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鏡片(301101)$ 減持、減持、再減持;明月鏡片高管的持續減持,最近引起了市場關注。
根據公開資料,2025年7月3日至7月17日期間,明月鏡片高管謝公晚、謝公興、曾少華及其一致行動人丹陽志明合計減持明月鏡片股份2,483,200股。
按期間的加權均價算,本次減持金額約為1.15億元。
綜合二級市場表現,自2024年8月起,明月鏡片被納入了AI眼鏡概念股;背后與企業多次強調智能眼鏡業務有關。
隨后,明月鏡片的股價便“起飛了”。從2024年8月初的19.62元/股,漲至今年2月巔峰時期的64.4元/股。
如今再看,一邊積極發布AI眼鏡相關消息,一邊高管持續套現減持,明月鏡片與AI眼鏡之間的關系,也需要重新復盤解讀。
01 AI眼鏡點燃資本市場
明月鏡片成立于2002年,創始人為謝公晚,他與弟弟謝公興、妹妹謝微微共同創立了該公司。
業務主要涉及樹脂鏡片領域,公開資料顯示,其在2016 - 2020年。連續五年中國大陸鏡片銷量第一。
2021年12月16日,明月鏡片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成為國內鏡片行業首家A股上市企業。
企業開始關聯AI眼鏡,從2024年4月說起。
2024年4月,明月鏡片宣布與德國光學巨頭徠卡公司達成鏡片領域的獨家合作協議,將徠卡鏡片引入中國市場。
此次合作,被視為明月鏡片向AI眼鏡產業鏈延伸的重要一步。
2024年8月,明月鏡片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目前在天貓、京東、小米有品旗艦店售賣智能眼鏡Sasky(與小米合作),產品擁有語音助手、接打DH、導航、音樂播放等功能。
與此同時,明月鏡片在投資者互動平臺,多次強調智能眼鏡業務,并提及與小米等品牌的合作。
2024年8月29日,據同花順,明月鏡片新增“智能穿戴”概念。
時間來到2024年11月,彼時百度發布小度AI眼鏡,小米被曝將推新一代AI眼鏡,國內AI眼鏡概念板塊熱度驟升。
2024年11月4日至11月18日期間,明月鏡片股價連續11個交易日上漲,累計漲幅達48.83%。(從約22.6元至33.65元)。
今年2月,明月鏡片再次迎來“政策+行情”利好消息。
一方面,中國信通院啟動AI眼鏡專項測試;另一方面,小米AI眼鏡傳聞進入備貨階段,產業鏈關注度飆升。
2025年2月25日,明月鏡片上漲10.41%,收盤價創歷史新高。
02 業務層面的相關性存疑
股價起飛了,但還得回到業務層面。
事實上,股價與AI眼鏡行業的強相關性不言而喻,但業務與AI眼鏡或許很難稱之為強相關。
首先,從技術研發角度,盡管明月鏡片宣稱在“光學設計、精密制造、創新原料”等方面擁有“硬核科技”,但實際數據揭示了其技術局限。
從研發投入來看,財報顯示,明月鏡片2024年研發費用為3498.85萬元,占營業收入的4.55%;這與科技型企業相差甚遠。
同時,明月鏡片的研發投入主要集中于傳統鏡片材料領域,如1.71高折射率樹脂技術的研發與升級。
在AI領域根據公開信息來看,企業目前尚未有相關專利布局,也未設立專門的AI研發團隊,這表明其在AI技術方面的投入與布局相對有限。
其次,再看明月鏡片多次強調的與小米的合作。
從2024年11月,市場開始傳出小米正計劃推出新一代AI眼鏡,2025年6月26日,這款產品最終亮相,明月鏡片確實是小米AI眼鏡的鏡片合作方。
但明月鏡片與小米的合作,也主要聚焦于鏡片選配服務等傳統業務的延伸。
例如,明月鏡片為小米AI眼鏡提供1.60/1.67折射率近視鏡片選配服務,而實際上具體到小米AI眼鏡產品本身的鏡片選擇和配鏡服務過程,用戶實際上在街邊隨便找一家具備配鏡能力的眼鏡店鋪就可以輕松完成。
總結起來,明月鏡片與小米在AI眼鏡領域的合作確實有,但扮演的角色有限,還是自己熟悉的傳統鏡片選配領域,只是自己原本業務的極小一部分業務增量。
財報層面,事實上,近年來明月鏡片的業績已經明顯承壓。
財報顯示,2024年明月鏡片營業收入為7.70億元,同比增長僅2.88%;今年一季報,仍是低速增長,營收為1.97億元,同比增長2.63%。
業績放緩背后,明月鏡片的基本業務或許正面臨更大的挑戰。
03 高端頻繁減持引市場爭議
在股價“起飛”的同時,明月鏡片董監高及核心技術人員則開始進行密切減持。
2025年5月19日,明月眼鏡發布《關于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董事兼高級管理人員、持股5%以上股東減持股份的預披露公告》。
減持主體包括控股股東上海明月實業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謝公晚、謝公興、曾少華及其一致行動人丹陽市志明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擬在2025年6月11日至9月10日期間,通過集中競價及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不超過6,000,000股,占剔除回購專用賬戶股份后總股本的2.9891%。
來源:企業公告
從具體的減持實施情況來看:2025年6月11日-6月16日,持股5%以上股東諾偉其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65.52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3251%。
2025年7月3日-7月17日,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謝公晚、謝公興、曾少華、丹陽志明),通過集中競價及大宗交易方式合計減持2,483,200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2323%。
證券之星則是統計了一張更為詳盡的減持圖,見下。
來源:證券之星
可見,這些減持計劃,整體呈現時間集中、主體多樣性(涉及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董事、高管等多方主體)、方式多樣(采用集中競價與大宗交易相結合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金額較大,對市場的信息影響也較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投資者關系平臺上,有投資人提問“實控人和高管為什么要這個時候清倉式減持”。
對此,企業回復為:大股東及高管減持系其個人資金安排。
在雪球等平臺上,關于高管減持的討論還在繼續。有網友調侃:“基本上全體股東都輪流減持了一遍,一個都沒落下,佩服佩服”。
而按照此前的減持計劃,目前減持計劃還未實施完畢。
小結
在這場AI眼鏡的狂歡中,明月鏡片點燃了資本市場的想象,但最終,價值的回歸將由業務實質決定。
畢竟,“技術包裝”與“業務實質”,不應該離得太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