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暉君,即將成為科創板上市公司高管?
如果你覺得上周的具身智能圈子已經夠熱鬧了,那這個星期,資本的火直接燒到了沸點。
短短幾天內,星海圖、它石智航、云深處、星動紀元四家公司接連宣布新一輪融資,金額動輒過億甚至超10億美元,合計吸金近26億人民幣。投資方名單星光熠熠,美團、今日資本、百度、米哈游、襄禾資本等新老股東紛紛加碼。
數據更能說明這場狂熱的程度:僅2025年前五個月,中國具身智能領域的投資事件就達到114起,融資總額超230億元,雙雙超過去年全年。
就在大家以為牌桌上的玩法就是比誰融資更快、更多,然后等待宇樹科技這樣的頭部公司IPO敲鐘時,智元機器人突然掀了桌子,換了一副牌。
7月8日晚,上緯新材一則公告,宣布智元機器人將斥資約21億,拿下其超過63%的控股權。9日,上緯新材毫無懸念地漲停,并帶動整個機器人板塊集體走強。
智元的這一步棋,之所以引發如此大的震動,是因為它恰好落在了整個行業狂飆突進、但又焦慮于如何落地的關鍵節點上。它讓所有人開始重新思考:通往終局的路徑,真的只有IPO一條嗎?
21億資金,一場“外科手術式”的精準收購
今年五月,智元機器人在招聘軟件上掛出“證券事務主管”和“法務總監”等為上市服務的崗位時,市場的普遍猜測是,這家明星公司正籌備赴港IPO。如今答案揭曉,路徑卻出乎所有人意料。
此次總價約21億元的收購,被設計成了一個兩步走的精妙方案:
第一步,協議轉讓,鎖定29.99%股權。智元機器人旗下的兩大持股平臺——智元恒岳和致遠新創合伙,以7.78元/股的價格(與上緯新材停牌前股價一致),斥資9.41億元,協議受讓了上緯新材原控股方及金風投控等股東合計29.99%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智元系已成為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東。
第二步,部分要約收購,謀求絕對控股。在完成協議轉讓的同時,智元恒岳向上市公司全體股東發起部分要約收購,擬以同樣7.78元/股的價格,增持最高不超過37%的股份。最終,根據有效申報結果,智元方面合計持股比例達到了66.99%,實現了對上市公司的絕對控股。
整個交易結構的設計比較特殊。根據科創板規則,構成“重組上市”(即借殼)需要滿足“控制權變更”和“資產/營收等核心指標超過100%”的雙重認定。智元的方案,僅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權的現金收購,并未注入智元自身的資產,也未增發新股,巧妙地繞開了后者這一硬性指標。這使得整個交易的審批流程大大簡化。
本次收購的主要平臺“智元恒岳”,其股權結構頗具深意。智元機器人本身通過子公司認購了49.5%的份額,而在智元機器人與上市公司之間形成了一層有效的隔離。另外49.5%的份額,則由鄧泰華、彭志輝等核心高管與未來的重要產業方、戰略合作方持有。
這既照顧了智元原有投資人的利益,使其能分享上市公司二級市場的增值紅利,又為未來的資本運作和產業結盟,預留了充足的空間。
而且,《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中還有個“伏筆”。智元在報告中承諾,未來12個月內,不會改變上市公司主營業務,也不會對其資產和業務進行出售、合并。但12個月之后呢?一切盡在不言中。這為未來將智元機器人的業務與上市公司平臺進行深度整合,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揭秘智元:稚暉君的光環之下是什么?
