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行業的版圖中,作為“一哥”的易方達基金長期占據著重要地位,堪稱行業的龍頭標桿,眾多基民追隨,備受市場關注。
天天基金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易方達基金總管理規模高達1.95萬億元,仍然位居行業首位。
然而,當下易方達盈利能力卻與規模增長出現嚴重背離,其非貨基規模占比從2021年的78%降至67%,權益類產品占比不足30%。
易方達面臨的困難遠不止財務一方面,在投研、合規等方面易方達也面臨著嚴峻的業務挑戰。
首先,業務上,盡管易方達2024年凈利潤回升至39億元,但其營收已連續四年下滑,2024年同比下降3.13%至121.09億元。
在投研上,易方達的各位明星基金經理的開始“光環褪色。“權益四大天王”的張坤、馮波、蕭楠、陳皓,其管理的核心產品近年表現堪稱“集體滑鐵盧”,例如張坤代表作易方達藍籌精選近三年虧損9.93%,跑輸業績基準19.16%。
而合規上,2024年9月爆發的香港子公司匿名舉報事件,2025年4月因內控問題被暫停ETF注冊三個月都讓易方達名譽受損,直接影響產品發行節奏。
當下,對于易方達而言,最為致命的或許是投資者信任危機,這是當前最棘手、最核心的難題,猶如高懸之劍,深刻影響著易方達的各個層面。
01 明星基金經理業績滑坡引發信任崩塌
2020年,多名公募基金經理從幕后走到臺前,被基金捧成明星。酒神張坤、醫藥女神葛蘭、“均衡大師”謝治宇、“科技先鋒”劉格菘、“消費獵手”蕭楠……這些名字在基民群體中如雷貫耳,他們管理的基金規模動輒數百億甚至上千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市場神經。
這種“造星”模式在短期內為基金公司帶來了規模的快速擴張和業績的增長,但也埋下了隱患。
易方達旗下曾熠熠生輝的“權益四大天王”——張坤、馮波、蕭楠、陳皓,如今集體陷入業績的泥淖。
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曾以千億規模被譽為‘公募一哥’的代表產品,曾經是眾多投資者信賴的明星產品,在市場上風光無限。
但近三年來,該基金凈值表現慘淡,虧損幅度高達9.93%。曾經的高光時刻,基金規模一路飆升至峰值,如今卻如高臺跳水,縮水約56%。
這一數據的背后,是無數投資者資產的大幅縮水,他們當初懷著對張坤投資能力的高度信任,將資金投入該基金,期望能收獲豐厚回報,如今卻只能面對資產不斷減少的殘酷現實。
馮波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其管理的產品近兩年虧損超24%。易方達基金官網數據顯示,自2021年成立以來,便一路下行,截至2025年3月31日,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混合A類基金份額凈值增長率為-51.15%,C類基金份額凈值增長率為-51.96%。
許多投資者在該基金成立之初,沖著馮波的明星光環踴躍認購,然而,市場的變化并未如他們所預期,基金凈值持續下跌,讓投資者的財富大幅縮水。
據天天基金網,截至2025年7月16日,蕭楠管理的易方達高質量嚴選、易方達消費精選、回報分別為-18.01%、-6.42%。陳皓管理的10只基金中,有一半目前任期回報都為負增長,處于虧損狀態。
這種業績的持續下滑,難以達到投資者的預期,投資者用腳投票,大規模贖回基金,多位明星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紛紛“腰斬”。
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張坤的管理規模從巔峰時期的1344億驟降至608億。2025年4月卸任部分產品后,馮波最新管理規模為124.71億元,而在2021年末時,馮波的管理規模達469.17億元。
基金規模的急劇縮水,不僅意味著公司資產管理業務收入的減少,更反映出投資者對基金經理投資能力的嚴重不信任。
新基金發行也因此陷入困境,市場對易方達新推出的基金產品反應冷淡,資金持續流出,這對易方達的業務發展形成了巨大的阻礙。
02 合規風波加劇信任危機
造成投資者用腳投票,阻礙易方達發展不可忽視的因素還有近兩年易方達頻頻出現的合規問題。
2024年9月,易方達香港子公司遭遇匿名舉報,被指控涉及“協助隱瞞虧損、利益輸送、篡改基金估值、非法賣空、違規操作自有資金”等嚴重違規行為。
盡管公司迅速發表聲明,堅稱這些指控為“不實指控”,啟動內部審查并聘請香港外部律所獨立調查,但調查結果遲遲未公布。這一不確定性猶如一顆定時炸彈,在市場中引發了廣泛的猜測和擔憂。
投資者對于基金公司的信任本就建立在合規、穩健運營的基礎之上,此次舉報事件無疑讓投資者對易方達的信任根基產生了動搖,公司的聲譽已遭受嚴重損害,市場對其的負面評價不斷涌現。
與此同時,易方達內地多家機構也連續不斷的收到處罰。
2023年3月,易方達基金,因個別規定及制度未嚴格執行被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廣東監管局出具警示函。2024年,易方達又因同類問題被監管部門暫停ETF注冊三個月。
ETF產品作為基金公司重要的產品線之一,其注冊的暫停直接影響了公司的產品發行節奏。
在競爭激烈的公募基金市場,產品發行的滯后意味著錯失市場機會,無法及時滿足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
