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金融市場再掀起波瀾。
多家銀行下調一年期利率,活期存款接近零利率,1年期定存利率更是跌破1%大關,宣告著存款利率全面進入“1%”時代。
利率是影響保險行業經營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險企的資產配置版圖中,債券向來占據著核心地位。利率上行階段,新發債券票面利率隨之抬升,險企投資收益也隨之水漲船高;反之,在利率下行周期,投資收益則面臨縮水困境。
需要提及的是,保險業利率調整往往滯后于市場,這種時間差在利率下行周期容易放大利差損風險。
所謂利差損,即保險公司給客戶的回報過高,超過了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
目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跌破2.5%,保險行業的利差損風險正逐步從暗處走向臺前,成為高懸在眾多險企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面對利差損困境,曾一度穩坐非上市險企頭把交椅的泰康人壽,以“保險+醫養”的獨特路徑,交出了一份差異化答卷。
2024年,泰康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高達335%,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1%,遠超監管紅線,經營韌性盡顯。
在行業普遍面臨困境的大環境下,泰康人壽一系列應對策略,不僅是短期風險防御,更是一場關乎未來的關于護城河構建的應對戰略。
利率風暴下,行業困局幾何
2020年以來,10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低于普通型壽險預定利率上限,2022年保險行業行業實際投資收益率更是跌破3%,利差損不再是隱匿于暗處的“潛在風險”,而成為橫亙在行業內的“現實壓力”。
在低利率環境下,上市險企凈投資收益率集體下滑.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中國人保、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凈投資收益率分別為3.8%、3.8%、3.9%、3.47%、3.2%。
泰康人壽,作為業務規模龐大的頭部險企,同樣難以置身事外。
從過往財務數據來看,泰康人壽受行業趨勢影響明顯。2020-2024年,其營收雖從2137.73億元增長到2814.2億元,但歸母凈利潤卻呈現劇烈波動,2020年為190.01億元,2021年增長至230.73億元,2022年卻大幅下滑至111.37億元,2023年回升至137.43億元,2024年為147.19億元。
泰康人壽這種利潤的大幅波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業利率環境變化對其經營的沖擊,特別是在利差方面的潛在壓力。
作為儲蓄險占比超40%的頭部險企,泰康人壽目前面臨雙重挑戰。在產品端,早期高預定利率產品,如2019年前銷售的3.5%增額壽等高利率產品,隨著市場利率下行,收益缺口愈發明顯。
在負債端,增額壽平均7年回本周期,疊加客戶對“剛性兌付”的固有認知,進一步加劇了長期現金流壓力。
對于利差損風險,同業多依賴“降預定利率、擴分紅險”等常規手段,泰康人壽另辟蹊徑,選擇以“服務溢價”對沖“利率折價”,走出一條“保險產品服務化”破局之路。
一方面,泰康人壽積極進行了場景重構,將“泰康尊享世家增額壽”與醫養社區權益綁定,引導客戶從單出追逐利率到為優質“養老床位”買單。
另一方面,在資產負債管理上,泰康人壽使用久期匹配策略對沖風險。通過布局600億元醫養資產(內部收益率IRR6%-8%)與達,壽險負債久期(15-20年)形成天然對沖,截至2024年三季度,其資產負債久期缺口收窄至-1.8年(行業平均-3.2年)。
三維策略構建“反脆弱體系”
在產品端,泰康人壽開展從“利率博弈”到“權益定價”的產品革命。
以泰康人壽的“幸福有約”產品為例,泰康人壽創新性的采用“虛擬保險+實體醫養”模式,為其帶來了極大的生態溢價。“年金險+養老社區確認函”的組合,將產品核心賣點從傳統的“3.5%復利”巧妙轉向“鎖定泰康之家入住權”。
