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炮轟”香港保險:針對大陸的精心“騙局”
山有信/文
“香港保險是精心設計的騙局。”
2025年7月5日,香港中文大學前講座教授郎咸平,在社交媒體“炮轟”香港保險“七大坑”,將火爆的赴港投保推上風口浪尖。
這一事件引發了網友、保險行業的許多討論和關注。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梳理一下事件的來龍去脈,看看為什么郎咸平會炮轟香港保險……
那么,郎咸平究竟為何說“香港保險是精心設計的騙局”呢?
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郎咸平所說的香港保險“七大坑”是哪些?2025年7月7日,在每日經濟新聞發布的《7%收益要等70年?被郎咸平炮轟“七大坑”,香港保險還能買嗎?》一文中,郎咸平認為,大部分精心設計的香港保險背后,隱藏著7%的穩定回報難如登天、提前領取有懲罰、不同產品收益相差上百萬、疾病保險容易被拒賠、打官司律師費高昂、外匯管制、在內地簽署的保單無效七個大坑。
就在其言論引發海量轉發與激烈爭論的同時,無數內地客戶剛剛在6月底蜂擁香港,爭搶預期收益高達7%的港險“末班車”,因為2025年7月1日起,香港保監局已將分紅險演示利率上限從7%下調至6.5%。
如果您是投保人,一邊是知名學者說的“七大坑”,一邊是市場搶購熱潮與業內據理力爭的鮮明對峙,在這樣的情況下,您還會購買香港保險嗎?
事實上,香港保險行業已歷經百余年發展,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行業模式。自1841年第一家保險公司落地香港,時至2024年8月,據香港保監局8月底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香港保險業毛保費總額達到3109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上升5.1%,延續今年一季度的增長勢頭。來自全球各地的新保單持續增長,其中內地客戶赴港投保297億港元,占個人業務總新造保單保費份額的25.7%。放眼全球,香港保險業管理資產規模超4.5萬億美元,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這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香港保險行業為何如此受全球投資者的熱捧?
有業內人士認為,香港保險受內地歡迎具有多種原因,包括資金投資范圍廣、產品定價利率高、保單靈活性等。
從監管體系來看,香港保險業構建了極為嚴格且完備的監管制度。其從行業誕生早期便沿襲普通法法律體系,并逐步發展完善,如今已形成由《保險業條例》及19個附屬法例組成的嚴密法律網絡,全面覆蓋保險公司、經紀公司、精算師等各個主體。
香港保監局對險企實施穿透式監管,險企的每一項投資都必須詳細報備。若投資項目涉及組合,需層層細分,直至對所有單項投資了如指掌,并定期跟進投資項估值變化。在資產估值方面,香港法律規定嚴苛,保險公司的商譽及無形資產被認定為零,杜絕了因虛增資產而誤導消費者的可能性。
當保險公司出現異常狀況時,保監局可依法采取一系列措施,諸如限制險企開展新業務、管控投資方向、設定保費收入限額、規范資產保管等,全力保障客戶的合理收益能夠按時兌付。在2022-2023年,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將香港列為十個接受評估的司法管轄區之一,對香港保監會在企業風險管理及集團監管方面的工作成效給予了高度認可。
在產品設計與盈利模式上,香港保險產品展現出了極高的靈活性與多元性。從產品上看,香港保險產品涵蓋了終身壽險、儲蓄壽險、醫療、危疾、年金等類型。香港保監局最新數據顯示,終身壽險尤其受到內地訪客青睞。且香港實行聯系匯率制度,港元與美元匯率穩定,保單支持美元、人民幣、英鎊、歐元、新加坡元、澳元、加元、港幣、澳門幣等多達九種貨幣自由轉換,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便利。許多儲蓄分紅險產品長期預期收益率可達6%-7%,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
此外,香港保單可以無限次變更投保人和受保人,還能預設后備投保人和受保人,一份保單可分拆成多份,滿足不同受益人的需求。部分保險產品在規定年限后,每年可鎖定紅利并隨時提取現金,將部分“不保證收益”轉化為“保證收益”。以上盈利模式使得香港保險行業備受全球投資者青睞。
在市場構成方面,香港保險市場主體豐富。截至2024年6月底,香港共有157家獲授權保險公司,1649家持牌保險代理機構。全球前十大保險公司中,有7家在香港獲授權經營,頭部險企分布密度亞洲居首。同時,香港擁有8萬多名持牌個人保險代理以及2.3萬多名持牌業務代表,保險人才占比和專業服務水平在全球名列前茅,能夠為客戶提供專業且細致的服務。
但是,購買香港保單也涉及交通、換匯、面簽等問題。從投資角度來看,購買香港保險并非適合所有人群。投保需親自赴港,而且香港保險奉行的是‘嚴進寬出’政策,健康告知和核保嚴格,遵循無限告知原則。如果與保險公司產生了理賠爭議,訴訟成本高,香港保險適用的是香港法律,與內地不同;另外還需注意匯率風險,以及保單前期現金價值低、分紅收益不確定等風險。
公開信息顯示,郎咸平,1956年6月21日出生于中國臺灣省桃園市,中國臺灣學者、經濟學家,公司治理和金融專家,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榮譽教授。
1986年,在沃頓商學院以兩年半時間連拿金融學碩士和博士學位,隨后執教于沃頓商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等商學院,任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所公司治理顧問。