2023年,易方達旗下兩只基金還因重倉違規股票方盛制藥被警示,投研風控流程受質疑。
這一內控問題的暴露,讓投資者對易方達一直以來宣揚的“穩健”形象產生了深深的質疑。
易方達還因合作方的問題受到合規質疑。2024年9月,合作銀行(工行、招行等)因基金銷售違規被罰(如無證銷售、未警示風險),間接波及易方達聲譽。
以往投資者信賴易方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在行業內展現出的規范運作和穩健管理,而如今,接二連三的合規問題使得易方達的形象受到嚴重沖擊,信任重建變得異常艱難。
03 凈利潤下滑與戰略轉型的雙重壓力
易方達凈利潤從2022年的38.37億降至2023年的33.82億,雖然2024年通過降本增效回升至39億。但受行業降費影響,其營收從2021年的145.57億元降至2024年的121.09億元。,盈利模式面臨轉型壓力。
這其中,公募基金行業的費率改革是重要原因之一。費率改革旨在降低投資者的投資成本,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但對于基金公司而言,直接導致了管理費收入的減少。
與此同時,明星基金經理業績不佳,使得投資者贖回增加,規模效應減弱,進一步影響了公司的收入。
為了應對業績壓力,2025年,易方達2025年頻繁調整高管架構。
3月21日,易方達公告,董事長詹余引因工作安排離任,原董事長(聯席)兼總經理劉曉艷正式出任董事長,原執行總經理吳欣榮接任總經理。
此次調整中,陳皓和蕭楠卸任副總經理級高級管理人員,繼續擔任基金經理;同時,首席信息官管勇也因工作安排另有任用;劉碩凌新任首席信息官。這一任命體現了對年輕一代管理層的重視與培養,進一步優化了管理團隊的年齡結構。
5月16日,易方達基金再度公告,張坤不再擔任副總經理高級管理人員,繼續擔任基金經理。
頻繁的調整基金經理的職位,公司期望通過此舉讓他們能夠專注于投研工作,提升基金業績。然而,從目前的效果來看,這一調整尚未取得明顯成效。主動權益基金近30%仍處于虧損狀態,投資者對基金業績的不滿情緒依然高漲。
除了基金經理職位的調整,2025年開始,易方達多位董事也進行了調整。1月,蘇斌董事職務由盈峰集團董事、顧家家居董事長鄺廣雄接任;3月,鄧謙卸任董事職務,廣東省廣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資本運營部部長陳媛補位。
同期,因第八屆董事會任期屆滿,元老級人物詹余引(董事長)、易陽方(副總經理)卸任董事職務,易方達基金總經理吳欣榮、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佑軍擔任董事職務。7月,周澤群離任,王麒麟被選舉為新任董事。
在行業整體朝著“降費增質”方向發展的大背景下,易方達一方面需要通過提升業績來吸引投資者,增加資金規模;另一方面,又要在費率降低的情況下,優化內部運營成本,實現盈利的平衡。但當前的信任危機,使得投資者對公司的任何調整措施都持觀望態度,嚴重阻礙了這一進程。
04 信任危機為何成為“最大難題”
首先是投資者信任危機頻發,如同多米諾骨牌,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業務連鎖反應。
資金流失是最直接的體現,隨著投資者大量贖回基金,易方達的資產管理規模不斷縮水。而規模的下降,又進一步削弱了公司的市場影響力和議價能力。
在投研資源方面,資金減少意味著公司可用于投研的資金投入受限,無法吸引最頂尖的投研人才,也難以開展大規模的市場研究。這將導致基金經理在投資決策時,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和研究保障,進而影響投資業績,形成“業績差→資金流出→投研資源減少→業績進一步惡化”的惡性循環。
作為行業龍頭,易方達在廣大基民心中一直占據著重要位置,承載著許多投資者的長期期待。許多普通投資者將自己的養老錢、教育錢等長期資金投入到易方達的基金產品中,期望通過專業的資產管理實現財富的穩健增值。
然而,近年來的業績虧損和合規疑云,讓這些投資者感到失望和焦慮。打開基金吧等投資者交流平臺,隨處可見投資者抱怨“高位接盤”“被套牢”的聲音。
這種負面情緒不僅局限于易方達自身的投資者群體,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公募基金行業的聲譽。當投資者對行業龍頭都失去信任時,他們對整個公募基金行業的信心也會大打折扣,這對于行業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
直至2025年6月,從市場的各項數據和投資者的反饋來看,易方達所面臨的信任危機問題仍在持續發酵。基金贖回情況依然嚴峻,新基金發行依舊困難重重,公司的業績表現也未出現明顯的改善跡象。
這表明,盡管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緩解信任危機的方法,問題依舊如影隨形,持續困擾著易方達的發展。
易方達基金要想走出當前的困境,重建投資者信任是關鍵。公司需要在提升基金業績、強化合規管理、優化內部運營等方面下足功夫。未來,易方達能否成功化解信任危機,實現業務的復蘇和發展,市場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