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銀行板塊又漲7%:我們也來聊,低利率時代,存銀行不如“買銀行”?
一邊是存款利率跌破1%,一邊是銀行股逆勢上漲,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存銀行不如買銀行股”的討論在各大平臺升溫。
尤其是隨著銀行加大分紅力度,銀行股高股息優勢愈發凸顯,成為催化板塊上漲的主要因素。“愉見財經”統計了一下,截至6月5日收盤,42家A股上市銀行中,超六成股息率超4%,個別更是超過5%,這一數字明顯高于市場上大多數存款與理財產品收益率。
低利率和高股息之間的“懸殊”,正引發著一場“替代效應”——銀行股成為“存款搬家”的又一個去處,也成為以險資、社保為代表的長期資金青睞配置的對象。
數據顯示,自今年初以來,銀行板塊已上漲超7%。
實際上,對于銀行股的此輪上漲,本號在去年就兩度提請大家注意機會。對于原因,我們當時總結為:由紅利策略投資風格引動,深究背后因素,無非是政策支持、高股息率、經營穩健、本身低估值。
如今半年過去,銀行板塊漲勢不減,5月期間板塊總市值更是首次突破10萬億大關,創下歷史新高。
對于銀行股后續走勢,本文梳理多數研報觀點認為,銀行板塊的核心配置邏輯仍在于其高股息率,從穩定市場以及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角度來看,銀行板塊依然具有短期和中長期的戰略性配置價值。
不過也需注意,資金持續追捧下,隨著股價抬升,銀行股的高股息率空間相對有限,要避免將其作為存款替代品過度配置,而是以合理比例布局,平衡安全性、流動性與收益性。
另外要向大家坦白的是,這篇文章標題黨了。如果真有本身只做普通儲蓄的儲戶被吸引進來探討“存”與“買”之間到底該如何抉擇的話,那么這里必需聲明,這是兩種風險完全不同的理財方式——儲蓄畢竟保本,而股市風險高得多,入市請謹慎。
一低一高間的“替代效應”
剛剛過去的5月,銀行業開啟了新一輪的降息潮。先是5月20日,六家國有大行率先宣布全面降息,不僅中長期存款利率全部降至1.5%以下,1年期整存整取利率更是首次跌破1%。隨后,股份行、城農商行、村鎮銀行、民營銀行紛紛跟進調整。這也是2023年以來的第六波降息潮。
目前存款利率已來到近年來的低位,那么自然,以此為代表的傳統儲蓄收益吸引力不斷減弱。
再說銀行股,確實全場MVP。除去其本身的股價上漲帶來的收益外,僅僅關注具有“類固收”屬性的股息,表現也頗為亮眼。
根據Wind數據,截至6月5日收盤,在42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28家銀行的股息率(以當日收盤價計算)超過了4%。其中,華夏銀行和平安銀行的股息率更是達到了5%,北京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南京銀行、浙商銀行緊隨其后,均超4.7%。
這一水平即便不比儲蓄、而是與市場上普遍2%左右的理財收益率相比,依然傲人。以100萬元資金為例,當前國有大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僅0.95%,5年期定存利率普遍在1.55%-2.1%,那么100萬元1年存款年利息僅10000元,還需扣除利息稅。
但如果買入銀行股,以4%的股息率計算,則可獲得40000元的分紅,且無須繳納利息稅。如此一來,兩者之間的收益差距達4倍左右。(當然,以上計算是基于股價走平的假設性前提;要股價還能漲,那就疊Buff,股價回調也要考慮虧損風險。)
銀行股的高股息率主要源于近年來倡導的大力分紅。2024年以來,監管多次強調要增強投資者回報,尤其是去年4月份出臺的新“國九條”明確提出,要增強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推動一年多次分紅。
銀行多聽話。多家銀行實施了大手筆分紅,2024年度A股42家 上市銀行累計分紅總額(已公布)超6300億元,較2023年增加180余億元。
資本市場上的MVP
在上述高股息率的支撐下,銀行股今年繼續成為資本市場上的“亮眼擔當”。
端午節后首個交易日(6月3日),銀行股便強勢上漲,截至當日收盤,中證銀行指數漲1.98%,報收7812.32點,盤中一度觸及7852.42點,距離2007年8512.04點的高點又近一步。
個股方面,滬農商行罕見漲停,收盤報9.86元/股,接近上市首日創下的最高價;渝農商行漲近7%,杭州銀行、中信銀行、成都銀行等多只個股盤中刷新歷史高點。
6月4日,板塊繼續走強,滬農商行仍領漲。進一步拉長期限來看,Wind數據顯示,自年初至6月4日,42家A股上市銀行中,37家漲幅超4%,其中,青島銀行、渝農商行漲幅更是超過30%,分別為34%和31%;重慶銀行、齊魯銀行、興業銀行、滬農商行、浦發銀行漲幅緊隨其后,均超過20%;但也有個別銀行出現下跌的情況。