這一創新舉措成效顯著,數據顯示,該系列2023年保費占比達22%,客戶復購率比普通產品高40%,即便在預定利率降至2.75%的情況下,仍保持35%的年增速。
2024年,泰康人壽依托“醫養康寧”生態體系,持續推進“幸福有約”保險產品創新,目前已進化為覆蓋長壽、健康、財富、善壽四大場景的解決方案,衍生“活力養老、高端醫療、卓越理財、生命關懷”四位一體的整體發展戰略和品牌理念,成為泰康客戶盡享全生命周期醫養康寧服務資源的“金鑰匙”。
這種以“服務權益替代利率承諾”產品設計邏輯,使泰康人壽在2024年監管要求下調預定利率時,得以平穩完成產品過渡。
為了發揮長錢長投的“時間杠桿”效應,泰康人壽重構了自身的投資布局。泰康累計投資600 億醫養資產進行跨周期布局。
泰康人壽不斷將保險資金投向養老社區、康復醫院等“耐心資本”領域,單個社區投資超20億元,回報周期長達10年以上,但成熟期內部收益率IRR可達6%-8%。
以北京燕園為例,運營5年后入住率超90%,月均收費1.2萬元/戶,成功構建起“租金收入+保險續保”的雙現金流模式。
截至2024年,泰康之家養老社區已在全國36個城市建設43個項目,入住居民超1.6萬人,規模居行業前列。
這種“犧牲短期收益、構建長期壁壘”的策略,使泰康醫養相關內含價值(EV)貢獻度從2022年的12%提升至2024年的18%。
為了增強客戶黏性,泰康人壽構建了從“保單經營”到“生命周期管理”的服務閉環。
通過泰康生活APP等平臺,醫療險自動審核率達62%,最快賠付1秒到賬,客戶次年留存率提升至85%。2024年,泰康人壽賠付139萬人次,全年賠付金額95億元。
數字化轉型和科技金融投入,極大的提升了理賠服務質量和效率,泰康人壽理賠速度不斷刷新,泰生活、泰行銷、官微三大平臺助力手機線上理賠率達99.3%,五大理賠模型替代人工,醫療險自動審核率62%,最快賠付時效達1秒。
更關鍵的是,通過整合“體檢-保險-康復-養老”的全鏈條服務后,購買醫養社區權益的客戶,人均持有泰康保單數量達3.2件(普通客戶1.8件),構建起“服務創造需求、需求反哺金融”的正向循環模式。
短期防御外,長期還需要筑城
泰康人壽為了應對利差損的三維策略目前已短期見效。
數據顯示,泰康人壽負債端控制成效明顯。2024年泰康人壽新簽發保單平均預定利率降至2.85%,較2021年下降65BP,直接減少未來利差損敞口約120億元;
在資產端,泰康人壽醫養資產租金收入占投資收益比重從2022年的3%提升至2024年的7%,非利差收益貢獻度顯著提升,有效緩解了收益壓力。
數據顯示,泰康人壽2024年業績回暖,實現營業收入2711.01億元,同比增長15.3%;保險業務收入達2283.24億元,同比增長12.4%;總資產為18539.31億元,較上一年同比增長25.8%,凈利潤為147.19億元,同比增長7.4%。
但企業要想走的長遠,僅僅應對眼前的風險遠遠不夠,還需要面向未來。為了應對長期風險,泰康人壽正在積極探索面向味蕾的“第二增長曲線”。
當利率進入“2時代”,險企價值衡量標準不再單純取決于“投資收益率-負債成本率”的差值,而是“服務生態創造的客戶終身價值”正在成為新的行業價值標尺。
泰康人壽構建的“保險支付+醫養服務+資產管理”閉環生態,使客戶從“一次性投保人”變為“終身生態用戶”。數據顯示,泰康醫養客戶人均生命周期價值(LTV)是普通客戶的2.3倍,這種生態效應溢價,正在重塑行業估值邏輯。
泰康人壽構建特別的生態模式,還待市場考驗。其護城河厚度還取決于其流動性管理、服務品控、政策適配等能力。
在流動性管理上,泰康人壽還需加快REITs化探索(如養老社區ABS發行),應對可能的退保潮。
在服務品控上,泰康人壽在32個城市布局的同時,需確保護理人員持證率(目前92%)、醫療資源接入率等核心指標不下滑。
關于政策適配,若未來個人養老金賬戶擴容,泰康人壽需打通“保險繳費-醫養抵扣”的政策通道,進一步放大生態價值潛力。
結語
泰康的實踐充分證明,利差損危機本質上是“金融單維競爭”的危機。
當同業在預定利率的“紅海”中廝殺時,泰康人壽憑借著醫養服務構建的“生態護城河”,已悄然進入“服務定價”的藍海。
這種轉型,不僅需要財務上的“久期匹配”,更需要戰略上的“認知升維”——從傳統的“賣產品賺利差”,轉變為“建生態賺信任”,這或許才是險企穿越利率長周期的終極答案。
對于整個保險行業而言,泰康人壽的“生態化突圍”不僅是一家公司的破局之道,更是中國壽險業從“規模驅動”向“價值驅動”轉型的生動縮影。