1994年,移居中國香港,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講座教授。
2004年,開始在上海電視臺主持財經評論節目《財經郎閑評》。
2009年6月,在《財經郎眼》中擔任主講嘉賓。曾出版《郎咸平說我們的日子為什么這么難》《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改革重啟中國經濟》等書籍。
2018年7月,郎咸平參演《西虹市首富》,在影片中飾演自己(郎咸平)。
2025年3月,發表文章《警惕中國經濟增長背后的隱患》。
據悉,郎咸平曾榮登2003年世界經濟家名人錄;2010年被選為“中國互聯網九大風云人物”之一;2011年榮登作家富豪榜第9位。其是最早公開對中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提出批評的人,從國計民生的角度闡述各種經濟問題,曾被稱為“最敢說真話的經濟學家”。
由此可知。從學術根基來看,郎咸平在沃頓商學院以極短時間連獲金融學碩士與博士學位,此后在多所國際知名高校擔任教職,系統掌握了現代金融理論體系與分析框架。同時作為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所的公司治理顧問,長期深耕公司治理領域。保險行業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分支,其產品設計、風險定價、資金運作等核心環節均與公司治理、金融市場規律深度綁定,這為他洞悉保險行業的底層邏輯與潛在風險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支撐。
此外,從地域實踐維度考量,1994年移居香港后,他在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擔任講座教授長達二十余年,深度融入香港的金融生態。香港作為全球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保險行業發育成熟、監管體系完善且與國際市場高度接軌,其任職經歷讓他能夠近距離觀察香港保險市場的運作模式、產品創新與行業動態,這種在地化經驗是分析香港保險行業不可或缺的實踐基礎。相較于臺灣保險市場,香港保險行業的國際化特質與復雜生態,更能與他的全球金融視野形成呼應。
最后,從行業影響力而言,他長期以尖銳敢言的風格活躍于財經評論領域,從《財經郎閑評》到《財經郎眼》,始終聚焦金融領域的熱點問題,其分析擅長從宏觀經濟與民生關聯的角度拆解行業現象。保險行業作為兼具風險管理與財富管理雙重屬性的領域,與宏觀經濟周期、居民資產配置策略緊密相關,而他在公司治理、金融監管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恰好為解讀香港保險行業的產品設計邏輯、市場競爭格局與監管政策提供了獨特視角。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郎咸平對臺灣保險行業的分析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的。
在該事件中,郎咸平對香港保險的“炮轟”,也將“港險一哥”友邦保險推上了風口浪尖。但是,作為香港保險市場的標桿企業,友邦保險被推至輿論風口也并非偶然,其行業地位、產品策略調整與市場環境變化的交織,讓這場爭議更具代表性。
公開信息顯示,友邦保險控股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統稱友邦保險)是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人壽保險集團,覆蓋亞太區內18個市場,包括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緬甸、菲律賓、韓國、斯里蘭卡、中國臺灣、越南、文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和新西蘭擁有全資的分公司及附屬公司,以及印度合資公司的49%權益。此外,友邦保險持有中郵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4.99%股權。
友邦保險今日的業務成就可追溯至1919年一個世紀前于上海的發源地。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團總資產值為2860億美元。目前,友邦保險已在香港開展業務已近100年,廣泛輻射整個亞太區域。
友邦保險提供一系列的產品及服務,涵蓋壽險、意外及醫療保險和儲蓄計劃,以滿足個人客戶在長期儲蓄及保障方面的需要。此外,集團亦為企業客戶提供雇員福利、信貸保險和退休保障服務。集團透過遍布亞洲區的龐大專屬代理、伙伴及員工網絡,為超過4200萬份個人保單的持有人及逾1800萬名團體保險計劃的參與成員提供服務。
據2024年香港保險50強榜單顯示,2023年,香港TOP50保險公司的總保費達5,165億港元,較2022年的5,058億港元增長2.33%。其中,友邦國際以871億港元的保費排名第一,但保費較2022年888億港元相比,同期有所下滑。
由于香港具有很多不同類型的保險公司,選擇哪家公司就至關重要。一般而言,業內人士通常會參考香港保險業監管局發布的數據來做決定。而市場上通常用“新造個人業務總保費”來衡量保險公司的業績。根據2024年前三季度的“新造個人業務總保費”排名,匯豐保險位居第一,第二第三名分別是中銀人壽和友邦保險。因此,友邦保險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了,都可謂是投保人的首選之一。那近期,友邦又為何會被推上風口浪尖呢?
