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驚魂之后,如何看待當前的銀行股行情?
最近,銀行成了A股當紅辣子雞。
事實上,2025年初至今,股份制行、農商行、城商行均大漲近20%,領漲滬深京三市。這還是在去年銀行板塊大漲近50%基礎之上實現的,彼時全年漲幅第一名。
拉長時間統計,自2024年以來,浦發銀行、上海銀行暴漲逾100%,江蘇銀行、渝農商行、成都銀行等漲逾90%。即便是市值大塊頭的“四大行”也不甘示弱,均在50%以上,且近期持續刷新歷史新高。
圖:A股銀行板塊漲幅TOP10,來源:Wind
極致抱團之下,銀行板塊在6月27日沒有明顯利空因素之下,突襲暴跌3%。這引發了一些人的警惕,認為銀行趨勢性行情可能要逆轉了。當然,更多人認為,這只是銀行牛市行情中的一個小插曲而已,更在意尋求合適上車機會。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當前瘋狂的銀行?
01 基本面向下,股價向上
在A股市場,以年度為單位的板塊趨勢性大漲,往往意味著基本面表現較為強勁,亦或是困境反轉,有持續較好改善。
然而,銀行卻是一個例外——基本面向下,股價持續向上。
截止2025年一季度,A股42家上市銀行營收、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1.7%、1.2%。這是繼2021年三季度見階段頂之后,維持波折下移的局面。其實上,看撥備前利潤早在2022年四季度便開始出現負增長,已經維系了十個季度。
但只看歸母凈利潤,整體表現要比營收、撥備前利潤要好得多,那是因為撥備覆蓋率成了銀行利潤的“調節劑”。截止2025年一季度,銀行撥備覆蓋率為237.9%,已經連續四個季度走低了。
圖:上市銀行業績累計同比增速,來源:民生證券
銀行收入大頭是凈利息收入,又與貸款規模以及凈息差密切相關。2024年末,商業銀行總資產規模約373萬億元,同比增長7.2%,而2023年之前多數年份均在10%以上。這也很好理解,資金放貸規模與宏觀經濟增速大致匹配,后者有所下移,放貸規模增速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下滑。
最令銀行頭疼的還是凈息差。截止2025年一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43%,續創歷史新低。中國央行曾經在貨幣政策報告中指出,銀行業凈息差水平保持在1.8%是一個比較合意的狀態,目前卻遠低于這一水平。且同期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1%。
6月25日,招行行長王良在股東大會上稱,2025年一季度是一個重要拐點,銀行的凈息差水平已經低于不良貸款率。兩者出現“倒掛”,意味著銀行的凈息差可能難以覆蓋三項成本,對銀行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從金融市場定價來看,如果一個行業營收、利潤持續下滑,估值更低才符合正常邏輯。但銀行板塊估值伴隨股價持續上漲得以持續上行。截止6月27日,中證銀行PB較最近五年最低的0.49倍上升了45%。
圖:中證銀行PB走勢圖,來源:Wind
由此可見,銀行持續大漲并沒有基本面支撐。唯一的解釋是資金游戲下的估值抬拉。
02 資金抱團盛宴
回溯來看,A股銀行走牛的大致時間節點出現在2023年底。那么,為什么是這個時間點?