能支撐起如此復雜且大手筆資本運作的,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智元機器人廣為人知,始于其聯合創始人兼CTO——“稚暉君”彭志輝。這位90后技術天才,憑借在B站上發布的自動駕駛自行車、葡萄縫針機械臂等一系列“硬核”視頻,早已成為圈內頂流。2023年,他以創業者的身份亮相,迅速為智元機器人帶來了巨大的初始流量和關注度。
但在“天才少年”的光環背后,真正的核心操盤手直至今年4月才正式走向臺前。他就是鄧泰華,一位在華為任職超過20年的前副總裁,曾主導過華為5G、鯤鵬、昇騰等一系列核心項目。他不僅是彭志輝在電子科技大學的親師兄,更在華為時期就主導過昇騰AI計算生態的構建,而彭志輝恰好是昇騰計算產品線的全棧研發工程師。
媒體曾報道,鄧泰華并非中途加入,而是一直是智元機器人項目的幕后主導者。
鄧泰華的存在,為智元注入了截然不同的氣質——一種深刻的產業理解、成熟的生態化打法和舉重若輕的資本運作能力。
在技術和產品上,智元以驚人的速度迭代。成立僅8個月就推出首款人形機器人遠征A1,至今已形成遠征、靈犀、精靈三大系列,覆蓋工業、服務等多種場景。其發布的“智元啟元大模型GO-1”和一站式開發平臺GenieStudio,以及開源的全球最大規模真機數據集AgiBotWorld,都彰顯了其構建技術平臺、賦能行業的野心。
在生態打法上,智元展現出濃厚的生態風格。它并非一家單純的機器人制造商,而是通過與軟通動力、臥龍電驅、東陽光等產業伙伴成立一系列合資公司,迅速將自己的技術滲透到各個垂直行業,意圖成為機器人時代的技術底座和“靈魂”提供商。
智元的做法有很大的未來價值。原因需要從具身智能行業的發展階段變化去分析。
市場初期的關注點在于機器人本體的運動控制能力。誰能跑、能跳、能后空翻,誰的視頻剪輯最酷炫,誰就能獲得最多的眼球。特斯拉的Optimus和宇樹科技的早期產品是這一階段的代表。
后來,隨著大模型的興起,市場的關注點轉向了機器人的“大腦”。誰的模型能力更強,能理解更復雜的指令,誰就被認為更有潛力。智元機器人憑借其GO-1大模型和開源生態,正是這一階段的焦點。
而當前,市場正迅速進入一個更務實、更嚴苛的階段。資本和潛在客戶不再滿足于被剪輯的演示視頻,而是要求看到“一鏡到底”的真實應用效果。機器人必須在非標準化的真實環境中,連續、穩定地完成有價值的復雜任務。能否從標準化展示過渡到非標化應用,被視為企業能否進入商業化深水區的試金石。
智元需要更快成為一家成熟的公司,收購上市公司,是一條更快地路。
一條改寫格局的新捷徑
在智元收購上緯新材之前,硬科技創新的資本路徑似乎是約定俗成的:構建技術閉環->跑通商業模式->實現規模化營收->最終登陸資本市場。這條路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
智元創造了一條全新的捷徑。它利用在一級市場融到的巨額資金,直接收購一個干凈、有穩定現金流的A股上市公司平臺。這一操作,至少帶來三重戰略價值:
一是獲得了公開的資本窗口。智元機器人從此擁有了一個與公眾資本市場直接對話的渠道,為后續的融資、并購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二是為前期投資者提供了退出預期。對于參與多輪融資的VC/PE而言,這種方式比漫長的IPO等待期更具吸引力,極大地增強了對智元的投資信心。
三是為產業整合鋪平了道路。擁有上市公司平臺后,智元未來無論是整合產業鏈上下游,還是將自身成熟的業務注入上市公司,操作上的想象空間會更大。
智元的這次“閃擊”,無疑給所有身處具身智能賽道的創業者和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它證明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資本運作的想象力和執行力,可能與技術研發本身同等重要。
這或許不是一次可以被輕易復制的個案,但它確實為高估值、重投入的硬科技公司,提供了一種如何更快、更高效地與資本市場接軌的全新范本。牌局已經被智元改寫。下一個跟進者,會出現嗎?
來源:松果財經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