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牧原本質上是一家科技公司
這段時間,牧原很火。
上月底披露赴港上市,本月初股價大漲,月中創始人秦英林的河南首富位置被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替代,而月底也就是上周的養豬節,牧原管理層又披露了一系列重要信息。
牧原成為“網紅股”的時間其實并不長,主要受“豬周期”影響。2020年年中之前,牧原的股東人數從未超過10萬——緊接著,大量投資和投機者涌入牧原,股東人數半年翻倍、兩年三倍。至今,外界討論牧原的核心依然是豬周期。
然而,當我們談論豬周期時,究竟在談論什么?
就像這次養豬節上,牧原董秘秦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說的那樣,生豬本質上是大宗農產品,沒有庫存緩沖,它的成本、產能、利潤率的計算,大部分邏輯都是透明的。牧原對豬周期有自己的理解,不論外界怎么理解,疾病健康管理是所有矛盾的核心,需要設備、人才和管理支撐。
當下,牧原股份的日子似乎好過許多。5月的養殖完全成本已降至12.2元/kg,內部甚至還有更低的預期,而成本越低,就越不會怕一個過剩的市場、過剩的周期。所以,解決周期問題的方法,其實在內部。
6月22日的牧原養豬節,恰好落在一年中白晝最長的日子,這個選擇本身便是一種象征——陽光之下,沒有秘密。
一、“賽博”牧原
“5月養殖完全成本12.2元/kg,環比下降0.2元/kg。”牧原CFO高曈在養豬節上公布了這個數據,也揭示了養豬業成本變革的靜默革命。
“現在內部都在提9.5元和9.8元的目標,10元成本時代不會那么遠。”秦軍補充道。在一個平均養殖成本約14.4元/kg的行業中,牧原已領先同行近20%。若達成10元/kg目標,將形成幾乎無法跨越的成本鴻溝。
而正如牧原所總結的,降低成本要針對以疾病健康管理為核心的所有矛盾,涉及設備、人才和管理。
牧原的技術創新分布在五個領域:豬病防治、臭氣治理、糧食替代、豬肉品質和豬病凈化。重點并非工藝的調整。
豬病防治領域,超凈豬舍運營系統成為牧原的標準配置。所有智能設備的應用方向都是為了降低風險。
飼料成本方面,去年底投產的牧元安糧專注于合成生物和發酵氨基酸技術,直指“無豆日糧”。“低豆粕日糧下,豆粕成本上漲對成本影響也就1-2%。”在中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4%的環境中,這一技術突破意義非同尋常。
“未來難點是能否達到真正意義上的24小時無人值守。”養豬節上,秦軍拋出的設想源于一個眾所周知的邏輯:人員頻繁進出豬舍,是構成疫病傳播的主要風險點。“進豬廠一天要洗好幾次澡”的描述,也頻頻出現在各種在養豬行業打拼的年輕人的帖子中。
減少人為干預成為技術創新的突破口。牧原部署的智能監控和診斷系統,正在逐步實現算法替代人眼,設備取代人手。“從防控豬瘟切入,大規模應用智能裝備,減少人員接觸,這肯定是未來方向。”
不過數字化轉型從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牧原肉食在數字化方面投入幾千萬元,直到去年下半年,ERP系統才完成全流程再造。”每項技術升級背后,都是大量資金投入和經驗沉淀。
有趣的是,高度技術化的養豬過程中,人的因素依然不可忽視。“相同裝備條件下,不同團隊養豬成果差異比較大。”發現這一現象后,牧原革新了內部管理機制,對飼養員行為進行量化考核,將有利于豬只健康的操作直接與薪酬掛鉤。
并且,科技帶來了一個關鍵的改善:養豬,在大多數人印象中與“臟亂差”相關聯,刻板印象會嚴重影響行業形象和對人才的吸引力。而科技含量的提高在未來是為了顛覆這個印象。牧原希望讓養豬行業變成體面、受人尊重的行業,更輕松、收入更高。
智能化裝備替代體力勞動,養豬從簡單的體力活轉變為融合技術與管理的專業工作。公司內部,“金點子”、“銀點子”獎勵計劃鼓勵一線員工參與創新,即使在研發過程中造成較大損失,公司也會“兜底”。這種全員創新機制在傳統農業企業中十分罕見。
二、全球養豬
5月27日,牧原向香港聯交所遞交H股發行申請,計劃于年內完成上市。以牧原目前的財務狀況——今年計劃降低負債100億元,募資顯然并非迫切需求。赴港上市,發行本身比融資更重要。
與海外同行相比,牧原的收入和盈利規模更高,但估值卻相對較低。港股市場為養豬業提供了更合理的估值空間,如德康農牧今年股價上漲約190%,總市值從100多億港元漲到超300億港元。