答案是“國家隊”在這個時間段開始真正發力穩市場,逐步引導其他主力資金介入抱團。
2024年初前后,A股市場極為低迷,市場信心不足,多數公司估值處于多年新低水平。在此大背景下,“國家隊”開始明確向市場發出信號,增持銀行或ETF來穩定股市。
據事后披露,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中央匯金增持工行2.87億股、農行4.01億股、中行3.3億股、建行0.71億股。而上一次明確宣告增持四大行還是2015年8月,彼時A股正處于“股災”恐慌之中。
2024年末,“國家隊”持有A股ETF超1萬億元,較2023年增長近800%,占市場總規模超三分之一。其中,大頭是寬基指數(尤其是滬深300),通過頭部公募產品穩定市場,已經有類“平準基金”的屬性。
強大號召力下,包括散戶在內的資金從2024年開始密集大規模流入ETF基金。2024年末,全市場ETF總規模高達3.77萬億元,較年初大增1.72萬億元。其中,其余類型資金主體累計流入超8000億元,規模同樣龐大。
ETF中,滬深300、上證50這類寬基類指數基金占大頭,且權重最大的也是銀行。被動資金持續流入,銀行也是最受益的板塊。
除此之外,2025年開始,公募主動型資金在銀行賺錢效應以及公募新規刺激下,加大了銀行股倉位配置。
2025年5月7日,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對三年以上產品業績低于業績比較基準超過10%的基金經理,要求其績效薪酬要明顯下降。
基金經理比較基準往往是滬深300,其次是A800。要實現自個不被降薪,會驅動更多公募基金往對標的指數去靠攏(因為歷年多數公募基金跑不贏滬深300)。
而滬深300指數中,金融板塊權重超25%(銀行占15%左右),遠超其他一級行業。金融又是公募基金常年低配板塊,導致其出現明顯的回補或調倉跡象。
新規發布后,中證銀行累計大漲超10%,且進入連漲模式,連續破掉2015年、2018年、2021年階段性高點,直逼2007年大牛市鼎峰。期間,滬深300權重最高的興業銀行大漲超17%,取得明顯超額回報。
總體來看,2024年“國家隊”發力,2025年公募借力發力,共同驅動銀行板塊頂著基本面下行連續走了超過一年半的牛市行情。
當然,這些資金主體發力銀行,背后也暗藏一條邏輯主線。2024年末,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明確表示2025年要“穩樓市股市”。今年大盤幾次大跌,比如1月、4月,“國家隊”均在短時間內通過ETF的方式注入了大量流動性,穩住了股市基本盤,也凝聚了其他資金主體的共識——有人兜底銀行,根本不用怕。
只要這一預期在,而它又是其他資金主體的強風向標,那么銀行的瘋狂抱團難言輕易結束。
03 持續“抱”下去?
6月27日,銀行的突襲大跌,更像是部分公募基金在二季度末前集中調倉銀行,以保證投資風格與原有定位保持一致。而一旦過了6月30日,因持倉標的不透明,或又可以去抱團銀行了。
但銀行抱團能夠一直持續下去嗎?
顯然不太會。因為基本面持續往下走,估值應該更低,而股價因資金面逆勢持續大漲,那么導致估值抬升非常快,未來存在一個反轉下跌臨界點——即估值泡沫化。
當前,中證銀行指數PB為0.71倍。其中,招商銀行、杭州銀行、成都銀行PB超1倍,基于其業績表現,估值算是合理偏貴了(在2024年之前,市場對銀行有偏見,使之長期偏離合理估值水平),但還沒有達到泡沫化的程度。
基于資金面邏輯以及估值角度看,銀行趨勢性上漲可能還未結束,但未來漲幅空間會越來越小,不應沉侵牛市中無法自拔,畢竟現在完全靠資金推升估值。
在此大背景下,更好策略或許是挑選一些還有業績成長性、壞賬撥備率高、壞賬率低的城商行。
這些城商行凈息差收入與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匹配,其增速普遍會優于四大行、股份制銀行。并且,部分城市行發展轉型要更慢一些,未來還可以吃零售占比提升的大邏輯。這些都是股份行、四大行之前已經走過的路。
同時,也要避開經營質地相對較差的中小銀行,即市場估值給的最低的一批銀行,比如貴陽銀行、鄭州銀行、民生銀行等。其中,鄭州銀行歸母凈利潤在過去四年持續下滑,且2020年開始不再實施分紅,成為A股唯一一家連續四年不分紅的“鐵公雞”。
因此,鄭州銀行股價也很萎靡,較2018年上市初期大跌六成以上。即便在銀行板塊屢創新高之際,股價漲幅遠遠落后其它主力銀行。可見,市場并不是亂漲一通,定價依舊有理有據。
總體來看,A股銀行板塊經過長達一年半的估值逆勢修復,未來將進入風高浪急的博弈階段,分歧與波動都會更大,降低回報率預期更為合適。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