作為深耕香港市場近百年的“元老級”玩家,友邦保險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行業神經。此次爭議的直接導火索,源于友邦在香港保監局調整分紅險演示利率后的產品策略。如上所述,2025年7月1日起,香港保監局已將分紅險演示利率上限從7%下調至6.5%。原因在于7%的演示收益率,不僅拉高了客戶預期,更引爆了香港保險市場的惡性競爭。
就在新規生效當天,友邦香港迅速推出“環宇盈活”儲蓄計劃,以“合規框架下的價值創新”為賣點:演示利率嚴格卡在6.5%上限內,但通過優化現金分紅提取規則,將傳統儲蓄險需15-20年的“回本周期”壓縮至10年以內,且前10年的累計收益演示較同類型產品高出8%-12%。其宣傳材料中“第5年即可提取首筆現金分紅”“前期收益提升30%”等表述,迅速吸引市場目光,上線首周便創下超50億港元的新單保費紀錄。
然而,這種“合規內的突破”很快引發爭議。有業內分析指出,縮短回本周期意味著保險公司需在前期釋放更多資金,可能倒逼其調整投資組合,增加高風險資產配置以兌現收益承諾,本質上是將“長期收益壓力”轉化為“短期兌付風險”,與監管壓降預期、防范風險的初衷相悖。更有消費者質疑,產品宣傳中“更高前期收益”的計算基數未明確區分“保證收益”與“非保證分紅”,仍存在誤導性——這恰好呼應了郎咸平提出的“不同產品收益相差上百萬”“收益承諾暗藏陷阱”等指控。
監管新規的初衷是給無序競爭踩剎車,讓險企放慢對“gao收益噱頭”的追逐。然而,友邦的這一舉動卻被業界視為“換賽道繼續卷”,通過新的營銷點刺激銷售,恐陷入“飲鴆止渴”的循環。這一舉動也引發了剛購買7%舊產品客戶的不滿,他們直呼“被背刺了”。
這種局面可能讓監管層的政策效果打了折扣,也讓公眾對港險“合規性”與“透明度”的信任度再次受到考驗。針對此,2025年7月17日,《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了友邦保險相關負責人,但未收到回復。
事實上,友邦的處境折射出香港保險行業的深層矛盾:在全球低利率環境與監管收緊的雙重壓力下,如何平衡市場競爭力與風險可控性,如何在合規框架內清晰傳遞產品價值,既是對友邦的考驗,也是整個香港保險業必須面對的課題。
[引用]
① 郎咸平質疑香港保險gao收益怒批”七大坑”友邦保險沉默.中國經濟網.2025-07-17
② 中經評論:香港保險何以受全球熱捧.經濟日報.2024-09-09
③ 590億!這類保險為啥火?.中國證券報.2024-02-23
④ 2024香港保險50強榜單出爐:友邦穩居第一,周大福人壽飆漲60%,誰在“收割”內地客戶?.網易號.2025-02-10
⑤ 盤點香港保險圈三大品牌:友邦、保誠、萬通保險為何受歡迎?.財報網.2024-12-09
⑥ 香港保險最新排名揭曉:竟然有險企連續霸榜領跑.海外財富網.2025-03-27
⑦ 郎咸平質疑港險gao收益,友邦等險企內卷競爭引發市場焦慮.鈦媒體APP.2025-07-16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