如在ETF領域,盡管鵬華基金在6月18日上報了首批科創債ETF,并于7月7日正式發行科創債ETF鵬華。然而,與行業內一些競爭對手相比,其在ETF產品的創新和發行速度上存在差距。
一些頭部基金公司已經在多種創新型ETF產品上取得先發優勢,搶占了市場份額。例如華夏基金作為ETF領域的開拓者,2024年9月,其ETF規模單月增長超1500億元,總規模突破6500億元,市場占比超17%。
鵬華基金在創新業務上的滯后,使其難以滿足投資者日益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
03 人才之殤:老將失靈,新兵乏力
市場布局的失衡與創新的滯后,背后折射出的是鵬華基金在人才梯隊建設與管理上的深層問題。
無論是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造星模式”難以為繼,還是創新業務因人才儲備不足而進展緩慢,都暴露出公司在基金經理團隊穩定性與專業性上的短板,“人才之殤”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又一關鍵瓶頸。
近年來,鵬華基金基金經理變動頻繁,這對公司的穩定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2025年6月5日,鵬華研究驅動混合基金經理包兵華因“公司工作安排”離任。
包兵華管理期間,基金業績一塌糊涂,規模大幅縮水。以鵬華研究驅動混合為例,在其單獨管理的4年時間里,虧損幅度達33.69%,他管理的鵬華成長智選A任職回報虧損18.69%,鵬華股息精選虧損33%。從規模變化來看,包兵華接手鵬華研究驅動時規模為4700萬,雖一度提升至8900萬,但自2022年三季度起規模出現墜崖式縮水,截至目前僅剩3200萬,2年半時間縮水64%,較接手時也縮水了30%。
令人驚訝的是,接任者竟是毫無投資經驗的研究員姜燦慧。盡管其擁有8年證券從業經驗,可過往僅在鵬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研究部助理研究員、研究員、高級研究員、資深研究員等職,在此次任職前,并無獨立管理公募基金的經驗。2025年6月5日姜燦慧首次擔任基金經理,接手鵬華研究驅動混合這只基金。
規模縮水后,啟用毫無經驗的新人接任,引發市場廣泛質疑,被認為是公司在人才任用機制上的混亂表現。
今年以來,鵬華基金人事調動頻繁。5月17日,鵬華弘尚混合A基金經理劉濤因公司工作安排離任,由羅佳管理。
更早之前,1月14日,量化投資部負責人蘇俊杰突然離任,其管理的鵬華量化先鋒混合年內凈值下跌12.5%,規模縮水至不足5億元。
基金經理的頻繁更替,會讓公司基金的投資策略缺乏連貫性和穩定性。新上任的基金經理需要時間去適應基金的投資風格和市場環境,這期間基金業績往往會受到影響。
頻繁的人事變動也會破壞鵬華基金投研團隊的凝聚力和協作效率,導致優秀人才流失,進一步削弱公司的投研實力,使得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04 突破之路:變革與轉型的艱難探索
面對諸多困境,鵬華基金并非毫無作為。
在投研體系方面,公司深刻意識到需要適應市場新環境、時代新趨勢,努力打造持續迭代、不斷進化的投研文化。通過內部培養及人才引進,積極建設更全面的投研人才梯隊,試圖提升投研實力,以應對市場變化。
在產品布局上,從清晰的投資風格和行業風格出發,進行多元化產品布局,滿足不同投資者差異化的投資需求。
例如在新消費領域,鵬華基金動作頻頻,據鵬華基金官方公告,6月9日,其正式發行港股消費50ETF,由熟稔消費領域的基金經理張羽翔擔綱。該指數緊密跟蹤“高純度”新消費國證港股通消費主題指數,該在成分股選擇,“悅己型消費”(如潮玩、醫美)、“體驗型消費”(像線下娛樂、茶飲)等成分股占比超40%,與傳統消費指數差異顯著,
同時,主動權益基金經理謝添元在新消費產業鏈進行深度投研實踐,主被動融合下的新消費產品布局,展現了公司在產品創新上的努力。
然而,這些變革措施在實施過程中面臨重重困難。
投研體系的變革需要時間來沉淀和積累,新的投研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人才引進和培養也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和時間成本。
產品布局的多元化也面臨市場接受度的考驗,新的產品能否得到投資者的認可和青睞,存在不確定性。而且,在行業競爭激烈的當下,鵬華基金需要在短時間內取得顯著成效,才能重新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和市場份額,這無疑給公司的變革與轉型帶來了巨大壓力。
鵬華基金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業績困境、市場布局問題以及人才不穩定等因素交織在一起,對公司的發展形成了巨大挑戰。
盡管公司已經開始積極探索變革與轉型之路,但要真正突破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在投研體系建設、市場布局優化、人才隊伍穩定等方面持續發力,并克服變革過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難。在未來的發展中,鵬華基金能否成功破局,值得市場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