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翻200倍!摩爾線程沖刺“國產GPU第一股”
英偉達市值逼近4萬億美元,Blackwell架構GPU供不應求引發全球囤卡大戰之際,中國GPU“四小龍”正集體沖擊IPO。
近日,創始人出自英偉達、成立僅五年的明星企業——摩爾線程的科創板IPO申請正式獲得受理,計劃募資80億元,投前估值高達246億元。若成功上市,它將摘下“國產GPU第一股”桂冠。
高增長與高虧損,國產GPU的“冰與火”突圍
天眼查顯示,摩爾線程自 2020年成立以來,以自主研發的全功能GPU 為核心,致力于為AI、數字孿生、科學計算等高性能計算領域提供計算加速平臺。
目前,公司已成功推出四代 GPU 架構,并拓展出覆蓋 AI 智算、云計算和個人智算等應用領域的計算加速產品矩陣。
其系 Fabless 模式的 GPU 芯片設計企業,專注于全功能 GPU 產品的研發、設計及銷售,通過向晶圓廠采購晶圓代工服務,向封測廠采購芯片封裝、測試服務獲取芯片產品。
值得肯定的是,摩爾線程現有產品在部分性能指標上已經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對部分“卡脖子”領域核心產品的突破。
例如,公司 MTT S80 顯卡的單精度浮點算力性能接近英偉達 RTX 3060;基于公司 MTT S5000 產品構建的千卡GPU 智算集群效率超過同等規模國外同代系 GPU 集群計算效率。
業績方面,2022-2024年,公司營收從4608.83萬元增長至4.38億元,復合增長率超200%。其AI智算產品收入占比從零提升至2024年的77.63%,達3.36億元。
摩爾線程的營收爆發與國內AI算力基建浪潮深度綁定。2024年其AI智算產品收入達3.36億元,占總營收77%。同期競爭對手沐曦集成也取得可觀的營收,這印證國產GPU在政策驅動下進入商業化放量期。
與專注高性能GPU的沐曦不同,摩爾線程選擇對標英偉達的全功能路線:覆蓋AI計算、圖形渲染、科學計算三大場景。其自研MUSA架構已迭代四代,推出十余款芯片,2024年數據中心GPU市占22%,消費級市場份額達70%,得益于其雙端布局策略。
但營收規模仍難覆蓋天量研發。據招股書,摩爾線程2022年-2024年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18.4億元、-16.73億元和-14.92億元,研發費用金額分別為11.16億元、13.34億元和13.59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收的比例分別達到2422.51%、1076.31%和309.88%。
技術方面,摩爾線程的MUSA架構支持AI計算加速、圖形渲染等多種能力。截至2025年2月,公司已獲470項授權專利。產品矩陣覆蓋云到端:MTT S4000/S5000智算卡支持大語言模型等場景;MTT S80/S70顯卡性能兩年提升5倍。
卡脖子下的競速,萬卡集群與5年技術代差的生死博弈
2024年,中國本土AI芯片品牌滲透率已提升至30%,但高端市場仍由英偉達主導。與此同時,國產替代迎來窗口期。國內AI算力需求爆發推動GPU市場快速擴張,預計2027年信創市場規模將達3228億元。
只是,國產替代窗口期也正在收窄。英偉達Blackwell芯片三季度量產,單機算力提升400%;微軟、亞馬遜自研AI芯片蠶食市場。
當前的國產GPU行也呈現出"四小龍"格局。摩爾線程采取全功能GPU路線,產品覆蓋AI計算加速、圖形渲染等多個領域;沐曦聚焦高性能GPU;壁仞科技以GPGPU見長;燧原科技專注云端AI訓練和推理。
對比來看,在關鍵指標上,國產GPU與國際巨頭仍存代際差。摩爾線程旗艦產品S5000的FP32算力為32TFLOPS,超越英偉達2020年A100(19.5TFLOPS),但僅達2021年H100(67TFLOPS)的一半,更不及最新Blackwell架構B200芯片。
而集群規模差距更甚。摩爾線程已實現千卡級商用,正在研發萬卡技術,而微軟、Meta等已基于H100部署10萬卡以上集群。
軟件生態更是硬傷。英偉達CUDA全球開發者超600萬,加速庫及模型數量突破900個。摩爾線程MUSA架構雖兼容CUDA,但開發者工具鏈成熟度不足。
摩爾線程預計2027年盈利的目標,實則是與時間的豪賭。80億募資中預計部分將投向AI芯片研發,若技術突破慢于預期,可能陷入“融資-燒錢-再融資”的循環。
而資本市場的押注也愈發激進。成立至今,摩爾線程已完成6輪融資,累計募資超65億元,投資方涵蓋紅杉中國、騰訊、字節跳動、中移資本等產業巨頭。此次IPO前,公司Pre-IPO投前估值已達246.2億元,位列2024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第261位。
盡管如此,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將在2029年達3,035 EFLOPs(2024年為438 EFLOPs),45% 的年復合增速為國產GPU保留翻盤可能。當英偉達GB300服務器單臺售價超30萬美元時,國產替代不僅是安全訴求,更是經濟命題。
結語
如今,摩爾線程以“國產GPU第一股”之姿沖刺科創板,80億募資背后是一場與時間和技術代差的生死競速。
三年營收暴漲至4.38億元,AI智算產品貢獻77%收入,印證政策驅動的國產替代浪潮已至,但同期50億元虧損與310%研發費用率,暴露出全功能GPU路線的“流血狂奔”本質。
隨著英偉達Blackwell芯片量產在即、微軟自研芯片蠶食市場,國產替代窗口期正急速收窄。若80億彈藥能助其2027年盈利目標兌現,摩爾線程或可借中國智能算力45%年增速的東風,將“安全訴求”轉化為“經濟命題”。否則,恐陷“融資-燒錢”循環,在萬億算力戰爭中淪為幸存者而非贏家。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