可以看到,區別于去年銀行股的整體普漲,今年銀行板塊內部走勢更加分化,以城農商行為代表的區域性銀行表現相對較好。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還有兩家農商行被納入了核心指數中。中證指數有限公司5月30日公告稱,將對滬深300、中證A500、中證500、中證1000、上證180等指數樣本進行半年一次的定期調整,調整方案將于6月13日收市后正式生效,新樣本將于6月16日開盤起納入計算——
- 滬農商行入選滬深300指數與上證180指數兩大資本市場核心指數的樣本股;
- 渝農商行首次被納入滬深300指數。
根據指數編制規則,滬深300指數由滬深市場中規模大、流動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300只證券組成,是衡量滬深市場整體表現的重要工具,在中長期資金入市和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滬深300指數亦將逐漸成為主動權益基金業績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上證180指數由滬市規模大、流動性好的180只證券組成,是反映滬市核心上市公司整體表現的“風向標”。
入選核心指數,無疑會對個股產生積極影響。比如,根據以往經驗,最新調入的成份股或有增量被動資金流入的預期。因而,也有分析將其視為滬農商行近日領漲的主要原因。
另從銀行板塊的增量資金來看,根據目前披露的信息,銀行股上漲的主要推手在于保險資金和公募基金。
其中,保險資金向來對高股息資產情有獨鐘,尤其是銀行,更是成為重點關注對象。自去年開始,險資便頻繁加倉銀行股,今年以來更是大力增持。
據統計,截至5月底,7家保險公司今年共舉牌了15次,不僅超越2023 年全年的舉牌數量,還超過了2024年前9個月的舉牌量,開啟了近10年來保險行業的第三輪舉牌浪潮,其中銀行就占了8次。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險資對銀行板塊的持倉比例已達到27.2%,相較于2023年末增長了4.3個百分點,創下自2018年以來的新高。
公募基金方面,也紛紛搶籌銀行股。據Choice數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主動權益基金對銀行股的配置比例從1.2%提升至2.5%,具體到個股,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工商銀行、寧波銀行、江蘇銀行、成都銀行等多只銀行股進入公募基金重倉股前100名。
仍舊持續的高股息價值
展望后市,在利率下行以及資產荒背景下,業內普遍認為,短期內,高股息策略仍將是推動銀行股上漲的主要動力。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分析稱,目前來看,在利率持續走低,權益市場表現不穩定的背景下,商業銀行受益于數字化經營等因素,資產質量和收益保持穩健發展。從投資收益回報率角度看,銀行股的高股息率在短期內會保持較為穩健的態勢。
浙商證券研報判斷,隨著險資OCI賬戶擴容和公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出臺,未來驅動銀行股上漲的資金評判標準將從短期盈利視角轉為長期穩健盈利視角。在低利率+資產荒大背景下,優質銀行PB估值有望修復到1倍以上。
不過,也需注意的是,隨著股價抬升,銀行股的高股息率或將隨之進入下行空間。就中長期而言,銀行的息差水平和資產質量將成為決定其表現的關鍵因素。
天風證券認為,從基本面角度來看,銀行凈息差全年下行幅度有限,業績仍處于筑底企穩階段。受益于公募基金新規、中長期資金入市等制度變革,銀行板塊作為基本面穩健、分紅穩定、估值較低的品種,對資金吸引力有望持續提升。
最后還得啰嗦一段風險提示。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講,“存銀行”和“買銀行股”還是有著本質區別,一個是存款,一個是投資,兩者在本金安全性上明顯不同。雖然銀行股目前表現較好,但其仍具有不確定性,且股價波動可能吞噬分紅收益。建議大家理性配置,不盲目追逐熱點,在安全與收益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衡支點。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云掌財經公眾號(ID:yzcjapp)
- 熱股榜
-
代碼/名稱 現價 漲跌幅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