而且,港股IPO實際上是牧原未來5~10年開展海外業務和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視為國際化的一個跳板。
牧原的國際化選擇了一條技術輸出的“輕資產”路徑。2024年,公司與越南養殖公司“BAF”達成合作,提供豬舍設計、生物安全和環保技術支持。輕資產模式規避了海外直接投資的政策風險,同時充分利用技術積累。通過技術賦能,可以幫助海外豬企降低養殖成本3-5元/公斤,牧原則從中分享收益。
國際化不僅意味著開拓市場,更是布局全球供應鏈。港股IPO募資的首要用途之一是“積極開展國際糧源的尋源工作”。
中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4%,2024年大豆自產僅0.21億噸,進口量卻達1.05億噸。從國際比較看,俄羅斯和巴西養殖成本約1.1美元/公斤,美國1.42美元、丹麥1.49美元,均低于中國水平。這種差距主要源自飼料原料價格的差異。
通過國際化布局,牧原在雙重維度獲益:降低國內飼料成本,鞏固成本優勢;在技術輸出中獲取海外優質資源,形成良性循環。“輕資產+供應鏈”的國際化模式,避開了傳統農業出海的風險陷阱。
從全球養豬市場格局看,牧原占全球市場份額5.6%,中國市場份額11.2%。做何選擇,一目了然。
三、新的豬周期
“豬周期正在發生變化,呈現‘弱周期、窄波動、慢變化’的新特征。”這是牧原對豬周期變化的解讀。
“弱周期”指波動幅度減小。“窄波動”體現在價格浮動區間收窄。“慢變化”則指市場供需調整速度放緩。三大變化圍繞的邏輯是,養豬業正從分散化、小規模向集中化、規模化轉型。龍頭企業的影響力足夠強悍,則市場波動會得到平滑。
即使行業向穩定方向演變,政策層面仍積極干預市場。5月29日,發改委召開會議明確提出“穩產能、穩豬價”,并出臺五大措施:不增加母豬數量;降低育肥豬體重至120公斤;不鼓勵“二育”;穩定毛豬價格;要求豬企每月上報數據。隨后,6月11日又宣布收儲1萬噸中央儲備凍豬肉。
政策干預的背景是豬價持續下行。截至6月9日,國內生豬價格為13.96元/公斤,今年內下降了1.78元/公斤,距去年高點下跌逾7元/公斤。豬價下滑不僅讓養豬人承受壓力,更拖累了CPI,自2025年2月以來連續4個月處于負值。
然而,收儲規模僅1萬噸,與年產量5706萬噸相比微不足道。政策更多釋放托底信號,穩定市場情緒,避免壞情緒一直蔓延,損害市場。所以,當談論豬周期時,實際上是在談論一種無庫存緩沖的大宗農產品供需關系。
當前豬肉市場供給過剩態勢明顯。截至2025年4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4038萬頭,相當于正常保有量的103.6%。更關鍵的是,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行業PSY已從2021年1月的15.3提升至2025年1月的20.8,增幅達36%。
仔豬存欄量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快速增長,預計2025年6月至10月的生豬供應仍將寬松。到第三季度,中大豬存欄量可能增至5400萬頭左右,行業產能過剩將再次接近10%。
理論上,只有當豬價跌至行業現金流成本以下(約12.4元/kg),養殖戶才會面臨現金虧損,進而可能出現主動去化。牧原12.2元/kg的完全成本與約10元/kg的現金成本,使其在行業下行期仍能維持盈利,而競爭對手則可能陷入虧損。
2025年牧原計劃出欄9500萬頭,同比增長25%。牧原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成本領先,這將幫助它穿過谷底,直到重見山巔。
從2021年起,牧原資本開支逐步下降,新建產能規模收緊。按官方的說法,“已經結束了高強度的資本開支周期,現在的核心是增強盈利能力,通過現金分紅讓股東回報政策變得更‘有預期’。”
未來,牧原發展聚焦三個方向:深挖現有產能的成本空間;探索產業互聯的增長機會;推進國際化戰略布局。在實踐中,改變工作的方式,改變養豬這個行業的底層運轉模式。這些正在被推動的東西,是通往世界級企業的道路。盡管道阻且長,未來依然充滿希望。
來源:松果財經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